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欽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
基于過程改進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改革設想
李欽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對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過程改進是運用質量管理思想對任務型教學進行持續的評價、控制和改進,目的是提高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開展有效的過程改進需要創建學生、教師和高校管理者、社會等多層面參與的質量監控體系,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經常性的評估和監控,學生對任務各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和修正。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自主學習;過程改進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仍舊是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過程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生更多是被動地“學”,很少參與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課程成績考核主要采用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相加的方式,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課程考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表現出功利性的短期行為,學生的理論知識不扎實,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不高。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要求高校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必須以本科教學為核心,加強質量標準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本科教學不僅要著眼于學科知識,還要著眼于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綜合能力。課程是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提升能力的載體,課堂教學作為主要教學形式之一,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因此,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深化課程的教學改革,建議教師采用積極的教學方法,積極推進對教學質量的過程評價,要求學生不但要成為知識的接受者,還要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創造者。積極的教學方法有很多,譬如問題取向的教學模式、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模式等。本文將質量管理思想運用到任務型教學過程,尋求對任務的各階段及不同階段之間銜接的持續改進,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一、任務型教學模式及其局限性
(一)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內涵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teaching)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是交際教學思想(communicative approaches)的一種實際運用,是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和廣泛的適用性[1]。任務型教學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分為任務前(教師引入主題)、任務中(學生實施任務)和任務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反思任務)三個階段。在任務前階段,教師結合課程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識別問題,討論任務設計。在任務中階段,學生自行分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實施任務,教師協助解決各小組在實施任務中遇到的問題。在任務后階段,各小組報告任務的實施情況,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各小組的表現,提出改進建議。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引導任務設計、監督任務的完成,學生是任務的實施者,發揮主體作用。通過任務的設計、實施和評價,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從教學效果看,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基礎科學的常規知識評價方面并沒有顯示出優勢,反而略顯劣勢;但在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知識保持時間、學習動機等方面有優勢[2]。筆者在最近幾年本科生的運作管理教學過程中,積極推行了任務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任務設計,運用課程知識分析、解決現實世界中的運營問題,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交流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同時也發現任務型教學存在一些不足。譬如,在任務前階段(引入任務),許多學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任務設計和課程知識的應用情境關聯度不高,相似性任務比較多;在任務中階段(實施任務),存在小組成員搭便車現象,一些學生開展任務時表現出功利性的短期行為,不尋求問題的解決,只停留在問題的描述和報告陳述的外在形式;在任務后階段(反思任務),學生們評價自己和他人表現時,更多是基于同學之間關系的親密和疏遠,直接影響了任務學習模式的成效。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改進
鑒于任務型教學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學者探索任務型教學和其他教學思想的綜合,如竇衛霖嘗試把案例教學的思想和任務教學的方法創造性地綜合應用到教學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1];段沫提出基于需求分析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習者學習心理需要經歷的階段性變化,根據階段性的變化規律,在每個階段通過不同的策略引導學習心理進入相應狀態,以加強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增進學習效果[3]。但是,案例教學、任務型教學和需求分析都疏于過程控制,為此,筆者嘗試將質量管理思想融入到任務型教學模式,尋求對任務的各階段及不同階段之間銜接的持續改進,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過程改進思路
對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過程改進是運用質量管理思想,對任務的各階段以及不同階段之間的銜接進行持續改進,強調全員參與和團隊合作,以團隊方式解決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注重對過程中發生問題的及時反饋和調整[4]。目標是每位學生都參與到任務的各個階段,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過程改進的好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改善,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更強。但需要注意的是,過程改進的短期成效并不明顯,需要教師和學生們更多的投入和長時間的努力,更需要高校管理者的強有力的支持[5]。
(一)過程改進的實施步驟
對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過程改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在任務前階段,教師結合課程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識別主題。考慮到學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為增強任務主題和課程知識的應用情境關聯度,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作專題知識講座,介紹相關理論、學術觀點和現實問題,說明任務設計原則,同時提出相關主題作為示范,引導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分析、識別任務主題,討論任務設計。
2.在任務中階段,為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師指導學生查閱資料,鼓勵各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斷,積極尋找多種解決方案。經常性的小組成員間合作思維的撞擊,使得學生們在合作中互相溝通,在溝通中增進合作,在此過程中學生相互溝通、尊重他人,同時也增強了他們說服別人以及聆聽他人的能力。為使每個學生參與任務、減少搭便車現象,教師可要求各小組報告其成員分工情況,跟蹤任務的實施進展,和各小組成員經常性討論任務實施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盡力做到每位成員從實施任務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3.在任務后階段,為使學生關注任務與課程知識點及現實問題之間的聯系,教師需要和學生們共同探討質量標準,指導學生們如何進行整體性評價,總結各組任務的成功和不足之處。
4.在任務的每個階段結束時,任務小組需進行評審,對任務進度和質量進行總結分析,以判斷該階段應落實的工作是否完成,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為使各個階段的銜接更緊密,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跟蹤任務的各階段,及時發現問題,指導學生對任務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和修正。
(二)過程改進的成功保障
成功的過程改進需要體現自主學習和過程反饋。
1.自主學習。從任務前階段的引入任務主題,到任務中階段的實施任務及任務后階段的反思任務,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導者和監控者,學生則是自主學習者。學生需要學會文獻檢索、對收集的文獻和資料進行加工并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學會溝通、合作、解決分歧,分析其他小組的任務執行情況并總結成功和不足。通過任務的設計、實施和反思過程,學生不僅獲取到學科知識,而且極大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2.過程反饋。過程改進強調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創建學生、教師和高校管理者、社會等多維度、多層面參與的質量監控體系,確定任務型教學各個過程的相對順序及相互作用,制定能夠有效控制這些過程的方法和標準,調動學生們參與任務教學各過程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評估和反饋,重視對各階段學生反饋信息的科學處理,為改進活動提供幫助,保障任務的有效運行。
三、小結
本科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知識的接受者發展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創造者。任務型教學模式以任務為中心,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教”,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增強學生的主動“學”。教師需要營造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更為民主化、個性化。一方面,教師要從課程的知識框架出發,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課程知識的應用情境,識別任務主題,進行任務設計;另一方面,學生需以協作的方式完成相應任務,通過對任務主題的認知、理解及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個系統,為使這個系統運行良好,需要對系統的各方面進行持續改進。首先,需要創建學生、教師和高校管理者、社會等多維度、多層面參與的質量監控體系;其次,教師和學生對任務的
各階段及不同階段的銜接進行評估和監控。多次的任務循環使得學生注重對任務各過程中發生問題的及時反饋和修正,這樣學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使學會學習成為現實,即不僅學到了學科知識,而且能夠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新知識。
(責任編輯:王金明)
參考文獻:
[1]竇衛霖.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成功模式:案例—任務教學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運用[C].第六屆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討會對外經貿大學英語學院論文匯編,2004:17-23.
[2]劉寶存.美國研究型大學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60-62.
[3]段沫.基于需求分析的任務型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4]POWELL TC.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s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 (1):15-37.
[5]REPENNING NP,STERMAN JD. Capability Traps and Self-Confirming Attribution Errors in the Dynamics of Process Improvement[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47 (2):265-295.
On the Reforming Proposals of Process Improvement in Task-based Teaching
LI Qi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Process improvement in task-based teaching is to implement ongoing assessment,control and improvement on task-based teaching activities driven by principle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in an attempt to have a more rigor and effective teaching process,enhance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ap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better teaching quality and higher-level talents.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process-based improvement requires that,a quality control system with multiple players’ invol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teachers,administrators and the society be established,teachers make frequent assessments on the tasks to monitor the progress,students feedback the difficulties they experience in conducting the tasks and learn to solve the process problems.
Key Words:task-based teaching;self-regulated learning;process improvement
基金項目:安徽財經大學教學研究項目“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過程改進研究”(acjyyb2015032)和“以執業資格為導向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acjyzd201436)。
收稿日期:2015-11-04修稿日期:2015-12-26
作者簡介:李欽(1970-),女,安徽樅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運作管理、戰略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2-0037-02
·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