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本文針對中職生普遍存在的個性缺陷和人際溝通障礙兩大心理問題,立足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寓教于樂”的特點,從課堂教學思路、手段的創新,校園音樂活動的針對性開展,信息化資源的合理利用,學生音樂學習方式的改變等多方面入手,尋找中職音樂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中職音樂教育 個性缺陷 人際溝通障礙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205-03
一、現狀——青春花朵不嬌艷
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加之在基礎教育階段中時常被忽視,伴隨著學習生活向職業教育轉變,未來發展向就業為主轉變,他們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困惑與問題,這不但影響著他們現階段的成長,也對其今后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十分不利,其中最突出的兩個問題反映為:個性缺陷問題與人際溝通障礙問題。
(一)個性缺陷問題
“內心自卑,消極冷漠”是中職生個性缺陷中最具代表性的。不理想的成績、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的一定偏見、不良的家庭生活環境讓他們形成了抑郁自卑的心理,并對學校、社會充滿冷漠和仇視。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當自主性被忽略,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其在行為上就表現得異常敏感、脆弱及抗挫折能力差。
(二)人際溝通障礙問題
杭州某中職學校進行的一次學生心理調查顯示,47%的學生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缺陷,其中包含三對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第一,內心依賴與形式獨立。中職生希望能與人敞開心扉,但卻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以自我為中心。第二,表現意識與從眾心理。中職生實際很渴望證明自己,但長期的不被重視讓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變得缺乏主見,存在感低。第三,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中職生有時會把想法與別人不一致時的固執己見當作是一次競爭,他們不知該如何求同存異,更不容易做到與人合作。
近年來中職教育界雖有一些解決學生上述心理問題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們仍有空間去探索更多充滿人文關懷、潛移默化且更適用于中職學生的教育方式。
二、定位——“樂”動我“心”辟蹊徑
(一)中職音樂教育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中的獨特優勢
1.美育之燈,點亮心靈
中職生在人們的視野中常常被貼上“冷漠、消極、早熟”的標簽,而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這種對“美”的追求和熱愛正是點亮心靈的一道強光。《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音樂學習應讓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思考并規劃人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
2.寓教于樂,釋放心靈
在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音樂課上,優美的音樂及蘊含著各種正能量的樂思啟發著學生的心智,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豐富多樣的實踐操作(如可將課內、課外教學相結合,可將多種音樂教學手段相結合),有趣且頻繁的師生、生生互動則帶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經歷,這些體驗都能有效幫助中職生發揮潛能,減輕學習壓力下的心理負荷,并最終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中職音樂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在中職音樂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應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和應用方法,并將其科學地融入到音樂課程內容當中去。其次,每個學生因個體差異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不盡相同,同一癥狀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誘因,這就需要我們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
2.主體性原則
所有教育行為的實施都是通過主體的接受和體悟實現其意義的。在中職音樂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深入了解其心理健康狀況,圍繞他們的審美需求和情感狀態安排教學環節。另外,還要通過創設輕松、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我們除了在課堂上利用音樂活動優化中職生的心理價值取向外,還要擴展視野,幫助他們自覺地去認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心理現象及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利用好對音樂的興趣,積累起對音樂美的感受,從而映射到熱愛身邊美好的人、事、物中,并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
三、探索與實踐——多管齊下來奏“樂”
(一)拓新授課思路,激發學生內心正能量
1.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精神內容
一部好的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一劑精神良藥,音樂對人的影響除了各種音樂要素以及音樂活動過程之外,其背后的文化元素對人心理成長的積極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1)偶像效應巧運用,勵志故事促成長
許多著名音樂大師和那些被中職生所追崇的時尚偶像都有著特殊的生活體驗,他們耀眼光環的背后隱藏著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們在應對挫折時所表現出的人格魅力及對夢想的堅持與追求,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好的精神啟示。我曾在課前安排了一個勵志故事系列,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發現身邊正能量,從而潛移默化地端正其人生態度。
(2)人生態度被關注,學習價值得延伸
音樂學習的價值遠不止是一個音樂問題的解決,學生應更多地在音樂體驗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并塑造樂觀、向上的精神世界。我在《音樂與生活》一課中,以三首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聲音巧妙融入音樂創作中的經典作品為例,在解讀音樂的同時,設計了一個探討作曲家人生態度的延伸環節。
一位同學在發言時說:“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我們能像作曲家一樣熱愛生活并善于觀察生活,普普通通的自來水也能變得富有生命!”沒有老師的說教,也沒有理論知識的灌輸,不知不覺中,我們的中職生就這樣成了自己的心靈“導師”。endprint
2.設計適合中職生學習特點的音樂活動
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無疑是證明自身能力、增加自信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也恰恰是中職生心理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不同學習特征的基礎上,對傳統的音樂教學手段進行適當的創新和改革。
(1)玩起來,讓世界充滿精彩
對于中職生來說,他們好玩的天性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淡去。抓住這一特點,我們在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可以在學生玩的對象及方法上進行創新,讓他們在有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克服自卑,重樹自信。
例1:針對我校物流專業男生多且大都愛玩好動的特點,我在一堂節奏練習課上嘗試將音樂與籃球進行了“混搭”。籃球先被裝飾成一個個色彩鮮艷的大音符,然后學生用籃球擊地的聲音,分別模仿教師所給出的不同聲部的節奏,最后將這些聲部組合在一起來個小合奏。
籃球的全新利用,一下子調動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而那些最調皮的男生此時由于球技出眾,成了同學羨慕的對象。
(2)秀起來,“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啦
不少中職生一直以來都是班中的“丑小鴨”,他們默默坐在教室的某個角落,不想被人關注,也害怕被人關注。其實,在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舞臺,如果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幫助他們點亮心中的那個舞臺,我們音樂教育的價值就真正得到了體現。
例2:我課堂上的五分鐘才藝展示環節,讓不少同學更加喜歡上了音樂課。在這些展示中,我聽到了有些微微顫抖卻認真投入的歌聲;看到了一副副制作精美的音樂主題幻燈片;欣賞到了為小散文認真選取背景音樂的配樂詩朗誦;甚至還有一位擅長吉他演奏的同學,一邊非常專業地給同學們介紹樂器的歷史沿革、基本構造,一邊邀請全班同學為他的演奏伴唱。
雖然學生們的表演略顯稚嫩,但他們不再害怕被人注意,他們在展示自己的同時收獲了自信,學到了知識,“丑小鴨”們正慢慢開始變成白天鵝!
(二)巧設“三大課堂”,重塑人際溝通新格局
1.多樣化的“合唱課堂”,讓人際關系中的三對矛盾和諧共存
當今社會日益強調團隊合作與群體互融,合唱活動不僅能讓中職生獲得與人交流協作的鍛煉機會,還能將這種交流的意識和經驗迅速投射到他們的生活之中,以促進其人際關系問題的改善,讓三對矛盾和諧共存。
在中職音樂教育中開展合唱教學(活動)還應關注以下問題。首先,在合唱活動的組織上應多渠道、多方位。除課堂常規教學外,還可以有校園合唱隊的組建、合唱比賽的舉行、優秀合唱作品的賞析,合唱專題講座的開展等多種形式。其次,在合唱形式上應呈現出多樣化且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讓學生在充分領略合唱藝術博大精深的同時,體驗與不同人群的交流與溝通。最后,要注重培養學生除歌唱能力外的其他能力。比如讓學生參與合唱活動的日常管理與團隊建設,就是一種很好的社交訓練。
2.信息化的“潮課堂”,讓良性的溝通交流無處不在
近年來,網絡催生的許多社交新媒體以它們獨特的交友方式和資源共享模式,受到眾人青睞。如使用得當,這些網絡社交方式能在教學中加速師生、生生間的了解,并為學生學習如何進行良性的人際溝通與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渠道。
(1)“唱吧”唱吧,以歌會友
“唱吧”是一款免費的社交K歌手機應用。打開軟件、下載伴奏后便能隨時K歌,其智能打分系統可將K歌所得分數上傳至網絡與全國“唱友”進行PK。我建議學生創立個人主頁,上傳滿意作品,與其余同學歌友互發評論,并根據“點贊”數、真實演唱水平、發表評論的質量等票選出“最具人氣歌手”、“最佳演唱歌手”、“最佳評論員”,在期末考核時給予獎勵。一個游戲軟件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了學生以歌會友、取長補短和交流學習的良好平臺。
(2)玩轉微博,互動會友
微博是中職生常用的另一社交新媒體。我們可以在音樂課堂上申請使用“微博大屏幕”,老師將課上值得探討的問題分享到微博中,學生則通過登錄該網站微博客戶端等方式對問題發表評論,這些評論會被實時更新在大屏幕上。這不僅能調動起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還能讓那些不愿在大家關注下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外,微博還能被用于課余音樂學習中。學生可以在微博上分享經典的音樂作品或優美的音樂散文;也可以創建討論專區,暢談課堂收獲、展示學習成果。教師則可以將那些優秀博文在課堂上予以展示。
3.探究式的“合作課堂”,讓團結協作成為主流
探究式的合作課堂,可以讓中職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合理表達自己觀點,客觀形成團隊共識,無私分享研究成果等一系列在人際交往中會用到的寶貴經驗。這不僅能提高其學習效率,更能有效改善他們因人際交往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問題。
例3:在《音樂與生活》一課中我設計了“為個性小店選取主題音樂”的小課題。首先,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特長成立4—6人學習小組,設計出本次音樂研究活動的方案。第二步,各組走出校園開展社會調查,向業內人士討教經驗,交流心得;向顧客發放問卷,互通感受。第三步,各組對所獲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深入了解音樂與情緒的關系,使研究成果更具說服力。最后,各組將研究成果多樣化呈現,并分享探究心得。
在這次社會大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著與陌生人大膽溝通、友善交流,學著與同伴有商有量、齊心協力。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變得不再那么固執己見,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求同存異、團結協作才能把問題解決得更好。
四、收獲——“心花”初放振人心
(一)自信陽光展新貌,中職學生也閃耀
隨著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揭去身上那張“消極、自卑”的標簽。以我校音樂社為例,社團共30多名學生,除有一腔熱情外,即缺乏音樂表演經驗,也無任何社團組織經驗。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將研究中的好想法用于社團建設中,讓學生在每次活動中發現最好的自己,在校、內外的舞臺上展現最好的自己。最終,這些孩子在2015年杭州市校園歌手組合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并在杭州市中小學優秀社團評比活動中脫穎而出,大聲響亮地喊出了“中職學生也閃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