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花
摘 要: 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是實現美術教學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以中學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評述能力為切入點,從“提高審美素養”三個方面闡述了培養學生欣賞能力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 中學美術 審美能力 培養方式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學生美術欣賞能力是構成學生審美理解能力的重要成分,也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內容。在具體的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時代背景、藝術地位等美術現象認真觀察,深入分析,細致描述,逐步形成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美術欣賞能力。學生要在欣賞中展開思考,充分表達個體的感受。
一、多方觀察,多維思考,提高審美素養
人們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必然涉及對藝術作品形式、內涵、意義等方面內容的領會與感受。任何一項美術品都是人類智慧、文明的結晶,涉及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面對不同國度、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的不同作品,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特定時期的藝術理論所揭示的角度觀照特定時期的藝術作品,把審美目標作品與其所蘊涵的藝術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加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認識。要引導學生養成多方觀察、多維思考的習慣,從而促進藝術欣賞能力的提高。藝術欣賞能力的基礎是藝術的審美理解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審美理解力的培育不是短期的工夫,不能一蹴而就,要經過長時期的培育才能慢慢形成。這不僅需要學生對社會、自然和藝術長期的感性接觸、體驗,而且要有較寬泛的知識積淀,包括對各種藝術語言的認識,對各種藝術風格的了解。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的學生美術欣賞能力,讓學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與藝術底蘊,對美術作品的體驗和感悟就可以越來越深刻,得到的美的感受和啟迪也會越來越豐富。一般來說,對美術作品的審美理解力的培養包括兩個層面:其一是一般知識層面的,即運用觀察、識記、理解、訓練等常規的通識方法,掌握最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其二是專業知識層面的,即運用藝術教育的專門方法——符合審美活動一般規律的方法,以達到對美術作品審美意蘊的體驗。兩個層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滲透的。兩者的互補互協,最終一起形成完整的審美理解力。
二、知識積累,情感儲備,理解審美意味
知識的積累為審美理解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而要使學生真正掌握基礎的審美術知識及其技能技巧,還要在以下三點幾個方面努力:首先是對各類美術知識及其表現技巧的學習與認識。如美術的分類及特點、透視知識、色彩知識、構圖知識,各種美術流派與風格如西方繪畫的“印象主義”“古典主義”等。其次是對作品有關的歷史背景及各種美術符號象征性的理解。例如欣賞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杰出畫家大衛的新古典主義代表作《馬拉之死》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馬拉身份:馬拉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領導人之一,寫下許多抨擊封建專制的文章,在當時法國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極高。他的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巨大憤怒和聲討,也深深震驚了大衛。他的畫筆揭示了馬拉之死的真相,寫實的畫風細節翔實,簡潔而嚴謹,成功地將人物肖像描繪、歷史的精確性和革命者的悲劇性三者結合起來,塑造了一個博人同情的革命者形象。學生了解了大衛與馬拉的關系,了解了馬拉為何會死在浴缸里,是誰殺了他,一定會對這幅作品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再次是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哲學思想、宗教意識、歷史淵源及時代精神的認識。學生要有一定的心理水平、文化學識、專業知識的積累,才能達到這一較高層次的水準。
運用藝術教育的專門方法可以加深對美術作品審美意味的理解。審美意味是美術作品內在意蘊與外在形式的審美特質,理解審美意味是審美理解力的核心成分。它將人們審美活動中的感知、情感、想象、聯想、創造等各種因素融會貫通起來。審美理解力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學的認識規律,是屬于直觀的、形象性的理解。這種理解主要靠對藝術形式的感性把握,同時需要依賴欣賞者個人的經歷、個性、情感等多種因素。數理化等自然科學,依據某個公式,經過一定的計算,就能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而一件美術作品與文學更為相似,難以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答案,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例如鑒賞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摩西》,不同的人對此雕像作品審美意味的理解是不同的。摩西是圣經中的人物,有人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威嚴;有人從雕像眼神中感受到怪異與粗野;有人則從作品中體會到領袖的氣質。人們對審美意味的理解是復雜的、多味的,這與一個人的個性、閱歷、學識、情感等各種因素有密切的聯系,教師不應以一個標準去衡量,去要求,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三、遵循規律,造型素描,把握審美要素
要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審美意味的理解能力,就必須遵循藝術審美科學的規律,運用藝術教育的特殊方法。首先,必須把握好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例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和意大利十六世紀矯飾主義畫家丁托萊托的《最后的晚餐》。雖然他們表現的內容相同,但由于處理形式(構圖、造型、透視等)不同,給人造成心理感受也截然不同。達·芬奇的畫透視焦點居中,構圖對稱。長形餐桌橫向平設,耶穌居于中間光線最亮處,給人一種平靜穩定之感;而丁托萊托的畫,透視焦點偏向一側,餐桌縱向傾斜設置,不對稱的畫面,重疊的人物,和上方飛動的小天使,給人以動蕩不安的感覺。
其次,要注意欣賞形式的分析。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課“身邊的物品”,通過對靜物畫欣賞,了解線條、色彩、形狀、空間、質感、明暗等基本造型形式。理解畫家是如何通過靜物畫的創作,表達一定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感。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內容、形式的靜物圖畫,如塞尚的《蘋果與橘子》、莫奈的《睡蓮》、凡·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以《蘋果與橘子》為例,該畫的線條流暢,形狀柔潤,暖調的靜物襯在白布之上。由各種三角形組成的構圖,富于變化和統一。如此畫面,既有歡快的律動感,又有祥和的均衡感。
一般靜物作品都沒有情節性,學生可能會不感興趣。如果教師單純從色彩、線條、構圖形式要素進行分析,學生是不愿聽的。這時可以運用不同的工具、不同形式進行造型素描,先明確構圖的幾種基本形式:三角形構圖、S形構圖、斜線構圖、直線構圖等。自主選擇合作實施物品擺放組合。想方設法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其創作欲望,讓學生在素描寫生、臨摹活動中學會靜物的選擇與搭配、靜物畫的構圖,基礎好的學生適當添加明暗造型。
當素描寫生進度臨近結束時,教師可以挑選幾幅個性風格不同的學生優秀習作讓大家比較、欣賞,體會他們描繪的靜物組合習作蘊含的情感。
綜上所述,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不斷拓寬中學生的鑒賞視野,培養學生美術鑒賞的能力。教師對作品的美術分析和評價應該是建設性的,而不應該是指令性的,不要將自己的觀點與好惡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在觀察中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不能揭示美術作品蘊含的真實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張銀根.在美術欣賞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4(18).
[2]王娜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12).
[3]金波.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評述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