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慶
摘 要:根據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施情況,探討思政課的教學吸引力問題。文中闡述了增強教學吸引力的重要意義,分析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吸引力的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有效策略,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高專;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初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高職高專院校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然而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課堂吸引力卻越來越不理想,教學的實效性不高。學生對政治理論課興趣不濃,課堂上“低頭族”太多,應付考試的現象非常突出。面對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狀,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吸引力,這是擺在思政課教師面前值得探究的一個課題。
一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重要性
提升高職高專院校思政課的教學吸引力,能夠增強課程教學實效,能順應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者的需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引導學生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第一,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可以將政治課建設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精品課程,可以促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第二,可以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灌輸給學生,讓當代大學生更加關心時事和國家發展,增強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第三,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馬克思主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結合起來,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堅定實現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綜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巨大,增強教學吸引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值得思政課教師用心研討。
二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不足的現狀分析
(一) 學生功利思想突出
當前高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之一是學生的功利思想和認知缺陷導致的,由于社會上各種偏激聲音的出現,暴露出諸多的問題與矛盾,對思想純潔的青年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許多學生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不大,只要學好專業課能適應將來就業就行,覺得公共課“無用”。于是校園里存在重視專業知識學習,輕視基礎知識學習;重視專業技能培養,輕視思想品德培養的現狀。這就形成了淡化思政課,重視專業課的局面。
(二) 課堂教學缺乏感染力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普遍存在重視理論知識、輕視實際應用的現象,一些思政課教師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教育部指定教材,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所有授課內容均是國家統編,應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許多老師過于死板,對于社會上有爭議的問題,不敢拿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和辯論,致使學生遇到是非難辯的相關問題時,方向不清、左右搖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政治理論應用的分析,理論不能很好地結合實際,紙上談兵,學生在聽天書,整個課堂缺乏感染力,學生逐漸喪失學習政治理論的激情。從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方法缺少吸引力,對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這也反映了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總體態度。
(三) 教師隊伍有待加強
師資隊伍問題是造成教學吸引力缺乏的又一原因。教師教學負擔繁重,許多教師身兼兩門以上政治理論課,如既擔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授課任務,又需擔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有的還要兼任行政職務處理日常瑣事。這是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隊伍存在的嚴峻問題,教師的教學精力明顯不夠,導致教師照本宣科現象嚴重,課堂教學質量不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應有的影響力。教師總體實力不高也嚴重影響著教學,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不是政治專業的,不是全日制本科學歷的,理論功底相對不夠深厚;又有相當一部分是青年教師,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不多,實踐經驗缺乏,在教學中隨機應變能力差,致使學生認可度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不濃,教學效果不理想,自然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教學方式陳舊單一
在實際教學中,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教學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形成了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關系,教師重講授、輕自學,重教法、輕學法的做法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之所以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會出現厭學情緒,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沒有跳出“教師為中心”、重“教”輕“學”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重教師單向“灌輸”,輕師生雙向交流,過分依賴教師的“教”,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違背了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單一,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缺乏應有的吸引力,這樣就很難發揮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我們思政課教師應努力更新教學觀,創新教學模式,開展一場變“輕”學為“重”學的教學改革。
三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核心是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就是要讓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凝聚力量,引導他們將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勵志刻苦學習,積極投身實踐,不斷激發他們投身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熱情。思政課教師要幫助大學生克服在學習上的功利主義思想,加強學習目的教育,樹立“世界那么大,學好了再去看”的思想。學生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會對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學習動力。針對學生偏重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掌握的問題,思政課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與生活的結合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二) 突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價值
為了提升思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解決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空洞問題,需要將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突出政治理論課在當前的現實價值。要從社會現實出發,敢于直面復雜的社會問題,可以說社會熱點是影響大學生產生思想的根源之一。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適度安排對熱點問題的討論,尤其是當前一些敏感話題如“生二胎”、“反腐”、“推遲退休年齡”、“軍隊改革”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探究問題,使學生真正感到政治理論并不是空泛的說教,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學習理解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教學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出發, 如高職高職院校的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他們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度較高,在政治理論教學過程中,應多講解惠農方針,國家和地區的扶貧舉措,探討 “三農”問題的重要性,既能有效提高教學吸引力,也能培養學生對國家政策的認同感,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價值,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 優化思政課教師隊伍
為了增強教學吸引力,要從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入手,因為師資隊伍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理論功底影響著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實效性。思政課教師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堪為學生的表率。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定要有人格魅力,身教重于言教,以高尚的品德最大程度地去影響學生。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單純地停留在課程本身內容的層面,要豐富教學內容,注意各科知識的融合,將相關學科知識內化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才能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深入淺出,避免空洞乏味的說教,展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風采。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幫助教師豐富備課的教學素材,提升教學水平。要從時間上和經費上支持教師去讀碩士,提高學歷層次,提升理論素養。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各校都在新進教師,一定要通過各種形式來縮短青年教師的成熟期,提升他們的授課水平。
(四) 實現教學模式創新
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實施參與式教學,師生互動,精心設計導學提綱,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討論式教學,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倡導啟發式、互動式、研究式教學,盡量用典型的案例幽默的語言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以啟發式教學發掘學生的潛力,以互動式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研究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現代教學策略實施的核心問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重視課堂討論,誘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在課堂上多給學生發言交流的機會,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來突破思政課教師的“空洞說教”,真正體現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理念。通過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感受思政課的特有魅力,自然就會有興致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政治課堂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最大限度的避免“低頭族”的出現。
(五)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教學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手段輔助教學,使用課件豐富教學內容,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大量的素材。要與學生加強溝通,可以運用班級的QQ 群、微信圈等新的交流方式來增加師生交流的機會,使教師和學生在課上課后都能實現互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網站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的平臺,要引導學生觀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網站,教師應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形勢變化適時發表自己對有關社會熱點難點的看法,將枯燥的理論變為具有活力的材料。教師可以將交互平臺置于學校思政部的教學網頁上,真正實現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交流,改變原先思政課教學的呆板印象,充分使用各方面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強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謝慧麗,新時期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研究[J]理論觀察,2014 年第 3 期.
[2] 張麗.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1年.
[3] 彭浩.論教師人格魅力與思政課吸引力[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