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珠
【摘要】處于信息技術時代,多媒體技術引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原本抽象的數學變得直觀化。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本論文針對電子多媒體環境下小學數學工作展開研究。
【關鍵詞】多媒體環境 小學數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49-01
數學與其它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需要運用數字和各種數學符號進行計算。對于運用形象思維思考問題的小學生而言,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很難使他們感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通過各種圖像、動態的視頻,配合適當的背景音樂將數學知識呈現出來,使枯燥的數學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幫助小學生提高數學理解能力。
一、改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
按照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以單項數學知識傳遞為主。雖然小學數學教學也會在教學中引用案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但是以靜態教學為主,小學生都是按照教學的引導靜靜地思考問題。針對數學教師講授的數學知識,小學生能夠吸收,卻不懂得如何運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是將數學教學內容制作成為多媒體課件,將原本靜態的數學教學模式改為動態的數學教學模式,數學教師將數學知識制作成各種圖片和動畫視頻,根據教學進度操作多媒體課件,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比如,小學數學的“相遇問題”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數學教師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對相關知識深入理解,采用了各種教學方法,包括運用數軸講解、舉例講解,甚至讓學生到前臺來演示與相遇問題有關的內容,就是希望小學生能夠運用豐富的想象力,調動形象思維能力對相關數學知識深入理解。但是,小學生對該方面的數學知識依然很難掌握。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數學教師可以將例題制作成各種動畫,讓小學生一邊觀看動畫,一邊思考問題,還可以相互討論。這種改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的方法,符合了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更容易將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激活,以更好地理解數學問題。
在解決相遇時間的問題,數學教師所設計的多媒體課件中的人物可以以班級中的兩名小學生為模板,甚至可以用小學生的真實姓名。這時,數學教師一邊讀題,一邊操作課件,只見屏幕上的兩名小學生同時從兩地相向走動,走動的速度明顯不同。當兩個人相遇的時候,相遇地點距離走得慢的小學生的出發點很近。這種對數學題動態的演示符合了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模式,可以引導小學生正確地理解距離、速度與時間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幫助小學生提升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改變小學數學教學模式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堂環境之內,而是向課外知識延伸,引導小學生從生活中、從玩樂中汲取數學營養,與課內知識相結合,由此而使得小學生的數學視野更為開闊。
在《欣賞與設計》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探究數學知識的方法,讓小學生尋找與幾何圖像相像的圖案。數學教師將這些圖案收集在一起,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然后,讓小學生運用幾何圖像將自己所喜歡的圖案手繪出來。小學生都有繪畫的天賦,也樂于畫畫,就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將各種幾何圖形充分地利用起來,繪制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小學生在畫畫的過程中,也是對幾何圖形創新的過程。當小學生的圖畫完成之后,數學教師讓小學生說一說,自己畫圖的時候,都用了哪些圖形。數學教師將小學生的圖畫投影到屏幕上,然后用拆分法將圖畫拆分為幾個幾何圖形,讓小學生更為直觀地看到隱藏在美麗圖案中的幾何圖形。然后,數學教師讓小學生試著將自己所繪制的圖案按照線條特征剪成幾何圖形,之后再拼接起來。這些操作都是小學生樂于做的,甚至會在操作的過程中忘卻了自己是在數學課堂上學習,潛移默化中吸收了數學知識。
這種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是讓小學生對看似枯燥的數學圖形更為感性。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是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充分利用小學生普遍具有的繪畫愛好,配合數學拼圖游戲,使小學生興致盎然地沉浸在數學課堂情景當中,按照數學教師的指導積極地探索數學的奧秘。多媒體技術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為豐富,特別是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活化,引導小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由此而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就是難以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將靜止的教學模式活化為動態教學,且使數學教學形式不再局限于數學內容本身,而是向第二課堂延伸,讓小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既符合了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還有助于激發小學生的數學潛能,從而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啟東.淺析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與小學數學的結合[J].新一代,2015(04):145-145.
[2]趙瑩.多媒體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J].讀寫算,2014(07):34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