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嬋 龐麗萍 馮佳 許蕾 溫娟娟

【摘 要】 目的:觀察急性髓系白血病應用IA誘導化療方案與DA誘導化療方案的療效差異。方法:選取急性髓系白血病8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進行分組,接受IA(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紅霉素)方案治療患者42例為IA組,接受DA(阿糖胞苷+柔紅霉素)方案治療患者42例為DA組,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差異。結果:I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D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4.29%,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IA組血清PLT水平同DA組比較,明顯較高,Hb及WBC水平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P<0.05)。結論:誘導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應用IA方案效果明顯優于DA方案。
【關鍵詞】 急性髓系白血病;誘導化療;IA方案;DA方案
【中圖分類號】R733.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122-02
白血病是因造血干/祖細胞于分化較早階段發生分化阻滯、凋亡障礙和惡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組異質性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該癥患者預后較差,病情急重,臨床表現復雜,對健康及生命有極大危害。該癥治療難度較大,需選擇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主要先實施誘導化療,病情緩解后,再進行鞏固治療,因此,誘導化療藥物選擇較為關鍵。本研究通過對比,觀察了IA方案與DA方案在誘導治療中的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治療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8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進行分組。IA組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38.5±3.1)歲,病程3~9個月,平均病程(6.2±1.3)個月;DA組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39.1±3.2)歲,病程3~8個月,平均病程(6.0±1.2)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疾病診斷標準 [1]:①血或骨髓原始粒(或單核)細胞≥20%;②有克隆性重現性細胞遺傳學差異t(8;21)(q22;q22),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以及t(15;17)(q22;q21);初診患者;與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其他類型白血病患者;對本研究藥物有過敏史者。
1.2 方法 IA組患者在第1~7天,給予阿糖胞苷(ActavisItalyS.p.A ,批號:H20100594)100~200mg/㎡·d,靜脈滴注,分兩次用;在第1~3天,給予去甲柔氧紅霉素(瑞輝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40600)8-10mg/㎡·d,靜脈滴注。
DA組患者在第1~7天,給予阿糖胞苷,劑量與使用方法同IA組,在第1~3天,給予柔紅霉素(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33020925)40~45mg/m2·d-1,靜脈滴注。兩組患者均治療2療程,間歇時間2周。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根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進行判定,完全緩解:患者經治療后細胞浸潤、發熱及貧血等體征或癥狀基本消失,血常規檢查各指標基本恢復;部分緩解:患者經治療后上述體征或癥狀得到改善,各項指標均有好轉;未緩解:治療前后病情無變化甚至出現加重。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療程結束后,抽取所有患者靜脈血,離心后分離血清,對PLT(血小板)、Hb(血紅蛋白)、WBC(白細胞)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卡方檢驗計數資料,檢驗標準為0.05,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I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D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4.29%,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常規比較 經治療IA組PLT水平同DA組比較明顯較高,Hb及WBC水平同DA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最常見的白血病,占所有白血病患者的58%左右,該癥具有極高危險性,對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較大影響,且由于其臨床表現復雜,病因尚未明確,因此治療難度大[3]。對于急性髓系白血病,主要以誘導緩解、鞏固治療及維持治療的順序進行治療,臨床觀察表明[4],誘導治療的效果,對患者病情改善,存活時間延長及預后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選擇安全高效的誘導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在誘導化療中,應用較廣的方案為IA方案與DA方案,較多研究已經證實[5-6],IA方案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患者存活時間更長。本研究中,IA組完全緩解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較DA組高,治療后血常規指標也明顯優于DA組(P<0.05),結果同國內外報道相符[7]。兩種方案中均應用的阿糖胞苷,作為一種嘧啶類抗代謝藥物,其在急性白血病中具有顯著療效,且能同較多藥物產生協同效果。去甲氧柔紅霉素與柔紅霉素均屬于蒽環類藥物,但由于化學結構不同,前者具有更好的親脂性,在進入機體后,更易對細胞膜進行穿透,從而使藥物濃度更高,抗腫瘤活性更強。有研究還發現[8],進入血液后的去甲氧柔紅霉素,可產生去甲氧柔紅霉素醇,從而使藥物半衰期延長,增強治療效果,且在骨髓細胞與有核細胞中,去甲氧柔紅霉素不會對P糖蛋白的表達產生誘導作用,因此同柔紅霉素并無交叉耐藥性。其安全性多數報道顯示[9-10],兩種方案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感染、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且其發生率并無明顯差異,本研究中存在上述不良反應,經針對性治療后可緩解或控制,并未對治療效果及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綜上所述,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誘導治療中,采用IA方案臨床效果明顯優于DA方案,可促進患者癥狀改善,值得在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急性髓系白血病(復發難治性)中國診療指南(2011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1,32(12):887-888.
[2]王增勝,王曉敏.伊達比星與柔紅霉素聯合阿糖胞苷方案誘導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療效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7(19):66-68.
[3]王靜,化羅明,郭曉楠,等.Flt3配體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療過程中的變化及意義[J].廣東醫學,2012,33(17):2639-2640.
[4]張銀娟,于潔.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預后因素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5):1184-1186.
[5]宋燕萍,童茵,錢文斌,等.HAA方案誘導治療成人初發急性髓系白血病150例療效觀察[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1):48-51.
[6]周慧,王建虹,閔捷,等.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10):816-820.
[7]劉延方,張貝,王沖,等.MA方案和TA方案治療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8(2):292-294.
[8]Pefani, E.,Panoskaltsis, N.,Mantalaris, A. et al.Chemotherapy Drug Scheduling for the Inducti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4,61(7):2049-2056.
[9]Colovic,M.,Colovic,N.,Radojkovic,M. et al.Induction chemotherapy versus pallia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a consecutive cohort of elderly patients[J].Annals of hematology,2012,91(9):1363-1370.
[10]田冬華,甘思林,邢海洲,等.IA方案和DA方案誘導緩解老年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4,22(5):1282-1285.(收稿日期: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