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紅
【摘要】從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經濟進步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得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總結。要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就要從教育抓起,因此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各個階段的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改革創新的要求。其中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就開始使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本文就將對該種教育方式進行研究,提出該方式的先進性,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 先進性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53-02
一、前言
小學對一個學生的成長是具有奠基作用的,甚至影響著整個受教育過程,因此要格外重視小學教育。同時時代在發展,傳統的學生僅僅是聽老師的講授的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現代發展的要求,從而小組合作的新型教學方式出現了。
二、小組合作學習概述
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就是將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一般一個學習小組四名學生,要做到這四個學生成績的均衡或者可以采取以好帶差的模式,在數學課上,首先還是會由老師進行講解,之后講解完一個知識點之后再由學生進行自由討論,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與迷惑,形成小組之間的互幫互助。當全組學生都出現問題時再來請教老師。在之后的作業講解時,對其中的重點問題,先進行同學間的討論,必要時可以采取理解充分的學生代替老師進行講解。小組合作學習的優越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活躍課堂氣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都是老師一個人在上面講,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下邊聽,即使老師通過提問等方式活躍課堂,但是取得的效果還是不甚理想。但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到其中的感覺,充分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了課堂氣氛。
2.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只是一味的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很多時候學生可能會出現對知識疑惑的現象發生,卻得不到應有的解答。而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可以對自己的疑惑及時提出,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從而可以得到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可以向老師進行提問。
3.利于班級和諧發展
同學之間進行配合可以使得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切,在班級中形成互相互助的氛圍,有利于班級和諧發展,提高學生個人學習成績的同時也提高了班級的整體水平。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缺點
由于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剛出現的一種教學模式,還有很多方面不夠完善,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1.形式大過實質
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存在的先進性,所以有很多學校都要求教師使用這種教學方式,而對于某些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老師,無法認識到這個模式的優越性,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是進行了分組,在偶爾的時候進行討論,使得這種教學方式根本無法發揮其優越性。
2.學生參與程度不同
在進行小組討論或者合作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之間的綜合水平以及積極性的差別,使得學生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并不能保證所有的人都進行討論,有些學習成績較差并且沒有學習積極性的學生根本不會同小組人員進行交流。
3.不能完全實現教學目標
在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老師對時間的掌握不夠準確,導致留給討論的時間過多或者過少,當討論時間太多時會出現老師需要講解的知識無法完成,討論時間過少,又無法實現其根本目的。
四、解決上述問題應采取的措施
1.改變觀念
要發揮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的優越性,首先要改變教師的傳統觀念,使之充分認識到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優勢,對學生以及教學質量積極的影響。只有教師接受了這種教學方式,才能使其充分應用到課堂中,發揮積極性。
2.解決目標與方式的關系
使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就要求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及時的調整,對課堂上的教學流程做更仔細的安排,保證學生討論與教師教學實現默契的配合,共同作用來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要對小組合作做最合適的設計,在合適的階段才進行小組討論,提高整個教學體系的良好運轉。
3.處理好學生獨立學習與合作的關系
每個學生實現自身素質的提高是進行小組合作的基礎,在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因為只重視小組的共同發展而忽略了自身素質的提高,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合作,促進小組中其他成員的進步。這種觀點不僅在現階段的學習中有重要作用,在日后的工作中也同樣重要。
五、結束語
本文僅僅是對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闡述,但是其中還存在著很多細小的問題,也同樣需要受到重視,并得到解決。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對我國的教育事業進行改革創新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這必須是在解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因此,要對這鐘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仔細的分析與解決,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黃政杰,林佩璇. 合作學習[M].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
[2]朱建英. 小班分組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 小學數學教育.2014(11)
[3]王坦. 論合作學習的基礎理念[J]. 教育研究.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