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琦
摘 要: 科學技術的進步加快了現代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這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教學模式,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數學思想為指導,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豐富信息量,優化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 小學數學 信息技術 高效課堂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教學思想與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整體概念。教師利用電腦對圖形、數字、動畫乃至聲音、背景等按教學需要進行綜合處理,使一些抽象的、靜態的數學知識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進行自學,實現由“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讓數學中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小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方向。下面筆者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際,談談信息技術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方面的作用。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效度
好的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課導入一定要新穎,有吸引力。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處于優美的想象空間中,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最后順勢導入新課。
如在教學“認識11—20”一課時,課件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圖片,說明羊羊運動會就要開始了,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數出運動員的數量,跟學生一起復習了之前學過的數,同時自然而然地導入課題:“認數”。接下來出示了一個新的動畫人物:村長,通過村長要發給每名運動員一面彩旗,需要多少根小棒插彩旗的問題,初步引出“10個一是1個十”的概念。這時候,穿插了一個小游戲,進行了抓小棒、擺小棒、數小棒等一系列的活動。通過直觀感知,學生意識到要能一眼看出黑板上有多少根小棒一定另有他法,在老師的引導下知道了通常情況下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捆,這一捆小棒就是一個十,初步感悟“捆”即“十”的計數單位,明確了“10個一是1個十”,并且解答了學生內心的疑問。
通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課的開始就產生積極參與的學習情感,為課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由物到數,再通過抓數小棒、由“數”想“形”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通過操作、口述、點數、答問的綜合活動,初步感悟“捆”即“十”的計數單位,明確“10個一是1個十”,這不僅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更為學生學習后續知識鋪設了平坦大道。
二、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其輔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掛圖或實物等,即以靜態形象為主,難以再現事物變化的動態過程。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采用化靜為動的策略,既能活現教材內容,又能再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即把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如“平移和旋轉”一課,就深刻體現出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價值。為了在這課中引導學生學會判斷一個物體平移的方向和距離,我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個小黑點,讓學生觀察后說說它在進行什么運動,并判斷往哪個方向平移,然后追問學生它平移的距離可以怎么看,進而讓學生聯想到可以通過數格子的方法知道平移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動態演示用畫弧線數格子的方法,避免學生數錯格子的現象。接著出示一條紅色線段,繼續讓學生說說它向哪邊平移及平移的距離,并讓學生上臺指指自己是怎么數的。從點到線段,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會判斷一個物體平移的方向和距離。最后直接出示平移前后的兩個小房圖,讓學生根據箭頭指向直接判斷小房圖是向哪邊平移的,再說說平移的距離,學生對于平移的距離意見不統一,這個時候通過演示小房圖的平移過程,驗證到底誰說對了。之后,在小房圖上掛一個紅燈籠,讓學生判斷平移后燈籠會掛哪,為后面學生找圖形上的對應點做好鋪墊。然后讓學生說說如何看紅燈籠經過的距離,進而討論得出可以通過數格子的方法知道。接著,提問學生:如果燈籠掛在其他地方,它經過的距離是多少?引導學生發現:不管燈籠掛在什么地方,都向右平移了6格。這個時候引出對應點,再讓學生找一找其他幾組對應點,以及找對應點之間的共同點,從而發現它們之間的距離都是6格。進而揭示:看一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找到一組對應點,看對應點之間有幾格,這個圖形就平移了幾格。
這樣,既有效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
《新課標》指出:我們的數學要盡可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生活情境和已有經驗是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憑借,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前提。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工具將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動畫等形式和友好互動的界面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創設虛擬化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數學規律。
如一年級的“認識人民幣”一課,利用課件播放小豬和小狗在得到大象爺爺發的紅包后的不同反應,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為什么同樣得到了紅包而反應卻不相同呢?打開紅包后,學生發現小狗的紅包里是一張1元,而小豬的紅包里是10張一角,在知道每只動物得到的金額后,隨即播放小狗的笑聲,引發學生思考:“小狗為什么會笑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想到了10角和1元其實是同樣多的,小狗拿到的并不少,從而揭示1元=10角。接下來通過猜猜小馬和小貓拿到的1元錢信封里分別裝了幾張5角和幾張2角,進一步鞏固元與角之間的進率。之后讓學生簡單地說說角與分之間的進率,并讓學生唱一唱《一分錢》這首歌曲,活躍課堂氣氛。
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背景,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情景,饒有趣味地得出1元=10角,1角=10分,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較好的發展,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輔助進行教學是教育改革實踐中的一種新探索,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的數學知識、能力和思維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發展。我們深信:教學改革伴隨著信息技術手段的普遍運用,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也將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