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瓊波
摘 要:該文結合廣東興寧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闡述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保護區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管理;現狀;可持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S75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5-77-02
自然保護區是依法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具有特殊保護意義(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物或者植物等)的陸地、水域或海域劃出一定的面積進行重點保護的區域。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可以為人類提供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場所,是開展多種生態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在水土保持、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建立的要求及自身的特點等,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一般分類的標準包括主要保護的對象、性質等。不管如何劃分,其總體的目標都是以保護為主,并在此前提下,有機地在保護區內開展教育、旅游、科研等多項活動,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保護區的生態、社會及經濟效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保護區的管理上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是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不利于其長期穩定發展。
廣東興寧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2005年,位于興寧市的西北部地區,屬于中亞熱帶的南緣,水分及光熱資源非常充足,總行政面積超過1.7萬hm2。境內生態環境較為復雜,海拔高度在159~1 017m,極差達到近900m;溫度范圍在-6.4~38.3℃,平均值20.75℃左右;1月、7月的均溫分別在11.8、28.5℃;平均無霜期為268d左右,12℃以上的有效積溫達到7 085℃;境內雨水資源豐富,最大降雨量達到2 000mm以上。該保護區內的物種資源豐富,含有包括亞種和變型在內的維管束植物種數為1 187個,還含有多種國家級或者省級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此外,境內的自然景觀優美,森林繁茂,觀賞價值較佳。本文以廣東興寧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分析了自然保護區管理現狀,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 自然保護區發展概況
1.1 初步形成一定的規模 當前,在全球重視生態環境的背景下,我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迅速,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規模。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建立的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了2 729個;其中國家級(428個)占比為15.68%,面積(96.52萬km2)在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47萬km2)中占65.66%。在自然保護區內,超過8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被列入到國際重要濕度名錄、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自然保護區數量分別達到44、32個。以廣東興寧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其境內得到保護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眾多,其中,國家及省級保護的植物15種,包括樟樹、喜樹、粘木、土沉香、吊皮錐、穗花杉、苦梓、巴戟等;重點保護的動物共37種,其中,國家及省級保護的分別為22、15種,如云豹、蟒蛇、黿等,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鷹鸮、虎紋蛙、松雀鷹、領鵂鶹等,屬于二、三級保護動物。
1.2 保護區的類型多種多樣且各具特色 我國早期的自然保護區類型較為單一,主要為野生動物和森林2種類型,經過多年的發展,其類型越來越完善,逐漸形成了草原、沙漠、濕地、海洋等多種類型的保護區。其中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最多,達到了1 410個。目前,我國天然濕地中的40%~50%、陸地中的90%、珍稀野生動植物中的80%~90%,都在自然保護區中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其內部的群落結構各具特色,為當地經濟、教育、科研、旅游等事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廣東興寧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境內的熱帶植物資源數量占70%以上(其中泛熱帶占31.12%),其余依次為溫帶植物資源(26.97%)、中國特有植物資源(0.95%);加上保護區內獨特的瀑布、山石等純天然景觀,具有較高的純觀賞價值,為當地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3 保護區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 根據自然保護區內被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及價值,我國將其劃分為2個級別,即國家級、地方級,其中地方級又可劃分為省、市、縣等級。目前我國有超過30個省、市、自治區均建立了數量不等、面積大小不一的自然保護區。有些省份保護區的數量超過50個,還有幾個省的保護區總面積達到了1萬km2以上。從總體上看成效明顯,在我國初步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網,但由于多種原因,還存在數量多、面積小、保護區級別低等問題,如面積在10萬hm2以上的保護區數量不超過50個、地方級別的保護區面積占1/2以上。
2 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前雖然我國自然保護區獲得了一定的發展,類型越來越豐富,初步效果明顯,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在數量還是在面積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2.1 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在保護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持續利用 在對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進行管理時,要堅持以人為本、持續利用的原則,不能因為保護自然資源而完全忽視當地居民的利益,這樣不利于保護區的長遠發展。應在解決保護區當地居民生計問題的前提下,通過報紙和電視等方式加大宣傳,進一步提高群眾對自然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保護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堅持社區共同管理,確保在保護的同時對自然資源進行持續性地利用,增加社區居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將因保護而給群眾帶來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大大提高社區群眾保護自然資源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保護區的管理中來。一般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茂盛、景觀優美,因此對其進行持續利用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利用保護區內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背景等發展旅游、教育等事業。以廣東興寧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例,其利用特有的資源優勢發展水上風光、森林浴場、生態農莊等旅游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據估算,保護區平均每年接待游客的數量達到10萬人次以上,按照每人次平均消費150元計算,總收入超過1 500萬元,扣除繳納的稅收及其他各項成本外,每年的平均收入超過450萬元;除此之外,還使當地的通訊、交通、娛樂、飲食等產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2.2 完善保護法律法規,明確保護責任 為了對我國的自然保護區進行有效管理、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以提高保護區管理的整體水平。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統一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法,以協調保護區內在建設、發展、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此外,還要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體制進行完善,確保各個部門共同協作,以有效開展工作。此外,在保護區內要加強宣傳,引導居民合理地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并積極參與到保護中;對管理中各個環節的責任、權利進行明確,并落到實處,建立相應的獎勵和懲罰制度。
2.3 增加資金投入,給予政策傾斜 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資金來源于國家,相對于衛生、軍事、教育等其他行業,我國對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重視程度不夠,給予的財政撥款相對較少,而自然保護區內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足夠的資金維持,當前我國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僅為50多美元/km2(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平均為2 058、157美元/km2),在發展中國家幾乎最少,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此外,還需要從多個方面籌集資金,例如,通過對保護區內的資源進行合理地開發獲得資金;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引進民間組織、金融機構的資金;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由個人出資的方式“領養”一定面積的保護區。另外,當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資金使用情況很多沒有實行公開制度,導致大部分并不是真正地用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上,因此政府應建立嚴格的監督體制,確保資金的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袁小鋒.保護森林資源優化生態環境[J].安徽農學通報,2014(13):130.
[2]劉輝強.發展碳匯林業建設生態文明[J].安徽農學通報,2014(23):106-107.
[3]劉偉強.興寧市林業建設的意義及發展思路[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2):115-116.
[4]劉壬英.興寧市林業產業發展思路與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4(7):204-205.
[5]謝建強,王超.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促進生態建設——自然保護區管理若干問題淺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147-14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