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杰
?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提升研究
熊杰
摘要:輔導員群體的職業幸福感直接關系到高校學生工作的開展成效。針對當前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整體偏低的狀況,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入手,嘗試開辟消解輔導員職業倦怠、增加輔導員心理調適方法的新渠道。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引導輔導員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助力輔導員培養健康的情緒品質,優化輔導員成長環境,從而真正激發出高校輔導員的正能量,增進職業幸福感,提高工作效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提升
良好的職業幸福感是高校輔導員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其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直接關系到高校學生工作的開展成效,影響著高等教育育人目標的最終實現。新時期,隨著高校輔導員角色內涵的豐富,許多輔導員面臨著工作難度不斷加大的壓力,引發個人成就感缺失、角色定位模糊、人際關系失調、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從而出現了職業倦怠現象,最直接的表現在輔導員身心超負荷運轉,自我調試不當,積極心理狀態缺位。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興起的一個研究領域,它“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在積極心理學的視域下尋找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途徑,可以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到“人”的本身,從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培養樂觀積極的人格出發,真正激發出輔導員的正能量,實現自我潛能發掘,從而提升職業幸福感,提高工作效率。
職業幸福感是對所從事的工作產生的穩定、持續的愉悅體驗。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承擔著管理和育人等多重工作職能,輔導員工作理應是一份崇高的事業。另外,輔導員的工作對象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進步,充滿陽光的正能量,與其他職業相比,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應該很強。然而長期以來,高校對輔導員群體的日常工作和學生工作成果關注較多,對與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相關度較大的工作壓力、工作滿意程度、心理體驗等方面關注太少,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普遍有壓力感,甚至一部分出現了職業倦怠。據調研分析,除一小部分輔導員感到生活非常幸福、滿足之外,大部分的輔導員群體出現了以下情況:工作中精神狀態不好,時常感到疲勞、精疲力竭,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偏低,難以體現自我價值。
1.壓力源分析
據了解,使高校輔導員感到壓力較大的因素依次為:工作負荷、職業發展、工作對象、社會認同、自身成長等。
首先,由于學生管理工作不斷細化、加強、創新,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和職責也相應加大,很多輔導員手機24小時不關機,出現突發事件需要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很多輔導員帶的學生數量多,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在工作中需要接收多部門的指令,工作時間、地點不受個人控制,經常遇到困難和新的挑戰。其次,職業發展和晉升空間是每個輔導員關注的問題。在個人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職業晉升困難、職業前景模糊等問題上,不少輔導員存在中度以上壓力。第三,當前“95后”學生難以管理,普遍以自我為中心,對輔導員工作不理解等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難度較大,輔導員很難在工作中收獲成就感,導致煩躁等心理狀態的出現。另外,盡管輔導員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當前社會以及高校、專任老師等對輔導員的認同度偏低,支持度偏低,導致輔導員易出現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體驗,陳勝消極心理。最后,自身成長方面,由于工作強度大,輔導員普遍反映獲得培訓和進修的機會太少,沒有時間提升自身素養,難以很好地兼顧工作和生活。
2.多種因素影響幸福感
首先,角色沖突。學校各級部門對輔導員的期待值與其職責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大值之間的沖突,輔導員工作內容的復雜、繁重和工作成果的模糊之間的沖突,輔導員所期望的認可度和缺乏重視的現實之間的沖突……在工作中,輔導員常常需要及時轉變角色,如果不能很好地調適,就會出現心理困擾。
其次,缺乏歸屬感。由于工作性質以及高校管理機制等問題的制約,高校對輔導員的激勵方法過于單一,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導致輔導員的工作熱情受到挫傷,在高校的整個環境中缺乏歸屬感。
最后,生活保障。部分高校輔導員群體的薪資待遇與專業教師有一定的差距,在獎金、住房等問題上受到了區別對待,導致了輔導員生活壓力大、心理落差大、缺乏安全感,從而造成這支隊伍的穩定性低、流動性大。
3.自我調適方法單一
在職業幸福感偏低和工作壓力較大的現狀下,輔導員群體普遍采取了哪些應對方式呢?據了解,大多數輔導員僅能通過自我學習或參加一些其他活動緩解工作壓力,有的向別人傾訴內心煩惱,也有的通過尋求業余愛好來轉移壓力,還有不少輔導員在面臨心理狀態差的情況下,采用盡量克制自己的方法來進行調節。自我調適方法的單一性導致了以下問題:輔導員在心理壓力不能馬上轉移或消解的狀態下要繼續投入繁雜瑣碎的工作,要面臨新的工作任務,導致其管理和育人水平發揮失準,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開展。以上現狀告訴我們,要積極為高校輔導員的自我調適開辟新的渠道,讓他們擺脫影響職業幸福感的心理壓力,輕裝上陣,積極投入工作。
“積極心理學的宗旨是關注人的優秀品質,主要涉及三個研究領域:首先是關注個體積極的認知加工和積極的價值觀,如樂觀、自尊、自主、希望、寬容、自我接納、逆境中的心理彈性、審美體驗等;其次是重視個體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快樂感、滿意感、幸福感等;第三是對群體層面積極社會環境的研究,強調個體對社會的積極態度,包括愛的能力、社會實現、仁慈、寬恕、社會整合、社會凝聚力、社會責任感、利他行為等”。積極心理學出于基本的人文關懷,關注人的潛力發展和生活感受,為輔導員有效提升職業幸福感,在工作中更好地適應環境、悅納自己、享受愉悅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1.希望、愉悅:引導輔導員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由于工作壓力重、責任大,很多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難以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職業幸福感缺失。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希望、愉悅、幸福的科學,“積極體驗是指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和從容不迫地感受現在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
從輔導員自身來看,積極的情緒體驗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獲得:第一、找準自我定位,接受客觀事實,安心工作,看到工作中的積極因素,改進工作方法,努力探索新的工作模式,提高科學化工作水平,讓人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獲得他人的認同。第二、育人過程中與學生的真誠相處獲得的情感回報,能使輔導員更好的認知自我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增強工作中的情感成分,更加熱愛工作。輔導員應與學生心貼心的交流,獲得學生的理解和尊重,以此收獲認同。第三、看到學生的成長進步獲得“桃李天下”的自豪和滿足,能使輔導員更好的認知自我在工作中的價值感,在服務和奉獻的過程中收獲個人人生價值實現的歡樂。第四、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處理與領導同事的關系,形成相互贊美、相互學習的和諧的工作環境,營造愉悅、自信、共享的人文氛圍。第五、職業所收獲的社會認同使輔導員在工作中增強信心,獲得尊重。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在工作中獲得的融洽的人際交往環境,能使個體產生歸屬感。
高校可以從情感層面入手,切實關注輔導員群體的需求,增加人文關愛,為輔導員群體營造溫馨和諧的工作氛圍,使他們充分獲得廣大師生的理解和尊重,從而引導和帶動輔導員發揮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和健康的身心狀態投入日常工作。高校可以在輔導員職業化發展過程中加以引導,通過組織高質量的心理疏導活動,例如開展心理講座、演出心理情景劇、進行心理素質拓展活動等形式,使輔導員在活動中體驗到自身的積極情緒,感受到自身價值,在工作中看到希望、體驗愉悅、獲得幸福。
2.調適、提升:助力輔導員培養健康的情緒品質
輔導員應做好自身管理,學會在復雜、繁重的工作中合理計劃時間,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使工作循序漸進地開展。另外,應該更加積極地投入工作,少抱怨、愛學習、多思考、會創新。
積極心理學認為:“高自尊和強自我效能感可以促進個人力量和順應能力的發展”輔導員應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識,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心理調節、心理疏導的基本方法,學習培養積極的認知方式和認知習慣,注意體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體會主觀自我的控制力量,用科學的方法解讀生活和工作中發生的事件,妥善處理工作中出現的難題,學會關心自己、肯定自己、稱贊自己,不斷調整對自己的期望值,從而獲得高自尊和強自我效能感。另外,輔導員要養成積極的思維習慣,認知自我的潛能并充分挖掘,采取有效手段疏解不良情緒體驗,提高對心理壓力的應對能力,學會自我調適,提高抗壓能力,從而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提升個體的幸福感。
輔導員應提高自身修養,提升自我境界,努力發揮自身個性中的積極因素,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客觀豁達的心境,堅持終身學習,提高工作效能。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講座,集體傳授解決普遍性的心理問題的方法;建立輔導員微信平臺,開展新媒體交流渠道,加深輔導員群體的溝通交流;為輔導員接受專業培訓提供平臺和機會,鼓勵輔導員接觸教育前沿,助力他們實現由經驗型輔導員到專家型輔導員的轉變。
輔導員健康積極的情緒品質的培養,需要社會、學校、個人全方位的配合,實現培育過程的制度化、系統化。高校要及時關注輔導員群體中出現的新問題,把對輔導員“貼心的關愛”做扎實、做長久。
3.引導、激勵:優化輔導員成長環境
高校應優化激勵機制,優化輔導員的職業化、專業化成長環境,真正彰顯出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優勢力量。優化輔導員職稱評定和工作績效評定的措施辦法,實現“勞有所得”;進一步提高輔導員的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改善辦公環境、提升硬件設施水平;解決好輔導員的發展出路問題,努力使廣大輔導員群體能夠充分享有培訓、校外交流的機會;拓寬學歷晉升的渠道,提升該群體整體的學歷水平;完善職務晉升評定制度,建立科學的崗位流動機制,做好發展規劃,及時選拔優秀個人到領導崗位或設立相關級別的非領導職位,讓輔導員無后顧之憂。
高校應引導輔導員提升職業榮譽感。高校應提供有利條件幫助輔導員提升職業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通過多種形式宣傳輔導員職業的性質和職責,為該職業獲得社會認可創造條件。通過挖掘身邊的優秀典型,加大表彰力度,提升職業榮譽感,使輔導員充分體會到自身工作的價值,把輔導員工作當做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有干勁、有熱情。
高校應引導輔導員提高職業滿意度。高校應制定相關制度保障輔導員的權益,增加人文關懷,努力營造寬松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人際環境,讓輔導員內心充滿歸屬感,心情舒暢的投入工作。明確工作職責,對輔導員的工作部署進行科學定位,做好工作內容劃分,盡量避免多管齊下,減少角色沖突,保證輔導員的工作重心不偏移,讓他們從繁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職能。
參考文獻
[1]況志華,任俊.積極心理學.人性的理性復歸[J].2007(6).
[2]劉翔平,曹新美: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J].教育研究,2008(2).
[3]米豆豆.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徑探究——以積極心理學為視角[J].科教文匯,2014(5).
[4]AlanCarr.鄭雪,等,譯校.積極心理學——關于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