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
傳媒“碎片化”環境下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探討
李秀芳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摘要:傳媒“碎片化”以其話語模式和傳播模式“碎片化”的特征,正在影響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的沖擊。文章通過傳媒“碎片化”的內涵釋義及其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傳媒“碎片化”環境下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碎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殷切希望與明確要求。目前,伴隨大學生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新媒體正呈現出兩個方面的“碎片化”特征:一是話語主題廣泛化、話語表達口語化;二是傳播速度快捷、傳播周期縮短、傳播主體多樣。傳媒“碎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模式,做好傳媒“碎片化”環境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并積極投身于“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傳媒“碎片化”的內涵釋義
“碎片化”是一種由完整走向破裂、從整體變為零塊的現象和過程。其產生有賴于兩個方向,一是內力的影響,使自身斷裂或肢解,最終破整為零;二是外力的作用,導致同類事物原有的權威性被消解,并發生分化,而傳媒“碎片化”就具有這一外力作用的特質。
傳媒“碎片化”正以其愈演愈烈的趨勢改變著人們的話語環境和傳播模式,是一個伴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日益信息化、數字化,并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反思、斷裂的漸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媒介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在減弱;而以微博、QQ、微信、手機APP等為代表的新興媒介卻呈現發展勢頭快速、信息海量擴容、傳播渠道多樣、意見表達多元等多樣性。當然,傳統媒介話語權的減弱并非一夜之間發生,而是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這一過程卻給人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即似乎傳媒領域一下子催生了很多媒介的新載體,傳媒領域的深刻變化著實讓傳統媒介感到有點措手不及。
傳媒“碎片化”是以傳播媒介的新生與多元發展呈現在人們的生活空間。由于數字技術的介入,使傳統媒介傳播信息的內容及形式發生了分化,如期刊雜志擴容、電視頻道增多等。數字電視、互聯網、手機APP等大量的新媒體出現,不僅彌補了傳統媒介在傳播信息時速度過慢、時空地域受限等缺陷,而且在當今互聯網、衛星電視等新媒介的作用下,傳媒“碎片化”日益加速,傳媒的內容無限廣博,傳媒的速率空前快捷,可以說,傳媒“碎片化”使得各種新媒介滲透到了當代生活的所有領域,正在不斷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當然,“碎片化”的影響除了傳播內容及速度發生巨大變化以外,還體現在傳媒的縱深影響。傳統的主流媒體除了影響力下降之外,仍然保持著與新媒體的并存,并具有日漸活躍的趨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媒“碎片化”的深度益發變幻莫測,受眾在向“分眾”裂變。同時,由于話語模式和傳播模式的“碎片化”,使大學生對個性傳媒的互動形式極為喜愛,昔日的傳統媒介主流影響力正面臨著顛覆的考驗,勢必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傳媒“碎片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
(一)傳媒“碎片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培育帶來的機遇
1.增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互動性。在傳統教育環境下,大學生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教育,往往是在師生之間非常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師生的交流互動難以敞開心扉。但在傳媒“碎片化”環境下,由于其共享開放、平等交互等特性,極大增強了師生與社會的交流互動,使大學生在自由、愉快和寬松的環境中接受了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及核心理念,并積極主動地在學習論壇、QQ空間、微博、微信等載體上互相辯論和交流,最終達成“核心價值觀應成為大學生的價值追求”這一共識。
2.豐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形式。在傳統教育環境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通常是采用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主題討論、開會講座等形式進行,這種形式雖然能夠以心換心,并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去感化學生,但難以顧及大學生的性格特征、接受能力,容易產生“滿堂灌”和“一刀切”的不良現象,抑制大學生接受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傳媒“碎片化”環境下,大學生通過手機、互聯網,甚至網絡電視等媒介,就可以輕松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料,甚至可以通過移動學習平臺手機APP、QQ、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形式接受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內容及方式方法,最終實現利用新媒體和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雙重效果。
3.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提供信息和素材。在傳統教育環境下,大學生主要從書刊雜志、電影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獲取核心價值觀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很難實現共享,更不可能隨時隨地隨處使用。但在傳媒“碎片化”環境下,高速度、大容量的網絡信息傳輸系統,使核心價值觀在培育過程中能有效將不同的網站信息融為一體,并隨時不斷更新信息內容,使大學生通過智能手機、ipad及網絡平臺等途徑隨時隨地隨處上網和獲取海量信息資源,從而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素材。
4.提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效果。在傳統教育環境下,由于高校教師的“一言堂”和“滿堂灌”,教育手段呆板單一,很難促使大學生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并外化為自覺行動。而傳媒“碎片化”環境下,高校教師借助新媒體技術,將核心價值觀“24個字”的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聲、像、動畫、文字等立體化、多樣化網絡媒體形式展現給大學生,這樣既可以使大學生敞開心扉表達感情、發表見解,又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提供了新的契機,從而增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效果。
(二)傳媒“碎片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的挑戰
1.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不夠重視。通過調查得知,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智輕德,過于偏重職業能力的培養,而對愛崗、敬業、誠信、守法等核心價值觀教育往往不夠重視,有被邊緣化的傾向。為了追求高質量的就業,有些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在新生入校時就已經制定為用人單位錄用量身打造“準員工”的育人計劃,這種“能力本位”的提出使核心價值觀教育出現了空場。雖然高校開設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也進行一些核心價值觀教育,但畢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按照中央精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必須落實到全員和全過程,從目前高校的教育情況看,顯然是不夠的。
2.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遭遇“碎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鑄魂工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傳媒“碎片化”的推進,無障礙時空和無極限資訊的“碎片化”特點也越來越顯現。昔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面對面交流,而現如今大多表現為人與數字、符號之間的互動交流,大學生就是在這樣的傳媒“碎片化”環境下,瞬間獲得了海量資訊。由于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的學識和偏好,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不同的信息,由此產生的結果是核心價值觀被“碎片化”接受。以“標題黨”為例,有的大學生往往只看標題,不看內容,更不愿意去過多了解標題下面的事實闡釋,如前段時間各大網絡媒體的標題“大學生掏鳥窩獲刑十年半”,不少大學生只看標題,就不顧事實地針砭社會,他們認為,大學生小閆不就是掏自家門前樹上的鳥窩嗎?為什么被判刑?且判那么重?這是法理缺失!可見,這個案例中,核心價值觀的守法意識遭遇了“碎片化”。
3.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受到沖擊。當下,傳播核心價值觀的輿論陣地有兩個,一個是主媒輿論陣地,即傳播核心價值觀的黨刊黨報、電臺、電視臺等,它們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正能量。另一個是民間輿論陣地,即老百姓通過網絡媒體,在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上談論國事家事和世界大事。因此,網絡媒體也被稱為“自媒體”。由于傳媒“碎片化”,使媒介體由原來的單向傳播變為立體式、參與式和交互式傳播,讓“人人都是作者,也是讀者”的自媒體成為現實。因此,伴隨著主媒輿論陣地與民間輿論陣地的共融,一些真假難辨的不良信息會充斥到網絡媒體中,倘若大學生媒介素養不高,此前所接受和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就會受到沖擊,容易導致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陷入迷茫的境地。
三、傳媒“碎片化”環境下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路徑
從前述可知,傳媒“碎片化”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如此深刻,我們應充分利用其海量性、及時性、交互性的優勢,避免不利因素的影響,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理念得以內化,并外化于工作學習和生活實踐中。
(一)充分利用“碎片化”優勢,挖掘和開發核心價值觀的信息資源
在傳媒“碎片化”時代,不僅是媒體平臺及媒體的專業工作者可以發布各類信息,而且我們普通的網民都可以發布,只要有移動終端,我們每一個網民都可以是信息發布者。可見,新媒體時代,信息資源的發布是以其“價值”為標準,而不再受傳統媒介的時空限制,只要大家覺得信息“有價”,無論何時何地發生何“微事”,網民都可以上傳到微博、微信,使小事迅速擴大成大家關注的大事和焦點,如湖北的“信義兄弟”、廣西的“化緣校長”、浙江的“最美媽媽”等好人好事和凡人善舉的正能量在全社會迅速廣為傳頌,并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而像廣西的楊彩蘭,利用網民對天津“8.12”爆炸事件的同情心和善心進行詐騙,這種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行為,最終遭到網民的強烈譴責,并受到了刑法的處罰。隨著傳媒“碎片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所能提供的各種信息資源將是無窮的,只要我們深入生活,貼近實際,并及時關注和挖掘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典型案例,新媒體都能為我們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鮮活的素材。的確,作者所在的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正是借助新媒體這一“無窮大”的優勢,根據高職生的認知能力和專業特點,開發了移動學習平臺“靜思學堂”手機APP,通過學習資訊、微課學堂、學習社區、實踐活動等模塊,把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內容嵌入各模塊中,并把學生自己制作的反映核心價值觀的素材和事例的微課視頻上傳到APP,不少學生在觀看微視頻后,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接納和認可核心價值觀,有的視頻點擊率逾萬,很受歡迎。
當然,要做好挖掘和開發核心價值觀的信息資源,必須注意以下三種方式: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當今社會是一個思想多元化、人群多樣化的社會,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已經形成的各種各樣背景不同的圈子中畫好人生每個圈。當然,由于身份不同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即使發生同一個事件,也會有不同的利益感受和利益評價。因此,在輿論場中真正發揮關鍵性作用的只能是情感傳播所帶來的關系認同效應。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想要說服人、感染人,想要實現有效的社會溝通,如果沒有情感認同和關系認同,任何道理都是不可能入耳、入腦、入心的[2]。二要語感恰當,魅力當先。現實中,為什么有的媒體傳播不起效應,那是因為缺少魅力十足的語感,即話語結構方式缺少魅力。當前不少媒體傳播方式多“以物為本”,即提出一個主題,說一件事,宣傳一個政策,根本看不到溫暖人心的情感語言,如果媒體傳播核心價值觀時,能從具有生活質感的故事出發,肯定會使媒體魅力巨升。三要構建公信力,取信于民。在當今傳媒“碎片化”時代,公信力非常關鍵,沒有公信力,大學生就會質疑,傳播就無效力可言。為此,新媒體必須做到不失語,有新聞就要報道;如實公開信息,在互動中增進互信;及時更新信息,不斷滿足大學生的信息需求;把握媒體報道的道德和法理紅線,不造謠、不傳謠,打造媒體的良好形象。
(二)借力互聯網,做實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傳播平臺
傳媒“碎片化”環境下,新媒體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傳播平臺。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終端智能化、便攜化和視頻傳輸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是以網絡視聽為代表的新一輪媒體變革的根本動力所致。如今,媒介的傳播方式在變革,個性化需求始終是大學生的終極目標;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大學生不再受傳統媒介特質的限制,而是隨時隨地隨處點擊“碎片化”的信息資源,不再浪費“碎片化”時間。與此同時,媒介傳播內容的外延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而拓展,使大學生能“用”的成分不斷增加。比如,作者前述的“靜思學堂”手機APP,我們開設了“最美年俗”隨手拍評比活動,學生回家過年,把最美的年俗拍下來,上傳到APP中,滿足了學生可以網上“秀”作品的需求;媒介傳播要加大“微視頻”“微課程”等作品形態的分量,并增加系列節目的內容;媒介提供的節目制作流程也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分工分類包裝,后臺制作及前臺使用的人員要明確職責,不可出錯,這樣才能提供海量的、與各門課程內容相符合、對師生的教與學具有幫助的信息資源,做到各抒所感,各取所需。除了高校根據實際,借力互聯網開發新媒體傳播平臺外,媒介制作商還應積極開發移動客戶端和手機網站等新業態,最終做實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傳播平臺。
(三)加大技術攻關,確保網絡安全,凈化網絡空間
傳媒“碎片化”環境下,新媒體在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利的一面。首先,新媒體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不僅新聞機構的專業媒體人,而且每個大學生也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因此,當今的新媒體又具有“多、快、穩、雜”的特點。正因為如此,目前的網絡資源真可謂復雜多變、真假難分,各種流言蜚語、八卦新聞,甚至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有的還被無限放大,使新媒體世界呈現出混亂無序的狀態。其次,新媒體是敵對勢力用以反共、反華的重要工具。在傳統媒體時代,境內外敵對勢力發布的有害反動信息,有關部門可以比較容易屏蔽掉。但傳媒“碎片化”時代,敵對勢力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微信、微博等形式較容易地將大規模、低成本、迅捷的有害信息,如攻擊共產黨、反華、反社會主義的信息上傳網絡中,尤其是司法部門無法根除的信息,敵對勢力完全可以毫無顧忌、無需成本地向高校大學生散布,使不明真相的大學生對黨不滿、對社會主義抱有懷疑的態度。再次,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借力”新媒體,以各種犯罪的新形式進行網絡販毒、詐騙、賣淫等,其作案手法隱蔽,打擊難度增大,對大學生網絡犯罪,消解其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起了負面作用。
為此,網絡媒體機構及專業人員應做到以下幾方面要求:一要做好網絡安全的維護工作。習近平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3]。”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的網絡媒體機構,都要不斷增強技術攻關和創新能力,提升網絡安全維護水平,以防黑客和病毒入侵網站。二要開發和創建識別和防護信息資源的軟件系統,做到查堵及時,屏蔽快速,營造有利于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信息網絡空間和環境。三要加強新媒體的普及宣傳教育工作,充分調動大學生弘揚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來一場凈化網絡空間的“網絡戰”。當前,政府對網絡環境的監督和管理不斷加強,一些互聯網行業積極配合政府工作,從大學生健康人格和成才的目標出發,不斷探索和研究新的信息技術,為推動我國互聯網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騰訊公司于2014年向整個社會和業界發出了《向網絡詐騙黑色產業鏈宣戰》的倡議書,吹響了向網絡詐騙黑色產業鏈宣戰的號角,這是網絡營銷者,以行業自律規范自己營銷的策略優勢。這些規范性文件,對于激發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不良言論、不雅行為,激發他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規范和導向作用。
(責任編輯:時錦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5-5(1).
[2]王金磊.借力新媒體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112.
[3]習近平.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人民日報,2014-2-28(1).
The Study of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 Base on Media Fragmentation
LI Xiu-fang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Nanning 530007,China)
Abstract:The media fragmentation not only has an impacton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but also produce a certain dash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media frag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new media;fragmentation;core socialist values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4-0014-04
作者簡介:李秀芳(1963-),女,廣西憑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6-02-12修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項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課題“移動學習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開發及應用研究”(15JDSZK037);2015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傳媒‘碎片化’時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2015SZ009);2015年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民族地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KY2015LX693);2015年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網絡社會思潮傳播視域下高職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研究”(2015KYLX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