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郭昊天 孫禹楠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高校教學體制改革的加快,以及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深化,學生社區已然成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陣地。通過對學生社區現狀及問題的梳理,找出當前高校學生社區工作理念滯后、隊伍缺失、機制混亂、保障落后等問題;進而提出創新工作理念,更新教育內容;明確工作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倡導行為文明,促進養成教育;加強保障工作,改進教育環境的措施,促進高校社區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高校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公寓
2015年遼寧省社科基金(思政專項)青年項目:高校學生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L15CSZ009
1. 高校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概述
1.1新時期大學生思政工作進社區的重要意義
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教育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高校學生公寓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的普及,大學生每天在公寓內活動時間不斷延長,接受到的信息內容和形式日趨復雜多樣,公寓的教育功能越來越突出。大學生社區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突破傳統模式的有效形式與重要路徑,應當充分發揮社區教育面廣、形式多種多樣的優勢,積極開展寓教于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彌補傳統模式的缺陷。
在社區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論對社區建設的理論還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來說都是一個突破口。學生公寓是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對大學生的成長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具有重要影響。加強高校學生公寓思政教育工作,是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學生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勢賦予高校的重要任務和責任,也是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個著力點,學生公寓就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全新的空間。
1.2當前大學生社區思政工作概述
隨著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和發展,思政工作也走進公寓。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結合大學生教育的學習、生活和成長實際需要,實事求事,銳意進取,使學生公寓思政工作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效果。追求思想性、科學性、規范性、創新性的統一,使內容涵蓋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包括安全穩定、形式與政策、社會熱點、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傳統美德、現代人文素質、審美、心理健康、民主法制、創新創業以及特殊群體和非常時期的教育等。
公寓思政教育途徑不斷創新,方式更加靈活。公寓思政積極開展黨團活動、日常工作 社團、咨詢、研究工作,注重開辟新渠道,加大工作力度。根據校園開放、與社會聯系更緊密的特點,思政工作主動適應這種變化,結合學生在公寓內高度聚集以及滯留時間增多的實際,調整思政教育工作重心,使傳統院系、班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正在讓位于以公寓、寢室為重點的工作模式。
思政工作隊伍素質逐漸提高,機制越發科學合理。高校后勤改革后,學生公寓管理由一家獨攬變成了多家協調,許多高校思政教育部門適應新情況,開展大學生文明自律管理服務等,將傳統政工部門“孤軍奮戰”,轉變為多部門與學生公寓管理齊抓共管的方式,“協同作戰”,開展教育。
2. 高校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現狀及問題
社會的日益多元化也使大學生的思想、個性也越來越迥異,這使得傳統的學生公寓管理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
2.1工作理念滯后,社區思政教育實效性差
傳統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安全穩定為底線,往往以學生“不出事”為工作目的,更為注重“管理”。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公寓管理過程中學生自我管理功能缺乏,衛生清潔工作流于形式,學生公寓管理過程中出現學生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關系較緊張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公寓管理過程受社會負面影響大,文化建設也相對薄弱。而在以學生公寓區為單位建立的管理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學生思想狀況的健康、穩定和積極,更要著重于引導學生通過利用好公寓的各類優勢資源,為其個性化、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相對更為注重“發展”。
2.2工作隊伍缺失,社區思政主體職責模糊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高校公寓管理服務已經實行社會化,公寓內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不用管了,“該怎樣就怎樣”;不少思政干部對思想政治工作進公寓認識不足,有畏難情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公寓調查顯示,許多高校同學認為輔導員、班主任進入宿舍的頻率較低,同學們生活中接觸的較多的僅是公寓里的樓長及值班人員,但這些管理服務人員又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年齡較大,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只能起到“看門”作用,難以達到教育、管理和服務育人的要求。關鍵是高校學生公寓思政工作目地不明確,沒有納入到高校學生思政工作體系。這些暴露了當前許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著“重認知、輕實踐”的問題,思政工作效果、評價和考核機制亟需和受教育者的學習生活工作實際結合起來。
2.3工作機制混亂,社區思政工作機制空洞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以贏利為目的提供服務的后勤公司,與學生之間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因此,傳統的依賴高校管理權在后勤服務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后勤組織與學生之間的新型關系。此外,學生社區具備思政工作的載體,配備了相應的工作人員,還有學生干部、黨員、樓長、寢室長等等,必須有相應的工作制度來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必須有相應的工作機制來協調大家的工作,達到搞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此外,當前高校學生管理部門并未將學生在公寓內的思想和行為狀況充分納入學生個人的考核體系。這就更加凸顯了當前在社區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大學生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當前的效果較差,主要是因為機制上的問題。
2.4工作保障落后,社區思政設施保障欠缺
公寓是大多數學生出入最為頻繁,與他人交流最為密切的地方,忽視學生公寓這一學生利用率最高場所的教育引導功能,顯然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但由于大多數學生公寓沒有學習、活動的場所,對宿舍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投入精力、資金不夠,致使宿舍文化建設出現空白,導致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潮侵入宿舍,并形成低級、庸俗的宿舍文化,使宿舍文化的各種功能產生負面效應。部分學生工作者對公寓這塊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有模糊認識,認為后勤社會化了,學生宿舍由后勤公司進行管理了,從而對學生宿舍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降低。
3.構建高校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模式
3.1創新工作理念,更新教育內容
高校宿舍的品味是宿舍成員價值理念追求的直接體現。弘揚積極的價值理念,有助于塑造宿舍成員的精神世界,抵御庸俗腐朽思想和生活作風的侵蝕。高校校園是社會現實的“晴雨表”,具體反映到高校宿舍中,主要體現在宿舍成員的各種不同的價值體系和評判標準彼此共存。在這種狀況下,引導廣大師生員工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心靈,就成為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十分重要的任務。
遼寧省高校工委將所管的多所高校聯合起來,建立“遼寧大學生在線聯盟(http://www.stuln.com)”網站,并開辟了“宿舍文化”專欄。將在省內所有高校評比的“文明寢室”作為宣傳對象,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并設有“寢聞趣事”、“寢規舍紀”、“寢室博覽”等欄目。以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激勵、鼓舞著大學生,引領校園和宿舍主流文化的發展。這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很好的借鑒,采取多種形式倡導和培育宿舍文化建設的主旋律。
3.2明確工作制度,加強隊伍建設
“無規矩不成方圓”,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設,必須要有完善的、有效的規章制度。只有實現高校宿舍管理的標準化、制度化,才能形成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管理和評估機制,才能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
第一,建立合理的管理運作機制,高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個部門所能完成的,因此,參與學生工作的各方應通力配合,形成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協調隊伍、實施隊伍、職能隊伍,充分發揮學生黨團組織、社團組織、學生干部和優秀學生的作用。
第二,完善管理隊伍的建設機制,高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管理者,學校領導要自上而下的發動,對高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重視,既要保證方向性,又要自下而上的行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是讓具有文化專長和教育專長的專家、學者參加到高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二是通過對管理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不斷提高其業務素質和組織能力。
3.3倡導行為文明,促進養成教育
宿舍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言談舉止、行為方式和習慣都是宿舍行為的具體表現。這些行為中符合社會和學校道德規范的行為都是文明行為。倡導學生社區行為文明,就是要在學生宿舍及其公共活動場所,提倡整潔、健康、向上的宿舍行為,通過“宿舍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理念教育,養成文明行為習慣,促進宿舍養成教育。這不僅需要學生內在行為自控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學生外在的切實可行的制度、規范的約束和引導。
學校可以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宿舍行為文明教育訓練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為習慣規范化,并反復強化,使其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發動學生參與到宿舍行為文明建設的活動中去,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建立宿舍行為評價體系,按照行為規范訓練的要求進行自評、互評,不定時地進行督促、檢查、矯正;通過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常抓不懈,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3.4加強保障工作,改進教育環境
“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智清則學佳”,一個凈化的環境,會使人心靈美化,并激起奮發的意識和起到陶冶教育的作用。宿舍文化的物質層面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和載體。高校宿舍的物質條件是宿舍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也是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先決條件。物質投入會直接影響到宿舍文化建設的基礎。
宿舍的物質文化之所以能夠起到育人的作用,除了自身的教育意義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規劃布局上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布局科學、設計合理的學生社區功能設計,不僅僅能滿足學生物質方面的需要,更是隱性教育的重要載體。完善的社區公共場所將為師生開展豐富的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樂有其所,并在求知、求樂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在學生社區建設公共活動服務場所,可以為大學生的文娛活動、社團活動、社交活動提供場所,并能營造健康、積極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大學生管理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洪滿春. “90 后”大學生宿舍文化現狀及其建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3]李海莉.英美住宿學院制度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2010.
[4]沈深華,張怡,傅筱忱等.耶魯大學住宿學院內部組織結構、外部關系的比較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7.
[5]邵旭平.耶魯“住宿學院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社區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1.
[6]韓文學.大學生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碩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
[7]郭瑩瑩.新世紀我國普通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結構模式研究[D].碩士論文.成都理工大學.2011.
作者簡介:趙旭(1982-),男,遼寧撫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郭昊天(1993-),男,遼寧阜新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孫禹楠(1990-),男,遼寧鞍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