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娥
摘 要: 教師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重新審視,對教法進行全面、深入、徹底的革新,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轉變教師角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構建適合當代學生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學生的積極性、學習興趣、學習情感體驗、學習注意力是有很大差異的,學習中的智力活動和操作活動也有較大區別,這些必然會影響學習效率。文章就如何提高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作闡述。
關鍵詞: 課程改革 語文教學 課堂有效性
一、制定學習目標的有效性
要確定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目標必須進行課前診測,課前診測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通過診測,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情感態度價值觀狀況,從而更準確地確定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課前診測制定課堂目標呢?我認為應在“育主動發展的人”的教學價值觀的引領下,按照課標的要求對教材文本和學生狀況進行整體設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課前的診測首先要考慮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賴以存在的根本,課堂教學的目標要具體分析學生原有知識學習的起點(前在狀態)和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潛在狀態),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確定每節課的具體課時目標,目標必須與學生的學力水平相匹配,才能達到學生的最佳發展區。課前的診測除了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外,還要考慮同一學科,不同的課題,其教學目標應有所側重。因為不同的課題,其知識及能力的構成方式不同,學生在探究這些知識時,需要投入的思維方式的重點不同,應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按照學生認知規律的發展趨向,側重在三個維度的某些方面或某幾個方面予以加強,體現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因此,要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依據學生和課題制定學習目標,才能更好地讓語文課堂活躍起來,賦予語文課堂生命,讓整節課生機勃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陣地。
二、切實把培養學生的能力落到實處
初中語文本質特征的工具性,決定了小語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表達訓練,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對于廣大小語教師來說,只有把培養能力的多種訓練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1.訓練內容、項目要實,讓學生真正參與。
憑借教材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功訓練。這些語文基本功是通過一篇篇課文、一個個單元體現的。一課書、一組文不可能包括多項訓練內容。因此,教師對教材所體現的語文基本功要注意認真鉆研、整體把握、分步實施。要將教材中的單元訓練重點合理分解,化整為零,將其具體化、細目化,逐一落實到每篇課文、每一課時的實際教學之中,即訓練內容、項目的安排要“實”。具體地說,就是一節課,怎樣練,練哪些,都要精心設置,并將其具體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同時,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真正參與,使全體學生在40分鐘內部積極投入“練”的活動之中。教師要及時提醒、指點,將學習的權力和機會交給全班學生,讓學生成為主人。
2.訓練的形式、方法要實,有助于培養能力。
內容、項目解決了練哪些的問題,形式、方法要解決的就是怎樣練的問題。實實在在的訓練形式和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筑路奠基。
教學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去思考,要徹底摒棄那種好像聽說讀寫樣樣都讓學生練了,卻都是空放幾槍,沒有真正到位的華而不實的教法。教學中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講解提問,把“論講解表達往往不如課本,論提問作答往往不及編者”的劣勢,轉化為“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說、多思考、多鉆研、多實踐”的優勢,真正把培養語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聽說讀寫的行為中。
三、讓學生走進“情感的課堂”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提出了“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的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將學業評價轉向更多地注重激勵和反饋功能,即通過評價及時得到反饋,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師生不斷地改進教與學,提高教學質量。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展示問題時,適度運用多媒體,或把重點、難點的內容設置成醒目的顏色,讓單調的語言文字的描繪變為美麗的畫面和動聽的聲樂,甚至會動起來,提供豐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思考。這種情景設計,利用多媒體課件把靜態的概念變得生動活潑,為語文課教學提供生動形象的感知素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解法。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于我們而言是一次挑戰,但它同樣給了我們一次鍛煉機會。只要我們用心去做,知難而上,鼓勵創新,追求特色,相信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就會隨著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