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英
摘 要: 《思想品德》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在具體教學中重視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的生活素材如時事新聞、學生已知和正在感受的日常生活等成為《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及時事新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大大提高《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 時事熱點 作用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不斷增多,中學生頭腦靈活,容易接受身邊新鮮的刺激。如果在《思想品德》的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其身邊容易獲得的資源,將《思想品德》的學科教學與時事教育結合起來,就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眾多的時事、熱點,如果全部引入教學,肯定就不切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時事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如:1.能體現國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大事,如2015年提出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及《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等;2.帶戰略性的、事關人類社會未來的新價值觀的,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低碳生活等;3.能充分聯系歷史、地理和社會相關知識的現實問題,如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習馬會等。4.科技、人文和國際重大事件如: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馬航事件,聯合國氣候大會等。5.多年來一直被關注的持續性熱點問題,如區域發展,南海問題。
時事熱點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結合時事熱點進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呢?
一、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再現時政事件,通過形象、生動的描述,跨越時空的深沉思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每一年都會在所教班級播放“感動中國頒獎晚會”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時經常被感動得流淚。如果只停留在看還不行,觀看完后要求每位學生都要說說最受感動的一個人,一個故事或一句話,學生往往被里面的人物事跡所感動并得到啟發。這些真實實例與教師的純理論教育對比,對學生的影響很直接和深刻。這些真實實例與教師的理論教育對比,對學生的影響來得直接和深刻,培養學生學會做人、關心社會、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
二、讓學生親自著手收集時事熱點
由于初中生知識面相對較窄,多收聽一些新聞,課余時間瀏覽我國主要的新聞網站,鼓勵學生收看《百家講壇》、《法制教育》等電視節目。比如說在思想品德課的前五分鐘里,我設置一個“時事我來講”的課堂環節,每周兩三次在班上輪流一位學生主講,也可以小組合作收集,小組一位學生為代表將搜集到的時事新聞進行演說。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我每節課只安排一位學生,學生輪流上臺,一學期下來,學生都能有機會主講。學生很有興趣,都盼望上品德課,課堂教學成為一種享受,實現教學相長。這樣既有利于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觀察、分析、歸納、表達能力等。久而久之,它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對學好其他學科大有益處。
三、將時事熱點帶進課堂教學
利用時事作為教學素材,教師如何用它創設良好情境,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例如我講到環境的主題時,先讓學生觀看我課前準備的視頻,央視主持人柴靜的《穹頂之下》,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時事導入課堂。這一做法,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對盡快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幫助。運用情境,找準時事熱點與教學結合的切入點。把時事靈活地“嫁接”到教學各個環節,引導學生逐漸養成關心國家大事、關心身邊生活的習慣和社會責任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時代感和生命力。
四、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小事
馬克思說:“實踐是生活的源泉。”重大新聞都能喚起學生的使命感,督促學生關心國家興衰;挖掘學生身邊的點滴小事,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言權,學起來倍感輕松。如:我在講授《思想品德》人教版九年級教材第三單元第二課《生態文明》時,選取課本案例“21世紀全人類共同保護地球環境的三大宣言”,幫助學生理解和明白環境的重要性,但這種例子畢竟離學生生活有些遠,學生不好理解。在教學中我又選取了“2015年深圳市環境質量提升十大重點任務”中茅洲河成為首要治理對象的內容,用大屏幕展示茅洲河受污染的圖片和文字,學生瞠目結舌,感染力強。接著我提問:作為深圳的青少年,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行動保護母親河呢?課堂中把這一時事引入教學,由于事件就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生討論熱烈,分析透徹,而且能落實到行動上。這既提高了學生的公民意識,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總之,思想品德課課本身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代同步,從而使其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2014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