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皞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音樂系,廣西 桂林 541001)
?
“中國夢”對提升高校輔導員話語權的作用
彭皞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廣西桂林541001)
摘要: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自我意識日益強化、多元文化價值觀日益形成,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話語權弱化甚至缺失的狀況。“中國夢”的提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幫助高校輔導員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動權、方向性以及輿論制高點,有力提升了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話語權;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同志對“中國夢”的闡釋,激發了全國各階層民眾對于夢想的追求。各高校適時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氣象。廣大高校輔導員在“中國夢”教育活動中,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夢”的精神實質,以其為抓手,在大學生心中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的提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飛揚激蕩的活力,幫助高校輔導員掌握思政話語的主動權、方向性以及輿論制高點,有力提升了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
一、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問題
高校輔導員肩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他們是高校基層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日常繁重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堅持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出現了弱化甚至缺失的狀況。所謂“話語權”,即說話、發言的資格以及控制輿論的能力。高校輔導員要完成職責所賦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須掌握強大的話語權,即擁有較強的話語影響力,使學生易于接受和認同。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受到不同程度弱化甚至缺失,是現實存在的狀況,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高校輔導員的專業性模糊,權威性難以確立
要確立話語權,最容易的莫過于樹立自身的威信。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人們尊崇“天地君親師”,老師有天然的威信。從“事師如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樣的觀念中,可見傳統“師者”的神圣。即使到了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民主法治的時代,“師者”的神圣光環已然卸下,但是“尊師重教”仍是人們提倡的美德。大學生們往往把高中班主任稱為“恩師”,即可見一斑。然而,想聽到大學生稱高校輔導員為“恩師”,恐怕很難。高校輔導員不是專業教師,不能憑借著學科知識的優勢,掌控教育的話語權;高校輔導員不是高中班主任,不能與同學朝夕相處,整日忙忙碌碌卻很難走入學生的內心;高校輔導員更不是領導,而是門檻很低的管理者,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
2.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復雜,表達語境容易混淆
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往往被定位為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人生引航者、心理醫生、知心朋友等等,這是上級對輔導員們的期望和要求。而在學生眼里,輔導員往往是勤雜工、辦事員、收費員、消防員、保姆、護工、郵差等角色的疊加,有時是“可惡的大叔”,有時變身為“知心的姐姐”。輔導員們走馬燈式地干著龐雜和繁瑣的事務性工作,所謂“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輔導員就是那個“讓駱駝穿過針眼”的人。角色定位如此復雜,表達的語境不停切換,所謂“站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做思想工作時,要用政治性話語,嚴肅認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做管理工作時,要用規則性話語,準確傳達上級指示、嚴格落實規章制度;與學生閑談交心時,則用個性話語,率性表達,談天說地,融入個性情感。如果語境切換混亂或者分寸把握不當,話語的權威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在學生心中形成虛偽、專橫、輕佻、無能等等惡劣印象。
3.高校輔導員的理論儲備單薄,難以滿足青年學生的精神需求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活躍、自我意識日益強化、多元文化價值觀日益形成,對傳統思政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理論灌輸的形式,把學生看作完全應當服從接受的被動者,臺上滔滔不絕、天花亂墜,臺下半夢半醒、將信將疑。令人憂心的是,即使這樣差強人意的思想灌輸,也只有少數理論水平較高的輔導員能做到。高校輔導員的構成多以剛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為主,理論儲備單薄、思政經驗不足。面對青年學生,他們往往采取本本主義,照本宣科,臺上是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臺下是心如死水、油鹽不進。其實,在校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最活躍的青年時期,他們并不滿足書本上的有限知識,他們也有自己的精神渴求。在文化價值多元化滲透的今天,青年們面臨抉擇價值取向的重要關頭,或被洶涌而來各種文化思潮淹沒從而變得無所適從,或在迷霧中得到光明的指引而撥云見日。時代為大學生提供了價值多樣性選擇的空間和自由,高校輔導員應努力提升自身的話語權、力爭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其任重而道遠也。
二、“中國夢”對提升高校輔導員話語權的作用
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賴于高校輔導員的勤奮工作。如何有效提升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以強大的話語影響力,指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課題。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同志提出,“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鍛煉高尚品格、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夢想。”習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闡釋就如同曙光的召喚,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方向。高校輔導員的思政工作也在中國夢教育的指引和推動下,注入了活力,提升了的話語權。
1.“中國夢”提供了多維的語義話題,有利于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的深入探討中掌握話語主動權
“中國夢”是每個大學生都感興趣的話題。在不同的語境下,“中國夢”有不同的理解。思想的火花正是在不同理解的碰撞中激發出來的。當輔導員組織政治學習時,政治語境下的“中國夢”就是民族復興偉大夢想,是中國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當輔導員與學生談論家常生活時,時代語境下的“中國夢”是經濟發展、安居樂業,是人人可以追求的生活幸福。當輔導員與學生談論個人理想時,思想語境下的“中國夢”是從觀念到理念直至信仰的思想跨越,它可以跨越“國家”“民族”等宏大敘事,講訴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而當輔導員動員學生從事實際工作時,實踐語境下的“中國夢”是昂揚精神、努力奮斗,所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國夢歸根到底在于落實在現實實踐中。“中國夢”確實是一個包含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生等在內的多維命題。從“中國夢”中,輔導員可以提煉無數有益的話題,可以汲取無盡的能量。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話題,卻能殊途同歸,歸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美好主題。在掌握“中國夢”話語的主動權的基礎上,高校輔導員如果能夠進一步注意以通俗、簡單、貼近生活的語言與大學生溝通,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其思政工作必能事半功倍,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同。
2.“中國夢”激發了大學生對理想的追求,有利于高校輔導員樹立護航者形象掌控話語方向性
“中國夢”激發了中國人民對于民族復興的渴望,也激發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激發著青年人對于理想的追求。高校輔導員過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沒有講過理想,但在學生聽來總覺得平淡無味。在某些學生心中,理想成了“無激情、無深度、無方向”的“三無產品”。輔導員的理想教育也陷入了“話語權缺失”的窘境。中國夢教育則可以從三個維度幫助高校輔導員為理想“護航”。
第一,從個人維度開展中國夢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為理想而自我奮斗。中國夢并不否定個人夢,因為我們懂得“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輔導員要鼓勵大學生勇于設計夢想、實踐夢想,最終實現夢想。輔導員的鼓勵和指導不僅能夠為學生的理想找到方向,同時也是話語權的拓展和深化。
第二,從國家維度開展中國夢教育有助于學生對國家理想的認同、投身改革的洪流。從國家的維度看,“中國夢”不只是為了滿足個別人的理想愿望,而是要為全體中國人創造條件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因此“中國夢”所展現的中國是積極進取、銳意改革的形象。中國的國家形象曾遭受了太多曲解和誤解,其根源在于某些人的成見和偏見,也在于我們的思想宣傳太死板,太僵化。現在,高校輔導員可以利用“中國夢”,為大學生自信地講訴中國故事,真正把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從民族維度開展中國夢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培育民族精神、堅守共同理想。中華民族是一家,“中國夢”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當代大學生從民族的維度產生強烈的身份認同感。高校輔導員要切實把握這種認同感,因為它包含著自尊意識、獨立意識以及安全感和自豪感,能與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
由此可見,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的統一。習近平同志說: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換言之,每一個中國人的夢聚合在一起就是中國夢。高校輔導員如能通過以上三個維度解讀“中國夢”,理想信念教育就能一改“話語權缺失”的窘境。
3.“中國夢”廓清了價值取向的迷霧,有利于高校輔導員站上輿論場的道德制高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提高政治素質、樹立理想信念、培育核心價值觀。當前,大學生正受到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價值觀的重重包圍,各種社會思潮激烈碰撞交鋒。高校輔導員亟需找到有力的思想武器、提升自身的話語權、為學生撥云見日指引方向。習近平同志指出:“要用中國夢打牢廣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礎,教育和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堅定跟著黨走中國道路。”“中國夢”的價值取向與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脈相承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中國夢”的國家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國夢”的社會屬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中國夢”的實現主體。“中國夢”的價值取向精煉樸實、內涵豐富,凝聚著強大的社會正能量,有助于高校輔導員站上輿論場的道德制高點。各輔導員要善于挖掘青年大學生中“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
當然,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夢”價值取向也不是自然而然就會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我們不能脫離文化價值多元化競爭的時代背景來談“中國夢”教育。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普世價值、自由主義、消費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等思潮在不斷流傳乃至泛濫。高校輔導員不能固步自封,視而不見,我們既要引導和鼓勵進步的思潮,又要抵制和批判錯誤的思潮。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因此,輔導員一方面要用“中國夢”武裝和激勵青年大學生,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避免“亂花漸欲迷人眼”;另一方面,輔導員要指導大學生以包容、自信的心態正視多元文化的存在,全面、客觀、理性地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思考、鑒別、甄辨的過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心。“中國夢”之所以能提升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也在于它能經得起大學生們的思考、鑒別和甄辨。
(責任編輯:時錦雯)
The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n Promoting the College Coun selors′ Discourse Power
PENG Hao
(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 541001,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power of college counselors has been weakened and even blurred as self-awareness and multicultural values of energetic college students are strengthened increasingly. The China Dream stimul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elps college counselors gain the initiative,grasp the dir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hold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process of it,which strongly promote counselors’ discourse power.
Key Words:college counselors;discourse power;dream of China
基金項目: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3年度思政專項課題“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成因及消除對策”(GLSZ201303)。
收稿日期:2015-11-16修稿日期:2015-11-30
作者簡介:彭皞(1973- ),男,湖南汨羅人,副教授,系黨總支副書記,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學生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1-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