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機制的革新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英語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式與內容上也正不斷經歷著新的嘗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強調教師要適當加強學生的讀寫能力,所以需要應對時代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本文結合個人的實踐生活經驗和地方英語教材,對當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進行初步的探索與分析。
【關鍵詞】讀寫能力 高中英語閱讀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05-01
1.相關概述
1.1論述背景
眾所周知,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革新教育模式,首先要對時代背景進行科學梳理。就最近幾年的實際情況而言,已經有不少教育機構將讀和寫作為英語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重要內容,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所以本文也將側重于如何以讀帶寫,促進能力的全面提升。全球化的發展,對英語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傳統模式下專注應付考試的教育培養重心顯然已不合時宜,只有英語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1.2現狀分析
關于此方面的闡述,可以通過閱讀和寫作能力兩方面進行。
閱讀方面。我國在高中的教育階段,學生所需要面對的學習壓力是最大的,因為這部分的學生需要面臨高考,而基于這一大的時代背景,學生的學習任務較為繁重,應付的學科多,所以學校能夠安排的英語學習課時總是有限,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由于缺乏閱讀積累,所以寫作能力就難以得到充裕的發展空間。另外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由于高考直接取自教材,以教材為標準,同時在該方面又缺乏豐富的閱讀刊物等,所以學生在練習閱讀能力過程中,出現讀物偏少的尷尬處境,這也限制了學生的閱讀積累,影響寫作能力的提高。
寫作方面。在實際的高中教學過程中,由于可利用的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教師往往關注普遍問題,在寫作方面側重技巧和常識性的問題,缺乏較為系統的文章整體構局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己做業余功課,而缺乏整體、系統的寫作指導,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常常表現的不知道如何下筆,基于課堂時間限制,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又能以滿足學生寫作積累的需求,所以教學效率較低。
2.英語閱讀教育中常見的問題分析
2.1閱讀教育模式陳舊
筆者通過自身的實踐經驗發現,當前我國在英語教育中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首先就是教育模式的陳舊。隨著教育的發展,英語教育應該趨向于平時多讀來積累,以此科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寫作能力,客觀而言閱讀是人的主觀性活動,需要人來積極參與,即學生能發揮受教育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延續傳統靠教師的灌輸與“填鴨”,畢竟教師的時間與精力有限,無法選擇最適合學生個體的閱讀案例,學生的課堂主人翁地位被忽視,教師不能滿足學生的真實閱讀需求,以偏概全,勢必導致學生無法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閱讀量小,寫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2英語教育觀念落后
現階段英語教育的任務,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通過閱讀來提升寫作能力,在閱讀能力方面,應該要求學生能領略文章的大意,把握結構梳理關系,領略作者的感情,然而實際生活中,不少教師缺乏學習精神,教育觀念不夠端正,沿用傳統注重對語法知識的講解,或者是單詞的積累,而不是從整體上對文章進行剖析,所以久而久之容易使學生陷入學習的思維誤區,認為寫作靠的是單詞積累,而非閱讀基礎和積累,導致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都缺失的現實狀況。
3.基于讀寫的高中英語閱讀教育模式
3.1教師方面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需要發揮相應的作用,指引學生正確學習英語閱讀。首先要轉變觀念,不能繼續沿用傳統,即在閱讀理解中,要注意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不是對單詞的積累,恰當改變兩者比重,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教師要應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系統的對文章進行講解與分析,不局限于理解認知,業余時間可以推薦學生適當的英語閱讀方面的刊物,這樣可以對學生閱讀積累與寫作能力;師生關系的轉變也一直是時代發展的趨勢,英語教育中也應當如此,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可以對他們的學習起到相應的激勵,保障學習信心;此外,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鞏固其地位,使其在自主、合作的基礎上對英語文章進行探索。
3.2學生方面
學生才是接受教育的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中之重,面對讀寫能力缺失的現狀,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知識方面的積累;要學會掌握方法,即明白自身需要在具體方面的加強和缺失,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辨別思維誤區,既要做到單詞積累,更多的是整體的文章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加強自身的讀寫能力。
4.結語
綜上所述,豐富的閱讀積累是寫作能力培育的基礎,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意味著寫作能力的相應提升,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教育理念被廣大師生所接受,而在實際落實中卻仍然存在不足,筆者結合實踐經驗,對相關問題進行論述,并總結相對應的策略,旨在促進英語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宏清.語篇分析理論視角下的高中英語讀寫教學示例與反思[J].江蘇教育研究, 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