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寧
摘 要: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政治情緒化表達多發,群體性極端行為容易爆發;網絡娛樂熱點備受關注,網絡意見領袖引導作用較大。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基本特征是:表達內容更加廣泛,傳播速度更加迅速;網絡表達引導困難,傳播過程參與者眾多。文章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網絡道德建設滯后;部分大學生缺乏自律意識,從眾心理較強;網絡信息法律規范缺失,網站監督管理缺位等方面,分析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根本原因。并從強化網絡倫理道德建設,培植健康積極的校園網絡文化;構建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建立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兩個方面,研究推進大學生網絡理性表達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G641;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4-0024-02
自媒體時代下,人們通過網絡傳達自己對社會現象的看法。然而,人們表達意見時不一定都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論,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建議。當人們的情緒不受自身意識控制時就可能出現非理性的表達行為,甚至會出現謾罵詆毀等惡性的網絡評價行為。網絡非理性表達主要是指人們在不受理性思維支配的情況下不自覺、情緒化、無邏輯性地表達自身認識和情感的行為。當前,大學生參與網絡意見表達的行為越來越頻繁。在網絡表達過程中,現實狀況與利益訴求之間的矛盾、大學生表達自我與個別新聞媒體有時報道不充分的矛盾等,使部分大學生有時容易產生情緒化、群體性的表達行為,這種不理性的表達行為很容易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大學生在參與自媒體討論的過程中,有時容易憑借自身的主觀判斷認定事實的真偽、表達自己的好惡,這種缺乏理性認知的行為很容易走向極端,并演化成誹謗、詆毀、人身攻擊等不理性的網絡行為。本文分析引起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根本原因,并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高校借鑒和思考,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一、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基本特征分析
1. 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主要表現形式
分析
(1)政治情緒化表達多發,群體性極端行為容易爆發。隨著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愿意參與或者表達的一些話題,在網絡環境中有時得到較為自由的表達和傳播。當網絡上出現一些具有鼓動性的言論時,大學生往往會出于維護社會公正的目的而情緒激動,并積極參與到跟帖討論中,因而情緒化表達很容易演變成網絡非理性表達的具體表現形式。另外,受到公平正義理念的影響,大學生對現實中的不公平、不法現象等十分關注。一旦某個具體事件成為網絡討論的熱點事件,那么這個事件有可能會成為群體性網絡意見表達的導火索,并可能引起極端行為的爆發。例如寶馬案等成為引發群體性極端行為的突發事件,引起了大學生的多方討論。
(2)網絡娛樂熱點備受關注,網絡意見領袖引導作用較大。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下,網絡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可能被企業或者個人利用并炒作,而缺乏辨別能力和自制能力的大學生,往往會受到炒作熱點的吸引,參與到跟帖討論的過程中,特別是其中的娛樂事件很容易成為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但是,有的熱點事件中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念卻往往是不正確的、不全面的,大學生在點擊回復娛樂熱點事件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低俗網絡表達的影響,去接受甚至模仿其所體現的價值導向。
2. 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基本特征分析
(1)表達內容更加廣泛,傳播速度更加迅速。自媒體環境下,人們有了更為便捷、更為迅速的表達渠道,例如,新聞跟帖、網絡論壇、微博博客等成為人們表達意見的主要渠道。自媒體的傳播特征又推進了網絡輿論的發展進程,使得普通民眾的輿論力量不斷深化,表達內容更加廣泛。只要網絡上的信息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預期,那么這些信息就會成為校園網絡傳播的熱點問題,甚至一些不具有現實意義的惡搞、調侃也會成為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又為大學生參與自媒體討論提供了技術條件,大學生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夠輕松傳播信息、表達意見。
(2)網絡表達引導困難,傳播過程參與者眾多。自媒體環境下,網絡使用者的人數眾多,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信息的制造者或者是傳播者,這就使得網絡意見表達具有更強的不可預測性和不受控制性。而大學生往往都對網絡語言有著較強的使用能力和控制能力,高校的網絡管理者常常無法及時監測出網絡意見的發展動向,也無法準確引導網絡輿情發展方向。因而對于高校來說,在自媒體時代要做好網絡表達的監測和引導具有更大的難度。
二、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根本原因分析
1.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網絡道德建設滯后
網絡社會實際上也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映射,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表現在網絡中就會發展成為非理性的表達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一些社會問題凸顯出來卻可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些沖突和矛盾受到大學生的關注,并引發了大學生在網絡空間內的討論。同時,高校、家庭和社會在網絡道德建設上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大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意識不強,網絡心理問題多發,網絡成癮、網絡詐騙行為等頻繁發生,這使得大學生在表達網絡意見的過程中容易忽視理性思維的引導作用,單純在情緒化的非理性意識控制下做出不理智的表達行為。
2. 部分大學生缺乏自律意識,從眾心理較強
大學生在網絡意見表達過程中,實際上具有兩面性。對他人的道德錯誤往往無法容忍,但是自身的自律意識不強,往往認為自己是輿論的審判者,認為輿論道德應當成為懲罰他人的手段。因而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往往會對自己的行為不加控制,一旦出現自己認同的觀點就不加辨別地贊同,而出現意見相左的表達時則激動地進行反駁。大學生渴望表達自我但又缺乏控制辨別能力的矛盾,容易引發非理性的網絡表達行為。
3. 網絡信息法律規范缺失,網站監督管理缺位
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強化信息管理工作,并加強相關的立法司法管理活動。但是,實際上受到網絡技術的影響,現行的網絡信息法律法規仍然不能適應網絡信息發展的現狀,一些網絡惡搞事件、“人肉”搜索事件等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網絡法律規范的缺位使得網絡非理性表達行為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時,從技術方面來說,網絡傳播具有虛擬性和隱匿性的特征,這也增加了網站監督管理的難度,僅僅依靠當前的網絡防火墻技術和關鍵字監管技術,有時難以實現網絡言論監督管理目的。
三、推進大學生網絡理性表達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分析
1. 強化網絡倫理道德建設,培植健康積極的校園網絡文化
高校應當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強化高校的網絡倫理道德建設,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要創新教育方式,改進教學理念,通過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調整工作方法,強化與大學生的網絡交流,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公益實踐機會,幫助大學生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樹立正確積極的網絡倫理道德意識。同時,高校還應當運用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為大學生培植健康積極的校園網絡文化,通過多種網絡平臺公開學校工作動態,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向,為大學生營造更為民主的校園網絡文化。
2. 構建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建立網絡輿情監測系統
高校還需要從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建設方面,強化對網絡非理性表達的引導和控制。一方面要及時提醒大學生的網絡表達行為,促使大學生理性交流,另一方面還要對虛假的信息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防止虛假信息影響大學生思維,并及時與大學生進行溝通,做好網絡爭論調解工作,客觀理性地引導大學生的網絡表達行為。同時,高校要通過技術手段做好網絡意見表達的監測工作,建立網絡輿情監測系統,通過信息技術和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提升網絡監測的水平,并引導大學生加入到網絡輿情監督管理過程中,發揮大學生的優勢,推進大學生網絡行為自律監督小組的建設與完善。
四、結束語
大學生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主要參與者,能夠充分運用多種形式發表自身的觀點和看法。但是,由于自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多元化和復雜化,大學生的網絡表達行為往往會呈現出不理性、沖動激烈的特征。如果不及時對大學生的網絡表達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監控,那么網絡輿情的傳播和發展則很可能不受控制地發展下去,甚至會危及到高校的校園安全和穩定。因而,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當通過調查走訪了解校園網絡應用情況,召開職能部門負責人座談會、思想政治理論課專兼職教師座談會、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和大學生座談會等形式,并充分運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分析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對大學生網絡非理性表達的表現形式、表現特征以及根本原因進行深入調查。針對大學生在自媒體應用過程中的不理性表達行為進行引導和監控,推動大學生網絡表達的理性發展,實現自媒體應用的合理性,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鄭繼海.網絡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4(09).
[2]蘇文娟,穆迪.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行為分析和引導[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4(S2).
[3]李建玲.自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輿情特點及引導[J].教育與職業,2015(27).
[4]胡小媛,宗惠.自媒體時代下的高校輔導員網絡輿論引導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5(03).
[5]李寧.高校網絡輿情及其引導機制研究[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2).
[6]趙國棟,原帥,王珠珠.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之聚類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