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爭艷
摘 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在語言積累、言語實踐、綜合性學習、習作及思維方式、情感習慣等的養成中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語文素養 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盧梭認為,教育的重點是教會人如何生活而不是生存。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學生如何生活,不僅僅是呼吸、生存而是生活、活動。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器官、感覺、才能及一切其他東西。盧梭的教育觀點中的教育教會人生活、活動的這種理念與《新課標》提出的“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及“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相吻合。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就要求語文教師不能只是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按照條條框框講解,而要把學生帶入生活中;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是教室,教室外面的世界才是生活的主戰場,這就需要教師創設課堂內的生活情境,明確語文學習目標,把學生引入生活當中,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高效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一、教師要善于開展活動,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語言大環境中開展活動,為學生運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展示各自才能、發展個性創造條件。
1.結合課內外閱讀開展活動。
進行廣泛的閱讀不僅可以增長知識,而且可以開闊視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多閱讀,以閱讀增加知識的儲量。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因此,教學不應只是有限的課內讀,而應是在課內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如學了《景陽岡》后,學生深為武松的直爽和高超的武藝所折服,我及時地向他們推薦《水滸傳》,然后給學生幾個星期閱讀這部古典名著,讀后利用晨會、班隊課開展“水滸群英故事會”活動,這樣,既達到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又通過故事會鍛煉了學生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2.開展背誦古詩詞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古詩詞是祖國璀璨的文化瑰寶。小學生背誦、學習古詩詞,可以豐富語言積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使學生終生受益。“腹有詩書氣自華”,背誦優秀古詩詞,對學生提高內涵修養具有重要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他們做人。我一直堅持讓學生每天讀古詩,背古詩。每天利用學校開設的早讀課,檢查背誦情況并開展古詩詞賞析的活動。除了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必備古詩外,我還為學生推薦了許多優秀古詩,如:送別詩、田園詩、邊塞詩等。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受到了古詩文的滋養和熏陶,而且擴大了積累,增加了語文素養和文化底蘊,繼承了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傳承了祖國悠久的文明。
二、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以語文課上的體驗開發學生潛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大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好語文,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培養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多種渠道:
1.發掘豐富多彩的生活資源,培養學生動手感悟實踐能力。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是生活中的語文。過去我們過于強調考試和分數,只讓學生在課堂里讀書,做練習,割裂了學校與生活間的聯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大語文觀”,要讓語文走向兒童生活,走向社會。因此,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展現語文指導,使生活與語文二律互動。
2.發掘有益的自然資源,培養學生的審美探索實踐能力。
自然環境的廣博性,給人類帶來了情的觸發和美的熏陶。它是有益的語文實踐資源,因此,教師要使學生“關注人類、自然、環境”,將他們帶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讓學生感受日月星辰的宏浩,體會鳥魚蟲的生趣,感悟昏沙荒漠的悲涼,領悟生態平衡緊迫,探究月球南極的奧秘。在這里,學生審美力、探索力得到實踐,求知欲、創造欲得到激發。
3.發掘開放的網絡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溝通實踐能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信息網絡延伸到學校、家庭。語文教育應主動與信息技術相互整合,實現“一體化”。網絡資源是一種開放性的語文實踐資源,借助教學軟件和互聯網,使語文實踐變成無時空限制,更有情趣。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語文學習與實踐,進行網上閱讀、網上搜集資料、網上作文、網上交際等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溝通實踐能力提供條件。
4.發掘其他學科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打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學科壁壘,與音樂、美術、科學、社會等學科溝通,讓學生汲取多方面營養,綜合性地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我在所教班級中,嘗試開展“編寫數字童話”的活動,將數字與語文學科學習“聯姻”,學生普遍表示歡迎與接受。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學習園地”與“校報”上發表時,內心的愉悅寫在了臉上。
總之,語文實踐活動,將“語文”和“活動”融為一體,重整合,重過程,重積累,重評價。或許,它沒有知識性課程那樣有顯著的收效,但常常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會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感嘆。語文實踐活動,讓它“動”起來。
參考文獻:
[1]岳輝.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認識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08).
[2]郭立湘.王紹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01).
[3]張景珍,郁勇.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J].作文教學研究,2005(12).
[4]季淳.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