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澤源
?
中共八大關于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問題的探討
史澤源
摘 要:在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上,為了更好、更快地建設少數民族地區,八大代表在總結建國頭七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建議。主要內容包括如何消除民族隔閡,增進民族團結;大力培養民族干部,進一步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等。這些建議反映了當時黨處理民族問題的特點及黨對民族問題的認識狀況。重溫這些建議,對于我國今日的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亦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共八大;少數民族地區;建設
中共八大召開時,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即將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面對新的時代課題,黨號召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少數民族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五成以上,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又地處邊疆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開篇巨著《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著重強調了漢族同少數民族的關系,并指出“我們必須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鞏固各民族的團結,來共同努力于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1]在中共八大上,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代表就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給出了許多建議,這些建議不僅對當時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今天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亦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據統計,在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上,共有18位代表發言涉及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問題。這些代表大部分來自于少數民族地區,經過新中國成立后7年的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經驗。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少數民族地區,他們就如何消除民族隔閡,增進民族團結;大力培養民族干部,進一步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等問題,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意見。
1.關于消除民族隔閡,增進民族團結的建議
消除民族隔閡,增進民族團結是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的核心問題。只有實現民族團結才能充分調動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一個安穩的建設環境。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民族壓迫制度,造成了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間的歧視與隔閡。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之間關系不斷改善。為了進一步消除民族隔閡,增進民族團結,八大代表從克服大漢族主義,團結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等方面給出了重要建議。
民族隔閡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大漢族主義;二是地方民族主義。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談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問題時曾指出:“我們著重反對大漢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也要反對,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點。”[1]這是因為地方民族主義歸根結底是由大漢族主義所造成的。由此,克服民族地區存在的大漢族主義,就成了增進民族團結的工作重點。根據八大代表的發言,民族地區的大漢族主義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黨員干部身上。八大代表提議要在加強黨員干部的民族政策教育的同時,堅決克服任何黨員干部任何細小的大漢族主義表現。強調要尊重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看到少數民族的長處,虛心向少數民族人民學習;要承認少數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只有這樣,“少數民族中的地方民族主義情緒才能順利地克服,國內各兄弟民族才能在我們的人民民主的大家庭里更加親密地團結起來。”[2]
密切團結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也是實現民族團結的一個重要方法。歷史上,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帶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反抗民族壓迫,他們被視為少數民族利益的代表者或是宗教上的被信仰者,在少數民族人民心中擁有崇高的聲望。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漢族干部存在著對少數民族上層干部“認識不足,信任不夠,總覺得他們是剝削分子,思想落后”[2]的看法。這一片面化的觀點,常常導致民族干部遇事不與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商量,不尊重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意見。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對于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團結,十分不利于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開展。八大代表強調在工作中一定要糾正這一錯誤,提出要重視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意見,要對少數民族上層人士采取正確團結和長期合作的意見。號召當地民族工作者通過積極團結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團結更多的少數民族同胞。
2.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進一步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建議
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作為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被寫入憲法之中,賦予了少數民族人民真正的當家作主的權利。為了進一步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八大代表認為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自治機關、黨的領導機關的民族化是具有根本性的任務。
有代表在發言中指出:“在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過程中,培養干部是一個帶有關鍵性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具有一定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藏族干部,一切工作都將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2]此外,中央主管民族工作的八大代表及來自新疆、青海等地的代表亦在發言中表示,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對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給出了建議。八大代表認為,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關鍵在于提高少數民族干部能力并給予其充分信任。要讓少數民族干部到干部學校和民族大學中學習,提升其知識儲備與政治水平;還要大膽放手地使用和提拔少數民族干部,將其安排在關鍵崗位,不斷提升其業務能力。讓民族干部在明確黨的政治方向的基礎上,豐富其知識水平,鍛煉其辦事能力。并指出這有助于民族干部在充分貫徹黨的方針大計的基礎上,充分照顧本民族、本地區特點,更好、更快地進行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建設,從而實現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進一步落實。
3.開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建議
要實現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全面解放,不僅要從政治上賦予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還要開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使各少數民族發展成為現代民族。經過“一五”時期的重點建設,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現代工業的從無到有;學校、醫院、商店等基礎設施也逐步建立;公路、鐵路和航空線路也逐漸延伸到少數民族地區。相比于新中國成立之前,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空前的大發展。但需要指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還是非常落后的。正如時任青海省委第一書記在中共八大上提到的,青海地區“國營大工業尚未建立,地方工業的總產值僅占全國地方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零點一”。[2]如何更好、更快地進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也是八大代表的重要關注點之一。
關于經濟建設方面,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各少數民族要發展成為現代民族,除進行社會改革以外,根本的關鍵是要在他們的地區發展現代工業。”[2]并認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工業建設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即國家要在少數民族地區重點建設國營大工業的同時,積極鼓勵少數民族地方政府興辦地方工業。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力、物力資源。同時要培養一支善管理、懂科學的少數民族工人階級隊伍。少數民族地區代表表示,少數民族地區建設離不開漢族同胞的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環境極為艱苦,八大代表提議要適當提高投身于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的漢族同胞待遇,至少不應該低于其原工作地待遇。此外,八大代表認為,交通閉塞也是阻礙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弊病,為此一定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建設,方便物資運輸。
關于文化建設方面,在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基礎上,八大代表提出“發展民族形式的、社會主義內容的文化”[2]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建議要在少數民族地區建設更多的民族學校,讓更多的少數民族人民學習先進文化知識。同時幫助少數民族人民創制民族文字,并將各類優秀書籍譯成民族版本,方便少數民族人民學習先進文化。
中共八大上,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代表在總結新中國成立后7年民族地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為了更好、更快地建設少數民族地區,就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給出了各自的建議。這些建議對于我國當今的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依然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首先,在八大代表關于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的建議中,代表們始終將維護民族團結放在第一位,重點強調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大漢族主義,強調尊重少數民族人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維護民族團結,保持民族地區穩定始終是我黨民族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它關系到我國能否實現長治久安,能否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八大代表就如何團結少數民族人民提出的建議,今日依然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其次,來自民族地區的八大代表肯定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性,并對如何進一步落實這一政策提出了正確建議,極大地發展了民族理論。如今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依然是我國治理民族地區的基本政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一政策已愈發系統、完善。這離不開八大代表關于新中國成立后7年民族工作的經驗總結,深刻體現了我國民族政策的延續性與發展性。
第三,八大代表將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作為發展民族地區的重要一環。當今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能否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全面發展,使少數民族人民的收入持續增長,生活不斷改善,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所在。八大代表關于發展民族地區既要依靠中央支持,又要堅持地方自力更生;發展民族地區既要照顧大局,又要結合民族地區自身特點等建議,對于今天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依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53.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