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李德才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40)
?
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觀視域下的人與動物關系評述
張慧,李德才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40)
摘要:從古到今動物一直都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伙伴,他們和人類一樣具有珍貴的生命,動物也有感情、有知覺、有意識。但是科技的進步對動物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珍稀動物數量逐年減少,甚至滅絕,動物保護迫在眉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廣袤土地中,擁有大量的動物保護倫理知識,研究中國傳統生態視域下的人與動物的關系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動物保護意義非凡。
關鍵詞:生態倫理;動物保護;平等;莊子
0引言
縱觀歷史長河,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國傳統生態中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對進一步提高人們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珍視動物的道德自覺性很有意義。在自然界中,人類是動物最親密的伙伴,人類想要改善與自然的關系[1],先要協調好與動物的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過不少人與動物有關的詩歌、典籍、圖騰和成語等。研究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觀中人與動物的關系,中國古人對動物的悲憫情懷,對動物的博愛寬廣胸懷,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都對今天人類正確處理自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法國學者史懷澤說過:“中國倫理學的偉大就在于,它天然的并且在行動上同情動物”[1]。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一定會找到與現代社會相關的動物保護的精神內涵。
1自然萬物相依存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最早被莊子提出,后來漢朝董仲舒也有論述,宋儒張載最后明確提出“天人合一”這個觀點。天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人就是人本身,合一指人和自然界的統一。在后世研究中“天人合一”被視為儒家學說最高理想。
“天人合一”生態倫理觀,確定人是自然界中一員,自然界有其自身規則,人應該按照規則做事。古時中國“天人合一”思想,是說人和自然相互協同,人的活動應與自然環境相一致,人的道德應與自然環境同一。儒家“天人觀”是把整個世界看作同一個生命整體,因此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
道家秉承“以天合天”的生態整體性及“無為”“知止”的生態思維,已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老子認為事物的成因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道是事物運行的軌道,道就是自然,所以道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道生萬物,物我唯一。”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的根本,萬物是在一個整體中,展現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經過分化最終形成陰陽和三氣,進而再產生萬事萬物。所以說道家一直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世界一切事物是整體的自然屬性。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人類“法自然”,按照自然規則活動,維護動物的自然狀態。
佛教來源于“緣起”觀念,世間所有都不是孤獨存在,而是源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行、惱苦集。”所謂法則存在彼此融合之中,動植物和人類等都不例外。世間萬物都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每種物質都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這種整體關系中,動物與人類的存在是在彼此的參照中。《華嚴經》中“相互包含、相互印證、相互依存。”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導致動物物種的減少,進而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從而自然環境的變化最終會反噬在到人類自己身上,所以對整個生物鏈都產生了影響。人類對待動物的不恰當行為造成動物病疫,這種病疫又會傳染回人類當中,給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威脅,它驗證了佛教“因果業報”論。它很好地表達了人與動物的相互關系,愛護萬物已達到永續利用萬物,方與天地成為有機整體。
2人類貴人輕物的普世觀
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君子會愛惜萬物,卻達不到仁愛,對人民會有仁愛之心,卻達不到親愛的程度,如果親愛人民就會仁愛人民,如果仁愛人民就會愛護萬物。在孟子心里人是最重要最珍貴的,“仁民”是“愛物”的前提,通過“仁民”進而實現“愛物”,最終達到生態大一統。孟子的“仁民而愛物”思想對自然環境的改善和保護提供了有力論證。
《荀子·王制》中提出“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是說魚懷孕產卵的時候,不要向湖泊投入漁網和毒藥,池塘里魚蝦種類就會多樣,且數量豐富,使百姓有豐富的食物和余用的錢財。他是站在人類的角度和經濟的角度提出的“時禁”政策,是為國王統治國家提出的治國政策,雖然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為思想,但不得不說也勾畫出了一幅生態循環的風景。“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長時,則六畜育。”君主處理不同動物之間的關系,使它們有序成長,動物的生長就會越來越旺盛。由于人類的嗜欲無窮,所以要限制人們隨性索取的物欲,要取用有時、取用有度、取用有法。雖然荀子的這些主張是作為治國安邦的政策提出的,但是這樣的策略卻為生態哲學提供了實踐策略,對節約資源、保護動物的生態環境尤其有進步意義,同時也為經濟發展維護人的自身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保障。
明儒高攀龍告誡家人“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間,何等苦惱,我卻以日用口腹,人事應酬,略不為彼思量。”這是從“少殺生命,最可養心”的人類是世界的本源角度出發的,但他表現出對動物的同情和憐憫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是人類對遭遇不幸的對象產生的同情憐憫不忍的心理活動,人有不忍之心者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寄惻隱與微物。惻隱之心是一種對生命悲憫的道德情感,他會潛伏在人心靈深處,使人產生不安焦慮或者痛苦,對人們的行為和精神產生深遠的影響。當人們看到動物被擒或被殺就會產生惻隱之心,這種惻隱之心使人不安,所以心靈就需要釋放,高攀龍等學者的言行在保護動物的同時也使人感到輕松和快樂。還有一種思想是來源于人們對生活的體驗,一個人如果遭到不幸的事情,就有關于這種不幸的切身感受。如果他遭受過類似于生命的威脅,他看到動物的生命遭到危險時,他一定會產生惻隱之心,因此惻隱之心就被這種感同身受強化了。
孟子“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就是被動物被殺害時的慘烈叫聲所影響,他們臨死時痛苦和恐懼的哀鳴,激發了孟子的不忍之心。清朝文人周拱辰的《繡溪里放生碑》和潘書馨的《為獸乞命文》都極力地渲染動物被殺和烹飪時的慘烈,以此刺激人們的惻隱之心,它所表達的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心靈進化,而對動物加以保護。通過對動物的憐憫之心的釋放,使人們精神上得到滿足。
3動物生存權利的自然價值觀
莊子認為人與萬物的地位相同,天地間人沒有特別優越價值。因為對人的權威性、特殊性的淡化,人的存在在莊子這里缺少了先天的與眾不同,但也拉近了人和萬物之間的距離。在莊子的思想里,動物既不是人類用來顯示人的高貴的附屬品,也不是人的敵人或沒有關系的事物,而是人的伙伴,在莊子心中人與動物不論在地位上或是價值上都是平等的。換言之,如果人是主體,那么動物也是主體。我們從莊子的思想中總結出,動物的本性與人的本性擁有相同價值和目的,所以人應該像尊重人類自己那樣尊重動物,而不是對它們進行破壞和殺戮,所以要打破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不為人的過度需求而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間。
莊子活著時與動物為伴,死時也不想與動物分離,他有與動物合為一體的愿望。莊子將要死去的時候,他的弟子們想要給他舉辦隆重的葬禮。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木,日月做雙壁,星星做珠寶,萬物與我合葬。我的葬禮還不夠隆重么?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呢?”弟子說:“可我擔心老鷹烏鴉把你吃掉。”莊子回復:“放在外面會讓烏鴉吃,土埋會給螞蟻吃,從烏鴉那搶奪吃的東西給螞蟻,這樣太偏心了!”莊子本著從哪里開始到哪里去的原則,把自己交給了動物,希望與它們融為一體,完全回歸于自然,這樣也保證動物的食宿問題,為動物提供了食物。
在莊子心里動物是最重要的,它的存在有它自身的合理性。雖然動物本身不能主張權利,但作為人類應該關注動物本身的利益。在《莊子·馬蹄》中寫到:馬蹄可用來踏平風雪,馬毛可用來抵御嚴寒,吃草喝水、奔跑馳騁,這些是馬的天然性,縱然是高大的殿宇對他也沒有用。直到伯樂出現來管理馬,于是就有了削馬蹄烙上記號,用韁繩把它栓起來關入馬廄,經歷過這些的馬就死去十分之三了。然后將它渴著、餓著、訓練它驅使它快跑,再用鞭杖抽打它,馬就死去一大半。莊子反對禁錮動物,主張恢復其本性,讓它們自由地生活,莊子認為人與動物是完全平等的,動物是獨立存在,有其自身價值屬性,所以人要像尊重人類自己一樣尊重動物的固有天性,而不應該加以戕害。人應該擺脫人類中心主義這一思想,不應該為動物越俎代庖,不應該代表動物做生存和自由的決定,而應該履行“贊天地之化育” 的社會責任,站在動物的立場去為他們的生存發展考慮,進而促進人與動物之間的平等。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就明確提出愛護鳥獸動物的生態倫理目標。他曾說:“質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為仁?”意思是僅仁民還不能稱之為仁愛,只有把這種愛擴大到愛護其他動物身上才能稱為仁愛。生動地表現了儒家對生命的憐憫之情,由仁愛而滋生的愛物之情。北宋思想家張載以為,仁愛就是要愛人類自身也愛萬物,人是萬物中一部分,與萬物有相同的屬性,所以不能自私地偏袒人類。他認為人和萬物同是天地所創造,人與人是同族,人和物是伙伴。
在佛教中對動物保護是以“戒殺”“護生”為內容,并且明確具體行為準則。基于佛教的“緣起”“護生”等生態思想,佛教“戒殺”意在對生命本身的尊重,明確要求佛教眾人不許殺害世間所有生物,包括不殺人和動物,還有不虐待傷害動物。戒殺不但是對人行動上的約束,還是對人的信念想法上的約束。《大智度論》指出:“諸余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中惜命為第一。”可見佛教中戒殺的重要性,和“戒殺”相對應的就是“護生”,包含“素食”“放生”等詳細的內容,“護生”意在所救護的生命得到了安全和自由。符合佛教精神的“護生”應包括:素食、環保、生態等。我國最早有歷史記錄佛教大型“放生”是由隋朝時期智者大師在浙江組織的63處放生池。“素食”在佛教中是戒殺、護生的成果,素食以被科學證明是一種非常健康良好的生活狀態,客觀上給動物保護提供幫助,為動物保護提供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4動物自由的普遍平等觀
在《莊子》中有個幾小故事:河神問北海神:“什么是天然的?什么是人為的呢?”北海神回答:“牛、馬”生下來有四只腳,就是天然的,把馬鞍放到馬上面,把繩子穿過牛的鼻子,就叫做人為。因此不要人為地破壞天然,不要因為雕琢而傷害生命。遵守這些道理就是恢復到天真本性。”這個故事是動物以為主角,明確了動物的天性和人為創造,并提出要尊重動物和人為創造的天性。反對人對動物加以人為的破壞,他始終堅持以本性為最根本,尊重動物自然屬性這一永恒主題。在莊子看來動物的本性不能改變,如果任意的改變就可能造成失去自身的存在意義。
可以說莊子是古代思想家里對動物的研究最廣泛的一位哲學家。莊子對動物有特殊的感情,他喜歡拿動物做比喻,鮒魚、神龜等都是莊子自比的對象。莊子不只是拿動物自喻,還借動物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把自己比作鯽魚,借魚來傳達他對監河侯虛偽狡詐的憤怒,或以鳳凰抒發自己的遠大理想。一天,莊子坐在湖邊釣魚,楚王派出兩名大臣邀請莊子入朝參政。莊子邊釣魚邊說:“我聽說貴國有只神龜,死了已經3千多年了。國王用布把它包起來放在竹盒里,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這只龜,是愿意死了留一把骨頭讓人尊貴的供奉呢?還是愿意活著帶著它的尾巴在泥濘的地里爬呢?”兩位大臣都說:“當然是活著帶著尾巴在泥濘的土地里爬。”莊子回答:“二位請回吧,我也想帶著尾巴在泥濘的土地里爬。”這里莊子把動物固有的自然屬性看作最根本的利益,它不能受到破壞。
在《莊子》中多次表達了人與動物的關系。有一天莊周夢到自己變成一只翱翔在宇宙之間的蝴蝶。他不知道自己是在莊周,忽然醒來發現自己竟然在莊周。于是他很困惑,不知是蝴蝶的夢化作了莊周,還是莊周的夢化作蝴蝶?莊周和蝴蝶相互轉換實現了“物化”現象。這里莊子有意模糊動物與自己的界限,實現蝴蝶與自己的物我兩忘,并且也看到莊子有能像蝴蝶一樣自由的夢想,所以蝴蝶本該是自由的,動物本該也是自由的。自由是動物的天賦權利,動物為了自由不惜犧牲生命,人類對動物的馴化就是在侵蝕它們的生命,所以人類要尊重動物的生存權利自由權利。
5中國傳統動物倫理觀的當代價值
在工業革命前, 獸類動物平均每8000年會有一種滅絕,鳥類動物平均每300年會有一種滅絕,但是從工業化以來,地球物種滅絕的速度是原來自然物種滅絕速度的1000多倍。就在現在,已經有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動物,九分之一的鳥類和三分之一的魚類瀕臨滅絕,動物保護刻不容緩。研究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觀視域下的人與動物關系,對于解決現在動物的危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面對環境污染的加劇、資源種類和數量的減少、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在新的發展時期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動物的生存離不開生態環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后,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出現和空氣的大面積污染等,使得生態環境修復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甚至永遠不能修復。生態文明的建設第一是要提高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使環保成為我們每天的生活內容。第二是加強保護區的建設,生態保護區是動物生長繁衍的理想場所,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多樣性,特別是對珍稀動物的保護至關重要。
我國傳統文化中,晉朝詩人陶淵明在其《桃花源記》中已經勾畫樂一副生態美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樣一個良田美景和悠然自樂的生活狀態或許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態環境建設中最基本的狀態,它也會為生態建設提供有益藍本。
其次要培養公民動物倫理教育。動物倫理教育要喚起公民對動物的責任感,使責任感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使其成為一種新的倫理思想。動物倫理教育也是公用道德教育的組成部分,它以培養公民對生命的尊重品格,來調動公民參與動物保護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公民的動物保護意識要以環境教育為依托,向公民普及動物保護知識和環境保護知識,引導公民對動物的認知,以采取負責任的行動。我國應在中小學開設動物倫理和生命教育的相關課程,從小培養孩子對動物的責任感,還可以用多種新媒體形式,如微博、微信等進行公眾教育或者建立動物的保護組織,來提高全社會的參與度。
再次要促進動物倫理的法制建設。單純的道德批評解決不了一再發生的動物虐待問題,所以迫切需要一部反虐待動物的法律法規出臺。世界各國對動物保護的立法工作已經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其中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禁止虐待動物法》,在這些法律中,對動物的態度由一般的“物”發展成為能感知痛苦的生命體,即人類的生物伙伴。我國《反虐待動物法》是由一些法學專家起草中的一部法律,不過該部法律只是專家例案,不是法律規則。我國應該建立動物的立法保護,借鑒外國成熟的立法經驗,發展符合中國文化傳統和國情,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反虐待動物法。動物倫理法是用法律的手段來約束人類的行為,通過法律強制手段來提高人對動物的保護意識。
隨著動物倫理的發展,也能夠促進動物倫理法律建設,增進全社會道德水平的進步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我國例朝歷代都對宰殺耕牛有嚴格的法律限制,借鑒中國傳統文華中的動物保護律例,為現代動物保護法律的研究找到理論依據和實踐辦法。
最后要抑制消費主義的蔓延。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的消費能力在逐漸提高,從而使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加強,從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發展成奢侈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有人認為消費能力強是身份的象征和美好生活的體現,由此這種行為使動物成為消費中的巨大受害者。非洲的犀牛是世界頂級珍稀動物,由于犀牛角的價格大幅上升,對犀牛捕殺活動的加劇,使犀牛的數量已縮減了原有數量的百分之九十,犀牛處于滅絕的邊緣。
《左傳》中提出:“檢,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把消費與節儉聯系起來是大德,因為他使人寡欲[1];奢侈是大惡,他使人欲望加強。倡導節約型生活方式,優化消費結構,樹立適度追求物質之生活的人生觀。建立“健康、綠色、自然、和諧”的消費方式。人們通過轉變消費結構的方式來減少對珍稀動物和動物的營養攝取[1],如合成的熊去氧膽酸完全可以替代熊膽,而且比熊膽更有優勢,雜質少有效成分高價格也便宜[2]。這樣既減少了給熊帶來的的痛苦又使人類對生活的滿足感增強。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崇尚節儉的傳統,合理利用資源推行綠色發展和循環發展,不至于破壞后代生存發展的空間,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國家的節儉最終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6結語
或許人類沒有出現在地球上,世界上的生物就不會有那么多滅亡了。在大自然中人類是唯一不按照自然規則行事的特例群體。雖然出現過一些動物保護組織,但是人類對動物的認識還很不健全,為他們服務就更加難以實現。人類只是考慮為自己的生活不停地向自然索取,卻不考慮這樣的索取是否已經過度了,自然在這樣無節制的索取中還能堅持多久,我們能為后代留下點什么。因此我們要改變日趨惡劣的生態環境,要從思想上行動上改變,要拋棄享樂主義、物種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等思想,要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敬畏生命的態度,舍棄那些奢侈性的消費和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少吃肉食,多吃素食,愛護環境,進而帶動身邊的人一起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來保護生態環境。研究中國傳統生態倫理中的智慧結晶,它們為人類保護自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為人類的動物保護提供著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人類改善生態環境的需要給出現實理論依據。
現在保護自然,倡導的動物福利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希望通過宣傳和交流有更多的人投身于動物保護的社會群體中,使這一行動成為一種時尚潮流,成為一種社會趨勢。
參考文獻:
[1]張雯雯.儒家動物倫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32.
[2]李妍.歸真堂有膽上市,沒膽轉型[J].中國經濟周刊,2012(8):105-107.
責任編輯:沈宏梅
Comment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Animal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
ZHANG Hui, LI Decai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Since ancient times,animals have always been important partners of people in production and life. The same as mankind, animals with emotion, 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have their own precious life. However,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used great damage to animal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amount of rare animals has been decreased year by year, even extinction, animal protection is imminent. In the vast land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ave a great deal of ethical knowledge of animal protection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cology for animal protection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ecological ethics; animal protection; equality; Zhuang Zi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項目:黑龍江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201514131)
作者簡介:張慧(198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德才(1973-)男,哈爾濱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B233.1;B82-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5-00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