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芬
摘 要: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吸取傳統文化在重人、選人、激勵方面的合理因素,以此啟發用人單位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創新中加以運用和借鑒。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傳統文化;借鑒
1 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合理性因素
中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不可能脫離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獨立存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性因素,對于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在重人方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才又稱為“士”、“賢士”、“君子”、“智者”等,主要是指掌握文化知識,能分辨是非曲直的知識階層。他們在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商鞅、李斯、張良、韓信、魏征、房玄齡等。因此有為之君、有識之士都非常重視人才的作用,把人才問題作為治國、安邦、創業、管理的首要問題來對待。西周姜尚提出了“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的思想,李世民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政之要,惟在得人。管仲、茍子、朱元璋等也針對人才的重要做出精辟論述。歷代的開明君主、有為帝王,都把尊賢重才作為治國之本,奮力躬行,有的甚至到了求賢若渴的程度。漢高祖劉邦曾親下《求賢詔》宣布“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重之,布告天下,使明朕意。”高明的領導者應甘心居于賢士之下,即所謂禮賢下土,對賢者要“親之以仁,養之以義,報之以德,結之以信,待之以禮”。這里所說的“仁、義、德、信、禮”主要是指對人才要關心、尊重和信任。老子說:“善用人者為之下”,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認為只有國君做到了以禮待臣,臣子才會忠心地輔佐君主。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以禮招才”思想,已被歷史證明是非常正確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禮遇、尊重比高官厚祿更能吸引人才。
2.在選人方面。德才兼備的選人標準是我國歷史上的優良傳統,中國古代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論述。如管仲提出,君主選用人才一定要審查三個問題:“一日德不當其祿,二日功不當其祿,三日能不當其官”。漢代王符認為:“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說明一個人的品德與職務不相稱,或其能力與職務不適應,都會帶來嚴重后果;只有德才兼備者,才是惟一正確的選擇。同時,德與才之間并非并列的關系。司馬光認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闡釋了德與才之間是統帥與被統帥的關系。這個看法頗為深刻。中國傳統社會是封建社會,重人治輕法治,從西周后禮崩樂壞,制度化一直沒有得到遵從。正是在這種由傳統價值觀向現代價值觀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價值觀”的真空,造就了極端利己主義的流行。基于這一現實,因此對人本身“德”的要求就十分必要。事實上,司馬光很早就提出了重才不重德的危害性,比如“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
3.在激勵方面。激勵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難點和重點,而且也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組織特征和個體特點的部分之一。在不同文化影響之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的差異性會帶來激勵的個性化。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有關激勵的論述極為豐富,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即有“欲以激勵應審”之說,意即激發使其振作。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的激勵文化,對建立現代的激勵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情感激勵上,儒家認識到對民“愛之如父母,則歸之如流水”,主張把家庭倫理推廣應用于社會管理,人人都“愛”,建立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歷史上,中國成功的統治者、管理者非常注重情感投入,以贏得人心,如諸葛亮七擒孟獲。中國的老百姓也確實十分重交情。如果認為領導者、管理者對他好,他就會忠心耿耿為其效勞,不會去計較物質利益上的得失。
2 傳統文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借鑒
1.在招聘中的運用與借鑒。古代觀人之術,實乃一種經驗科學,是對歷代看人經驗的總結。結合此類經驗,可以建立一套招聘模式。具體到在單位招聘的過程中,就可以如此的運用:按照五行的理論,先找出企業自己的屬性,然后在應聘人員中找到相適應的人群,再進行專業理論的測評,同時在進行與應聘人員面對面的談話中,分析和觀察應聘人員的個性和能力,古人認為“夫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知人。故以己觀人,則以為可知也。觀人之察人,則以為不識也。”一般的人很難真正地認識一個人,更何況是在招聘時的短短一段時間內,因此招聘單位的招聘組需要學習一定的與企業、單位要求相匹配的觀人方法和經驗,才能真正地了解這個人的能力和品性。而中國古代的文化就提供了許多這樣的典籍資料,如“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而“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就可以作為選擇的甄別參考。
2.在配置中的運用與借鑒。因人而用,可以避免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各種資源損失和浪費。因為有了對單位內部人員的了解,那么在配置人員的過程中,就可以因人而異、因才而異進行人員安排。中國古代傳統觀念上,對一名官員的考核,除了看個人的能力、政績和民眾關系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薦才。看你這個人在為官的過程中,給國家選拔和推薦了多少有識之士,而士風又是如何?因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由此,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多少必須懂一些官人之術。中國的人才千萬,而真正能因材致用的,卻是少之又少。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和浪費,也就有了“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之說;所以也就產生了“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之類的街謠。
3.在組織文化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運用與借鑒。一個企業的組織文化不能建立一種言而有信的管理機制的話,那么要想建立“百年大計”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下到企業的領導、主管,處理事情“朝令夕改”,隨意而動,使部下無所適從,那一樣也不會給工作,給企業帶來好的影響和績效。同時,部下、員工要能盡心為企業服務、工作,領導自己就要首先從衷心體諒部下的禮敬(如仁慈、關愛等)做起。中國古代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最后的成功還是屬于真誠的人,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人力資源管理是對人能力的培養和對人的管理,而人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環境是文化環境,它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企業文化,至少包括兩個層次:一個是企業層次的企業文化,對于企業來講屬于可控因素,可以自行決策;另一個是作為公司文化環境的民族文化,在中國表現為中國文化,對企業來說屬于不可控因素,只能利用和適應。與此相應,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要利用文化因素,實現人與文化的融合,必須使企業文化成為員工、公司與社會之間的紐帶,做到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時,實現企業文化與員工心理需求的緊密結合;同時調整企業文化,使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司的文化環境相適應。
參考文獻
[1]黃俊杰.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80一187.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三聯書店,1985:21—29.
[3]趙曙明,武博.美、日、德、韓人力資源管理發展與模式比較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1):31—36.
[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20一36.
[5]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和借鑒[EB/0L].(2005一04—21).http://www.xici.net/Biz/HR/b398747/d26988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