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璐,趙嘉琦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陜西西安 710124
?
新媒體時代突發新聞事件報道的傳播特點——以法國恐怖襲擊事件為例
姚 璐,趙嘉琦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陜西西安 710124
摘 要面對突發事故,新媒體往往沖在最前線,實時傳遞第一手信息和畫面,形成了強大的輿論聲勢。以法國恐怖襲擊事件為案例,從新媒體對突發事件報道的特點、主流媒體的創新轉型和突發事件報道呈現的缺點進行分析,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為輿論引導帶來的新變化,指出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新媒體尤其需要與傳統媒體進行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
關鍵詞新媒體;微博;傳播
社會的傳播活動經歷了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到如今的互聯網傳播,人類已經進入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不僅可以通過網絡瀏覽信息,而且可以快捷而又低門檻地發布信息,信息不再是“推”給受眾,而是人們自己將信息“拉”出來,并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觀點。近年來,微博作為我國新媒體時代的產物,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2015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微博客用戶規模2.04億,網民使用率30.6%。其中手機端微博客用戶數為1.62億,占總體的79.4%,比2014年底上升了10.7%。微博對突發性事件的傳播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讓人們看到了微博蘊含的強大潛能。
1.1 傳播的及時性
作為傳統媒體的報刊雜志的傳播最快需要一天的時間,而電視媒體的傳播周期是以半小時、一小時計算,現代人每時都處于網絡媒體的包圍中,微博作為嶄新的社交、資訊媒體,其傳播的速度是最及時的,而一些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日報》和《鳳凰周刊》等紙媒機構也在微博上開通了公眾號,及時全面地發布消息。以新浪微博為例,2015年11月13日,一場空前慘烈的大規模恐怖襲擊連番上演,在巴黎七處同時發起的襲擊已經造成巨大的傷亡:上百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劇院幾百人被劫持,正在舉行球賽的法蘭西體育場發生6起連環爆炸。在突發緊急的情況下,一些知名巴黎本地博主如“法國囧事”“歐洲時報”“華聞周刊”等微博賬號迅速報道了真實情況,并在微博上創建“巴黎暴恐前線播報”的熱門話題,向廣大微博用戶及時傳遞最新消息,使受眾明白該事件進展的新情況。
1.2 傳播的引導性
由于人們活動范圍和視野的有限性,不得不依靠媒介來提供信息,微博上“熱門話題”已經成為公眾每日了解最新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它是指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公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如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應該就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社保、醫療、樓市、股市、勞動就業問題等等,這些熱點問題近年來很多都是通過互聯網而引起公眾強烈關注的。它相當于報紙等傳統媒體的頭版頭條新聞,新聞媒介選擇并且突出報道某些內容,通過編輯記者的把關和加工整理,把其置于報紙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從而引起受眾的重視和注意。而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充分體現了“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特點。在現今社會,大眾傳媒參與了“社會現實”的構建,并影響著人們頭腦中對社會現實的一些構想。每個人心中都有對于一系列公共事務重要性的判斷,以及對其解決的優先順序判斷的認識,而“熱門話題”這一設置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從而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事件重要性的判斷。在網頁版新浪微博首頁,無論是搜索欄中默認的搜索話題,或是微博輸入框的頂端,又或者是網頁右邊的話題欄無不顯示著有關巴黎恐怖襲擊的新聞或信息,媒介給予某一項事情強調的越多,公眾對其的重視程度也越強。在搜索欄中搜索“巴黎恐怖襲擊”,會發現相關話題的閱讀量高達78 015,點擊進入話題榜第一位的“巴黎暴恐前線播報”,可以發現有3 465.3萬的閱讀量,4.1萬的討論度,9 139的粉絲數,公眾可以隨時在這個話題里發表對新聞的關切和對事件的看法。
1.3 傳播的多樣性和交互性
如今,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正在被打破。以前,公眾依靠第二天的報紙獲知信息,依靠電視新聞得到消息,但人們不可能隨時隨地處于電視面前,報紙也不可能隨時出刊,尤其是面臨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顯得有些滯后,這就需要依靠手機為媒介獲知海量的最新消息。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在網絡廣播時代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互聯網提高了公眾自由參與傳播的可能性,傳媒機構可能不再是傳播的壟斷者,現階段的趨勢是公眾可以自由參與傳播,因為在面臨突發性事件時廣大網民中有更多目擊者和專業人士,公眾可以在微博等社交軟件上發布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此外,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是單線性傳播,缺少反饋環節,容易把傳播者與受傳者的角色、關系和作用固定化,無法體現人類傳播的互動性質。而以新浪微博為例的新媒介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單向傳播,使傳播過程的雙向性增強,增強了雙方的互動性。受眾可以通過留言、轉載等形式針對某新聞做出評論。巴黎恐怖襲擊案發生后截至2015 年11月14日,中國國家旅游局統計,有1 299名游客在巴黎停留。而微博熱門話題則通過在巴黎滯留的人們發出“我在巴黎我平安”這一話題并標明自己的位置,讓親友知道自身是安全的,這條話題有著高達1.4億的閱讀量,21.5萬的討論度,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了公民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自由參與傳播的可能性,同時新浪微博作為一個用戶上億的平臺,也成為公眾獲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
隨著中國社會進入了風險社會,突發事件的發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呈現“江河日下”的趨勢,面臨諸多挑戰,各大主流媒體都在尋找適合自身的生存方式。微博的誕生彌補了傳統媒體消息滯后、延遲等諸多缺點。一些傳統的報紙、雜志也依靠主報的公信力,在微博平臺上開通了公眾賬號。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多家主流媒體公眾號在微博上發布了相關新聞。以《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日報》和《鳳凰周刊》這四個主流媒體官方賬號為例,鍵入“巴黎恐怖”關鍵字,搜索結果是:《人民日報》26條微博,轉發量最多的是2015年11月14日為巴黎祈福的文章,11 104轉發量,1 609評論數,6 786點贊數;《中國新聞周刊》11條微博,2015年11月14日轉發量924,評論數283,點贊數2 186;《中國日報》114條微博,但評論數和轉發數都不多;《鳳凰周刊》28條微博。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日報》對于事件的報道數量最多,覆蓋面最廣,發微博頻率最高,而《人民日報》的高轉發量則說明廣大用戶對此賬號的極高關注度與信任度。因為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公眾急需權威的媒體來說明情況,來滿足“環境監測”和“個人的信息需求”兩點要求。傳統媒體是微博公眾賬號發布新聞的信息來源,經過微博的擴散使傳統媒體的信息得到放大,這樣,微博與傳統媒體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形成了更新、更快的傳播方式。
3.1 輿論同質化
對于突發性事件的報道,許多官方賬號的報道角度和內容相似度很高,往往一篇微博幾家報紙紛紛轉載,用戶關注了不同的賬號可刷出來微博內容卻相同,這就失去了每家媒體的自身特色。每家主流媒體官方賬號都應擁有強大的專業團隊,對新聞的報道內容和角度都予以創新,規避同質化新聞,提高競爭力。
3.2 新聞海量化和失真性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擁有麥克風,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這就造成信息的海量性和虛假性,尤其是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難免有用戶在網絡上發布煽動、蠱惑的信息,造成人人自危、社會動蕩的局面。這就要求各個公眾賬號在轉載新聞時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從海量的信息中尋求最有價值的新聞傳播給受眾。同時要有專業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業務素養,要用敢于質疑的眼光,從新聞的海洋中選取真實的新聞。
在全媒體時代下,新媒體的發展不斷向前火速推進,短短幾年就成為引導輿論的重要傳播媒介。以新浪微博為代表,自2009年創建起至今,拓寬了廣大公民的話語權,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由于事發突然、轉瞬即逝,而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到播出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新媒體賬號在實時報道追
蹤和現場狀況的捕捉進展上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只要有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及時進行追蹤報道,第一手信息往往是通過網友最早發布后,媒體才介入形成報道的。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勢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通過整合,信息內容和表現形式逐漸豐富化和多樣化,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新媒體可以利用微信和微博等公眾平臺及時與受眾進行互動和反饋,其雙向性和人性化的特點使得媒體能夠重新構建自己的形象。兩者只有相互進行優勢互補才能整合資源,在新媒體時代發揮最大效應。
參考文獻
[1]燕道成,趙潔.網絡“熱門話題”的形成機制與議程設置功能——以新浪微博為例[J].今傳媒,2015(8):15-17.
[2]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
[3]劉峣.“遭遇”突發事件新媒體可以做什么[J].公關世界,2015(8):64-65.
[4]吳亞欣,薛竹茗.新媒體時代微博輿論監督特點及發展策略[J].人民論壇,2015(2):168-170.
[5]黃楚新,王丹.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人的媒介素養[J].青年記者,2014(10):13-14.
[6]夏德元.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傳播的若干規律[J].東南傳播,2014(6):27-33.
[7]王冠宇.微博在突發事件中的角色審視[J].傳媒觀察,2015(8):32-33.
[8]李春雷,凌國卿.風險再造:新媒體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框架分析[J].新聞界,2013(16):62-68.
[9]李菁菁,楊延.融媒體時代的突發事件傳播——以“東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報道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1):108-110.
[10]丁柏銓,肖艷艷.新媒體語境中中美法恐怖襲擊事件輿論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15(106):63-70.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3-0019-02
作者簡介:姚 璐,講師,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