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紅
摘 要: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而創新的核心是人。作為培養未來人才的政治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方法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創新精神;質疑解疑;想象;觀察;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68-02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而創新的核心是人。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歷史任務。作為培養未來人才的政治教師,必須時刻把創新放在首位,采用多種方法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地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總想維護自己的權威,過分地重視呆板的課堂紀律,強調學生“跟我學”,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忽視了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發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創新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內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考、自由選擇的空間和機會,要求課堂是開放型的。因此,教師要做學生學習活動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努力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人格,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給老師指出錯誤,允許學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師好,不能諷刺、挖苦學生。學生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往往能產生一種寬松、新奇、愉悅的心理體驗,從而使學生頭腦中產生的微弱的創新火苗得以燃燒和壯大,使學生對該學科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創新的品質。
二、激勵學生質疑解疑,培養思維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常常質疑,會使思維處于不平衡的狀態,從而發展思維。學生要形成思維的發展性、深刻性、變通性等思維品質,就必須從不同的角度、方向進行各種層次的思考和假設,多觸角、全方位地從不同的側面多問幾個為什么,勤于質疑,訓練創造性思維能力。但質疑不是最終目的,探求疑難的目的在于解決疑難。對于疑難的探索解決,首先要由學生自己搜集信息,進行觀察、思考、實踐加以解決,必要時與教師或同學討論解決。當然,在解疑的過程中可能產生更多的疑問,這是好事,因為“懷疑”的過程比“結果”要珍貴得多,應鼓勵、誘導學生決不氣餒,繼續解決新疑問,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例如:在講“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時,在利人和利己的問題上,我提出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觀點,這時有位同學提出:這種觀點與時代精神不符,因為現代人講“雙贏”,我們為什么不倡導既利人又利己的價值觀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就鼓勵學生展開討論,答案未必唯一,但學生獲益匪淺。
三、利用教材教法,啟發學生富于想象
一切創造發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想象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毕胂罅υ诮虒W活動中不可缺少。如我在講“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一課時,布置了課前預習:現行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他們的價值觀為主導建立起來的,其特點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因為其不合理,所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呼吁建立國際新秩序。我國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請同學們預測和想象一下,一旦按照我國的主張建立起了國際新秩序,未來的世界將會呈現什么樣的景象?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善于想象,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
四、在實踐中培養觀察能力,掌握觀察方法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跑器。一切科學的新發現、新規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確、系統的觀察基礎之上的。在觀察中對比思考,還將促進創造思維的發揮。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先是從觀察具體事物開始的,經過一系列活動到抽象出本質屬性,再由抽象回到具體,解決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首先,要明確觀察能力必須在觀察實踐中培養和發展。其次,激發觀察興趣是增強觀察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的重要途徑。第三,觀察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任務,觀察時應做好詳細的記錄,觀察后應對觀察資料認真分析,透過觀察現象,抓住事物本質。如在學習“價值規律”這一課時,課前安排學生到農貿市場去觀察菜的價格,同種菜在同一天里價格是否一樣,并做好記錄,然后對觀察資料進行認真分析,學生會發現中午和傍晚的菜價一般比早上的菜價便宜,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會思考,因為早上買菜的人多,因此菜價是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使價格上下波動,引起商品的價格經常與價值不一致;反過來,價格的變動也會影響供給和需求。當然這只是學生觀察到的現象,還得進一步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讓學生得出結論,商品價格的漲落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通過這種觀察思考活動,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習慣形成雛形。
五、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它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究竟如何組織和實施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根據自己的實踐和認識,強調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根據政治課的性質和特點,選題除了符合開放性、探究性、一般性特點之外,必須突出社會性、現實性和實踐性。如有關“農村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中學生的消費”問題等。其次,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既要強調學生自主參與、親身體驗、獨立思考和自我評價,同時又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和合作。再次,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想、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他們質疑、探究和創新。最后,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多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同時強調評價的激勵性。
在政治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大膽求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李叔龍,張軍.《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7(7):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