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興云戴彬易禮舟(.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人文學院 重慶40400;.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 重慶40400;.重慶能源職業學院 重慶40400)
?
優化高校游泳課教學管理模式的初探——以重慶市高校游泳課教學為例
□彭興云1戴彬2易禮舟3(1.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人文學院重慶404100;2.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重慶404100;3.重慶能源職業學院重慶404100)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走訪調查等研究方法,對重慶市各高校高游泳教學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重慶市各高校游泳教學管理模式不合理,師資欠缺,學生對游泳課的認可度低,游泳池水質衛生不合格,救生設施不齊全等,導致游泳課教學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教學質量差。提出游泳課教學管理新模式,旨在減少學校體育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游泳課教學質量。
關鍵詞:優化游泳教學安全質量
游泳運動對人體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統、提高肺活量、增強抵抗力等健康價值,深受重慶市各高校學生的喜愛。重慶市內有游泳池的高校都于每年5至7月開設游泳課程,面對如此有吸引力的課程,學生們是“有人歡喜,有人憂”,但各有理由;學校方面,面對游泳這一高風險教學項目,一切“安全第一”,能拖就拖,能少上就少上;體育教師們也并非都是游泳專項出身,達不到游泳教學的要求,因此各高校游泳課教學安全與質量難以得到保障。本研究對重慶市各高校游泳課教學的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提出優化高校游泳課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路,旨在避免和減少學校體育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游泳課教學質量,也為各高校體育安全預防體系的研究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
重慶市各高校游泳池教學現狀。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內容的需要,借助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查閱大量關于游泳教學安全和教學質量的文章,全面了解本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
(2)問卷調查法。
發放調查問卷2100份(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600份、重慶大學500份、重慶文理學院500份、重慶科技學院500份),回收2059份,回收率98%,有效問卷2043份,有效率99%。
(3)走訪調查法和訪談法。
通過對重慶市沙坪壩區、渝北區、南岸區、北碚區等地區的高校進行走訪,以及對部分高校體育負責人、教師的訪談,了解重慶市各高校開展游泳課教學的現狀。
2.1、游泳課教學管理模式現狀分析
(1)“放羊式”教學管理模式。
就是根據原本體育課安排,所有班級同時上游泳課,每個教師負責自己班級的教學和安全。是重慶市各高校中半數以上學校采取的管理模式,該模式下在游泳池的學生人數在400-600之間。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安全責任人不清晰,學生都過于集中在淺水區,教師也集中在淺水區對學生進行指導,游到深水區的學生,無人看管,極易發生安全事故,并且教學質量低。
(2)“分批次”授課管理模式。
就是將原本同時授課的所有班級分成兩個不同時間段分批次上課,每個批次授課時間50分鐘,不授課的教師兼任救生員。該模式下在游泳池上課的學生人數在300-400之間。該模式的特點是控制了上課人事過多的情況,便于開展教學,但是學生學習的課時明顯減少,且在兩個批次更替的過程中,兼職救生員需要組織學生的進入和離開,這個時間段極易發生安全事故,且學習時間減少,教學質量也難以提高。
2.2、學生對游泳課認知的調查分析
游泳是一項受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也具有很多健康價值,但是在高校全范圍內的開展游泳教學是沒有經過學生選擇的,是強制性的。針對重慶市4所高校的2100名學生對游泳課學習的感受開展調查,將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統計出:其一,72.1%的學生想學會游泳,可知學生對于游泳技術的學習是有興趣的;其二,4.6%的學生不會游泳,可見游泳運動的普及率非常低,且會游泳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的動作不規范,可見游泳教學的需求大;其三,通過游泳課學習,20.2%的學生認為學習游泳技能的感受是恐怖,53.6%的學生認為難學,有43.9%的學生明確提出不想上游泳課,可見重慶市高校游泳課開展過程中,教學組織是失敗的;其四,只有46.2%的學生認為教師能夠勝任游泳課教學,38.6%學生覺得游泳課很危險;其五,59%的學生認為在高校游泳課教學中不能學會游泳。因此,雖然游泳運動深受廣大學生歡迎,但游泳課教學水平滿足不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因此學會游泳或者找到學游泳的方法。
2.3、體育教師游泳課教學組織現狀
通過走訪重慶市各高校游泳課教學現場,因5月份氣溫低、雨水多等原因大部分高校推遲游泳課開課時間;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蹲在淺水區池邊組織小范圍內的學生開展教學,其他學生中有一部分離開游泳池,也有一部分在游泳池玩耍、嬉戲,游泳課基本處于“放羊”狀態,沒有有效的組織教學,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學生認可度低,也有較大安全隱患。
2.4、各高校游泳池配套設施和水質處理現狀
通過走訪調查,各高校游泳池在配套設施、救生器材、急救用品、相關制度和應急預案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情況,如部分高校游泳池池底不規則,救生圈、救生椅、救生桿配備不齊全、急救藥品沒有等。
各高校游泳池水質和場地衛生都由體育部門管理,一個游泳池只配備兩名兼職工人,很多高校游泳池沒有嚴格執行強制浸腳和強制噴淋,部分高校的游泳池沒有循環水系統或者已經損壞,大部分高校的游泳池每周才吸塵處理1至2次,水質和場地衛生得不到保障,水質清澈度達不到國家的標準,只有17.3%的學生對游泳池的清潔衛生表示滿意。
從重慶市各高校游泳課教學現狀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游泳課教學安全和質量都存在很多問題,最近幾年屢次發生學生溺水的重大事故也應證了這點。為了降低游泳教學事故發生率,在現有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本研究提出“優化高校游泳課教學管理模式”(如圖1),來提高游泳課的教學安全和教學質量。

圖1 優化高校游泳課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路圖
3.1、人性化的學生選課
提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是否上游泳課。選課的方式:重慶市各高校中大部分實行了體育選項課教學,在選項課設置過程中就可以設置包含游泳課的選項和不含游泳課的選項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課;針對沒有開展選項課的高校,可以將兩個自然班進行人為的選課分班,設置上游泳課的班級和不上游泳課班級,開展相應的教學。
3.2、專業的游泳教學師資
對所有體育教師進行游泳安全技能和教學技能的培訓,并參加游泳救生員等相關職業資格考試,對于合格的教師安排游泳課教學任務。并在每一次游泳課的教學過程中,所有教師相互協調、配合,課前加強安全教育和學習指導,課中分工合作分別在不同的游泳池區域教授相應的教學內容。
3.3、人性化的教學組織模式
游泳課教師在教學前對本班學生進行學生健康檔案查詢,了解學生健康狀況和心理狀況,向學生講解游泳課的教學組織模式,指導學生在適當的區域開展練習;每次課前對學生進行游泳安全教育,做好充足的準備活動后有序進入游泳池。
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游泳水平差異大,大部分學生集中在淺水區教學的不合理特點,將游泳池整個區域分成8個教學區域,每個教師負責一個區域(如圖1所示)開展教學,開設3個初級班區域,2個提高班區域(不怕水,有一定基礎),1個蛙泳班和1個自由泳班區域(有相應項目基礎的學生),1個高級班區域(游泳技能相對全面的)。學生根據課前老師的要求,分別到相應區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游泳技能。這種人性化教學組織模式,有效利用了整個游泳池,也合理分配了教學資源,對于教學安全和教學質量有了充分的保障。
3.4、獨立的游泳池安全、衛生管理機構
成立獨立的游泳池安全、衛生管理機構,聘請有資質的救生員和水質處理人員;整改游泳池配套設施,增購相關救護器材和用品,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按照國家要求辦理游泳池衛生許可證和高危行業許可證書;購買游泳池安全責任險,降低安全風險;在上課期間按照安全需求配備專職救生員負責救生和安全管理;每天運轉循環水機器8小時以上,實時進行游泳池水吸塵處理和清潔打掃,確保游泳池水達到國家衛生要求,并每天公示水質情況;獨立管理機構需接受學生和教師的監督、評價。
參考文獻:
[1]易強.生存教育理念下高校游泳教學的措施保障與安全策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9).
[2]糾延紅.普通高校游泳教學安全問題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8).
[3]谷金波,那春艷.重慶市游泳救生員職業技能鑒定現狀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9).
[4]龔建偉,羅屹.高校游泳課安全保障體系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