楊 圣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大學文化】
“慕課”對大學傳統課堂教學的挑戰及其對策
楊 圣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近幾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多樣化,網絡與計算機技術成為教育改革的推動力與重要媒介。一場醞釀于美國大陸的計算機網絡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新興教學生態模式——“慕課”,正以風暴般態勢席卷全世界。本文通過分析“慕課”對中國大學傳統課堂教學的影響,從學生個體、學校和教師、國家教育部門和IT企業幾個方面提出應對措施。
慕課;中國大學傳統課堂教學;挑戰;對策
“慕課”,2011年一場由美國各頂尖高校掀起的教育狂潮正洶涌地波及整個教育界,它預示著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與教育改革緊密結合,成為未來各國教育實體的發展趨勢。
(一)“慕課”內涵及特色
它不同于以往西方傳統的“網絡公開課”,也不同于2003年我國教育部投資實施的“國家精品課程”,“網絡課堂”并不是他的特點和優勢,真正吸引學習群體的是名校和名師、免費注冊與其獨特新穎的學習模式,可以實現全球各界人士免費學習名校名師的課程。對于學習模式,以往的“網絡公開課”和“精品課程”,雖然借助網絡手段實現了學生足不出戶便可在線學習,但并沒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在“慕課”課堂上,教學內容被分割成5-10分鐘的“微視頻”,每堂課講授一個知識點,這樣有利于學習者集中注意力。學習過程中可以在線提問,5分鐘左右會有教師或其他學習者提供參考答案。學習過程如打游戲關卡一樣,是一種進階的過程,只有過關才能繼續學習。師生、生生的課堂討論及作業互評形式也增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有人指出“慕課”是“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2]
(二)“慕課”平臺建設
自2011年,斯坦福大學開設的“人工智能導論”課程以來,“慕課”成噴薄式發展,被譽為“慕課”教育的“三架馬車”的Udacity、Coursera和edx相繼成立。
Udacity是2012年斯坦福大學注冊成立的教育公司,特色是為學習者提供理工科和創業方面的知識,致力于推進民主教育;Coursera也是由斯坦福大學在2012年創立的致力于為廣大學習者提供最優秀的在線免費課程的課程聯盟;edX由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聯手打造,其特色是以MITs為藍本,配合校內教學并推廣在線教育。
(一)“慕課”增加教學成本,對技術要求提出挑戰
在“慕課”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硬件與軟件投入,這將會增加我國教育成本和教育管理者的管理難度,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有限,這也將成為“慕課”在我國發展的瓶頸。以傳統教學為主的課堂,強調文化知識的培養,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低?!澳秸n”是一種通過“云計算”為依托,通過計算機強大的信息處理功能,在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中,記錄了所有行為。因此,“慕課”帶給我們優秀人才成長、發展的原始數據。這樣一來,海量的優秀人才信息就可以滿足我國各行各業需求,建立一種有效機制,使社會各界的“伯樂”能找到自己眼中的“千里馬”。
2.1 由于小型變壓器的絕緣老化,以致線圈絕緣擊穿引起匝間、層間短路。雖然電網在中性點不接地,單相接地電流不大,但較之變壓器的一次負荷電流要大得多。當配電變壓器內部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故障電流通過抗電能力強的絕緣油對地放電,也會產生不穩定的電弧激發電網諧振。
(二)“慕課”對教師角色重新定位、促進教學能力提升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教師是教育的中心,這在教育心理學層面講,與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相匹配,強調外部環境對學習的重要作用,學生的學習是教師將知識“灌輸”的過程。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對此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講解把學生變成了‘容器’,變成了可任由教師‘灌輸’的‘存儲器’……于是,教育就變成了一種存儲行為。學生是保管人,教師是儲戶。[3]這種教學模式會抑制學生的創新和探索熱情。在“慕課”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從“講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轉變。
曾經有人擔心“慕課”會成就一些“明星教授”,學習者爭相學習他們的課程,我國的教師會面臨“下崗”的威脅。雖然,從我國現狀看,教師的地位不會輕易動搖,但這種擔心其實并不多余,畢竟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所帶來的影響十分巨大。教師只有自覺提升教學能力,才會有效規避這一威脅,如果教師不努力跟上世界教育革命的步伐,坐以待斃,那么我國的教育終究會失敗。
(三)“慕課”考驗學生學習自主性
“慕課”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并成為學習的主人,一個重要問題也隨之出現,即學生能否自覺建立屬于自己的課程體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考驗著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澳秸n”結課率低、學生考試的信譽難保障(學生考試可能非本人)、部分學生學習自覺性不高等問題并不能使我國教育者管理者高枕無憂。
“慕課”為學習者提供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學習者根據自己實際的學習特點和進度安排學習進程。其提供的是一種將零碎化的知識點整合而成的知識庫,學習者能否有效結合自己的需求實現個性化的發展,這是“慕課”對中國學習者提出的一大難題。
(四)“慕課”背景下的文化主權問題
在“慕課”課程新時空中,哈佛、斯坦福等美國名校絕不僅僅是在展示他們的課程,課程是什么?是文化,是意識形態,是民族精神。名牌大學是國家、民族文化的寶塔尖,是精英薈萃的文化殿堂,這里充滿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4]“慕課”平臺的搭建,使得全世界進行這一場文化間的較量與博弈,各個名校在分享各自優質課程的同時,實際使得意識形態滲透到競爭對手的文化領域,進行文化“軟實力”競爭。由于我國缺乏世界知名學校和名師,這將成為這場博弈的短板。如何保證自己的文化主權不受侵襲,同樣值得深思。
(一)學生個體學會適應改革
第一,學生個體應清醒地認識到,任何形式的改革,其目的在于實現個人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積累科學文化知識,為未來的職業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是學生群體需要努力的第一個方面。廣東大學生吳浩棟在Coursera注冊伯克利音樂學院的一門《歌曲創作》課程時意外發現,一位來自比利時的60歲木匠同樣也學習了這門課程,這位年老的學習者學習的態度和熱情值得我國當代大學生學習。第二,每一個新生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有合理和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們要在適應變革的前提下,做到不盲從,清醒認識“慕課”的利與弊,結合自身的情況,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例如,一位17歲的印度男孩出于對電子工程的強烈興趣,注冊了edX電路與電子學課程,并在考試中取得前3%的成績而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第三,學生個體學習時應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受益者,紛繁復雜的社會充滿著各種誘惑,特別是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我們抵御誘惑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學校和教師共同打造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1.學校間建立高校教育聯盟,謹防教育壟斷
正如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著名專家邁克爾?巴特認為,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在于傳統大學的自滿、謹慎,或者舉棋不定造成變革太慢。大學領導者需要控制學校自身的命運,利用當前網絡技術,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供更廣泛、更深入和更令人興奮的課程。[5]2013年10月10日,清華大學推出了“學堂在線”(www.xuetangx.com),成為全球首個中國本土的中文“慕課”平臺。這說明,面對世界頂尖知名學校的壓力,我國在積極探索屬于自己的“慕課”平臺。然而,缺乏名校、名師的頭銜,仍然使我國高校的“慕課”發展道路困難重重。為了防止出現教育壟斷現象,各高校應加強國際、國內合作,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慕課”平臺,以在世界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2.教師在完善個人知識儲備的同時增加團隊合作
過去,在描述教師的知識水平時,常用“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來形容,但這種觀念是“灌輸式”教學的形象說明。我國有學者將教師的知識結構分為三個方面:所教學科的知識(能教),教育專業的知識(會教)教育專業精神(愿教)。[6]但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教師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慕課”的建立,要求教師完善個人知識儲備的同時,也要掌握計算機技術與數據分析能力。同時,個人的力量不足以與“明星教授”相抗衡,增強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各展其才,發揮人才互補優勢將是未來“慕課”在我國的發展方向。
(三)教育部門和IT企業發揮主導作用
1.教育部門做好宏觀調控并提供政策支持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需要基本的物質基礎作為推動力,從宏觀角度分析,為了教育改革順利實施,教育部門需要規劃好發展秩序,提供扶植政策。
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一樣,“教育市場”的有序發展需要教育部門的宏觀調控?!澳秸n”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政策和財力的支持。教育除了提供必要的計算機等多媒體硬件設施外,還應為軟件研發開辟有效路徑,在高校間建立“慕課”平臺基礎上提供資金,為“慕課”發展提供動力與保障。以相關的規則為導向,防止改革出現混亂現象。
2.IT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平衡“盈利”與“非盈利”關系
學校在“慕課”的建設過程中提供的是教學資源,而IT企業提供的是計算機技術支持,缺少IT企業的參與,這場教育改良無疑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慕課”的發展為各領域培養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IT企業建立“慕課”技術與一線工作者追求科學文化素養相結合運行機制,可以讓人才緊缺的企業尋到眼中的“千里馬”,為更多在職的“慕課”學習者將理論付諸實踐。最后,應平衡好“盈利”與“非盈利”的關系,國外在“慕課”的產生開始階段,以免費提供課程為主,但隨著商業目的的突顯,逐漸與利益掛鉤。這需要我國企業引以為戒,教育所帶來利益是長期的,短時期的獲利與長遠發展背道而馳。
“慕課”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對我國教育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教育界有識之士可以借此機遇,反思中國大學的傳統課堂。一般而言,教育生態變革將促使大學原有結構重新調整。對缺乏改革活力的教育現狀來說,“慕課”無疑會為我們提供一個契機,跟上“大數據”時代的步伐,將信息技術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緊密結合,可能會成為未來我國教育發展的方向。
[1]劉增輝.中國MOOC:與其被動改革不如主動變革——訪華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焦建利[J].中國遠程教育,2013,(14):16.
[2]顧駿.借力“慕課”,推動中國教育更快前行[N].中國教育報,2013-07-19.
[3][巴]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4-25.
[4]桑新民,謝陽斌,楊滿福.“慕課”潮流對大學影響的深層解讀與未來展望[J].中國高等教育,2014,(Z1):15.
[5]徐星.大學變革一場雪崩即將來臨[J].上海教育,2013,(14):42.
[6]張應強.大學教師的專業化與教學能力建設[J].現代大學教育,2010,(4):35-39.
【責任編輯:王 崇】
G434
A
1673-7725(2016)01-0127-04
2015-10-15
楊圣(1993-),男,遼寧鐵嶺人,主要從事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