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嬈
摘要:食品是全球都在關注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方式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建設。我國與美國、歐盟相比,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還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應根據我國現階段國情及時修訂食品安全法律條文。
關鍵詞: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發展與啟示
中圖分類號:D9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083-02
一、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法發展狀況分析
1.美國
二戰以后,美國作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自稱是世界上食品最具安全性的國家,對食品安全供應和管理相當重視,也將食品安全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上,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建立為美國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美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特點是立法機關、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是分開的,在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中各承擔相應的責任。立法機關(國會)根據社會需要頒布食品安全方面法律,執法機構通過被授權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和檢查,對觸犯食品安全法律的人實施逮捕等,從另一層面分析,執法機構在任務執行期間所遇到的問題又可以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幫助立法機構補充新的法律條文。若在法律實施中出現任何問題,可以通過司法機關仲裁,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司法機關權力相當大,它并不受行政執法機構的控制,在司法判斷上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1]
百年以前,美國通過了《聯邦肉類檢驗法》,確立了食品安全立法工作。自1938年頒布了《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后,相關部門緊抓對食品、藥品、化妝品這些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物品的監督和管理,以法律手段強制性讓食品、藥品、化妝品行業越來越規范,通過立法形式進一步保障民眾的食品安全。在“911”事件后,美國國會所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如《動物健康保護法》《公共衛生安全和生物恐怖應對法》)都體現了食品反恐的性質,足以看出美國對食品安全的重視。
除此以外,美國食品召回制度在是全球最健全的、應用最廣泛的。通過《禽產品檢驗法》《消費者產品安全法》和《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等多部法律構成了完善的食品召回法律體系,將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的產品分等級、規模和范圍召回,企業可對召回的產品按照法律程序采取補救措施或銷毀,對消費者產生經濟損害的依法賠償。總而言之,美國是一個注重食品安全供應和管理的國家,國會先后頒布的多部法律法規即是為了保障民眾的食品安全。
2.歐盟
歐洲各國家國土面積狹小,在抵御外來“侵犯”時不具備優勢,于是成立了歐洲共同體,隨著該組織成員國不斷增加,將歐洲共同體改為歐洲聯盟。歐盟各國經濟往來互利互惠,各成員國間給予最大的政策支持。歐共體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成立,先后經過了五次擴大,因此對歐洲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也只能最早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隨著歐共體的不斷擴大,各國間經濟往來更加密切,關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之中。
與美國不同的是,歐洲通過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議會頒布法律法規,頒布的法令直接對成員國有效。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很高,人們對食品安全要求也非常高,歐洲委員會和議會所頒布的一些法令法規,涉及到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衛生檢測等各個方面。1996年英國出現瘋牛病后,歐盟將食品安全立法的重點轉移到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層面上,并于2000年出版了《食品安全白皮書》,提出對食品安全的管理應該從農田開始。2002年歐盟頒布的《通用食品法》,它是一部歐盟成員國關于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2]
與美國相同的是,歐盟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執行者與頒布者是分開的,歐盟執行機構是食品和獸醫辦公室,由它負責監督歐盟各國食品安全。在頒布《食品安全白皮書》后,歐盟在之后的兩年成立了食品安全局,它是一個專門評估食品危險性的部門,獨立于其他歐盟組織而存在,能夠為歐盟委員會和議會提供科學性的建議和意見。另外,歐洲食品權力機構對歐盟內所有食品安全事物都可以直接管理,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維護每一位消費者的權益。[3]
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法制建設經驗
1.完善食品安全法制體系
從美國、歐盟食品安全法制發展可以看出:第一,食品安全受到各國的關注;第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立法工作相對完善;第三,美國和歐盟所采用的是立法、執行、司法機關分開執政,互不干涉。[4]
2.重視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食品安全涉及到眾多行業和產業,農林牧副漁從生產源頭到銷售環節都應受到民眾的監督,接受政府部門的檢驗。一些發達國家將食品安全立法機構、執法機構、司法機構分開,設有食品安全委員會對國內食品的供應進行統一的、安全的、集中性管理。[5]
3.實施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召回是指對存在殘次品,可能危害消費者利益,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進行廠家收回,依法可以對召回的產品加以補救,無法補救的產品將徹底撤銷,對消費者產生經濟損失的將對消費者進行賠償。
4.食品安全國際化
隨著國際間經濟往來更為頻繁,各國對食品安全法制的建設應更為嚴格,這樣才能夠符合國際化食品檢測的要求。[6]
三、我國食品安全法制的缺陷和完善
1.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屢次出現問題,國家出臺了《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多部法律,加之地方性的法規構成了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這些法律在維護消費者權益,保障經濟市場正常運作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相比,我國在食品安全法制建設方面仍處于薄弱位置,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1)孤立不統一。我國并未有專門的“食品安全法”,而是通過《食品衛生法》《食品質量法》及多部法律構成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例如《食品衛生法》涉及到食品安全的少之又少,而且《食品衛生法》與《食品質量法》在部分法律條文上是重復的,法律內容零散孤立,構成不了統一性的法律體系。
(2)條款落后。經濟處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食品安全的案例頻頻出新,若試圖用舊版的法律條文解釋新案件、新現象,定義肯定不那么準確。因此,應適時地對法律條文及時修訂,如將食品安全事故賠償、食品召回處理、食品安全應急處理納入到法律條文中。
(3)缺乏統一管理機構。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機構眾多,各個崗位間具有重疊現象,導致執法推三阻四,執行力不夠,加之沒有統一的、專門的、明確的食品安全檢測、監督機構,我國在食品安全上屢次出現新問題。
2.完善食品安全法制
“劣質奶粉”事件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劣質奶粉事件的新報道,由此可見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制的重要性。
(1)完善法律法規。《食品衛生法》與《食品質量法》在法律內容上存在空白和漏洞部分,保障人民的健康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前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作為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補充性文件,但盡管如此立法機關也應結合我國國情,及時修訂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政策。
(2)強化法制建設。立法機關雖然認識到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如食品安全事故賠償、食品召回處理、食品安全應急處理等都被寫進法律條文中,但在修訂法律的執行力上仍有欠缺,因此必須強化法制建設。
(3)加大執法,加強嚴懲力度。我國應設置一個專門的、有效的、明確的機構對食品安全進行統一管理,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出現違規違法操作一旦發現,必須嚴懲。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劣質奶粉”等惡性事件多發,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感到惶恐,縱觀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管理不難發現,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法制建設相對完善,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距離,若想避免“劣質奶粉”事件再次發生,必須強化食品安全法制建設。
參考文獻:
[1]趙舒云,劉玲玲.論中國食品安全監督制度的完善[J].理論月刊.2010(06):64.
[2]鐘楚紅,王蕾.我國食品安全法律監管模式與制度體系研究[J].食品安全.2014(01):79.
[3]何楊寧,巫文.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構建[J].華中師范學院學報.2010(02):55-57.
[4]黃戲英,李夏天.我國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督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行政管理. 2010(08):69-70.
[5]王成,陳善平.我國食品安全多元規制模式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11(10):128-131.
[6]趙佳榮,葉新明.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縱橫.2013(05):35-50.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