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摘要:社會經濟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兩個方面的發展,一是企業的集群發展,另外就是城鎮化的發展。這兩者從成因上來看具有較大的關聯。企業的集群化發展可以大量增加就業崗位,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周邊資源的集聚,從而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反過來看,城鎮化的發展又能夠有效地推動企業的集群發展。可以說城鎮化是企業集群現象的必然結果,因此本文有必要探討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企業集群對其具有什么樣的促進作用,二者如何在互動聯系中形成共同促進和發展的機制。
關鍵詞:企業集群;城鎮化;促進作用;模式;共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127-03
一、企業集群對城鎮化發展具有的促進作用
第一,企業集群為城鎮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農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一般是需要企業集群來推動的。對于規模較小的獨立企業來說,要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和其他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生產合力,實現規模化的發展。[1]同時企業集群離不開良好的地理位置條件,企業要靠近原料產地和當地的市場,同時該區域還要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要實現上述目標對于單個企業往往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企業之間通過達成協議來共同合作與開發,可以利用集聚優勢來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合作占據了原料產地和市場,并且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建設了大量的基礎設施,企業集群效應不斷增強,對資源和勞動力的需求不斷上升,從而吸引了周邊地區越來越多的市場要素參與到企業發展當中來。這樣當企業集群到一定的規模后,圍繞這些企業周邊會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隨著數量龐大的企業不斷發展,勞動力的也會不斷增加,城鎮也在不斷地發展,當地人口逐漸城市化。因此企業集群給城鎮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企業集群有效地改善區域的經濟結構。首先,企業集群該區域的各項要素集中起來,形成規模效應。尤其體現在勞動力方面,企業集群具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能夠促進周邊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人口流入到企業聚集地,促進了農村人口的流動和轉變。除了勞動力之外,企業集群通過吸收發展資金,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企業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對于小企業來說,它們要獲得最快的發展必須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就需要這些企業能夠獲得良好的配套服務和生產設施。通過企業集群的優勢,這些小企業都能夠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并且除了生產企業之外,很多服務性質的企業也會被吸引到該區域中來,從而帶動各方面的發展。例如一個以生產鋼鐵的企業集群為例,該區域除了企業和勞動力之外,還會具有相應的餐飲企業和交通企業等等第二第三產業。[2]該區域所有的企業都通過聯動機制形成了密切的聯系,共同發展和進步。這樣必然會帶來該區域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往可能當地只有農業產業,通過企業集群化效應,各類產業都能夠在這一區域得到發展。與此同時,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經濟效益的導向作用會自覺地使用同一類型的基礎設施來減少生產成本,從而促進了各種資源要素的流通。隨著生產的發展和資源的不斷交換,企業集群更加發揮出其優勢,即提高了企業整體的創新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企業集群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企業內部的結構以及產品的結構等等都會發生轉變,對于生產環境和政策會有一定的要求。此時政府可以采取有利的政策來引導和促進企業集群的發展。
第三,企業集群提高了城鎮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企業集群的程度越高,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就越強,該區域整體的經濟結構越趨于完善。區域內的企業集群能夠有效地共用當地的基礎設施,實現資源的充分流通和使用,從而優化區域內部產業的分配結構。這是因為如果企業和企業之間存在生產互補或者資源互補的情況,兩者會在空間范圍內自覺地接近,從而大大減少產品和物資運輸的成本,同時也方便了信息的交換。另外,區域內企業共用基礎設施和服務系統能夠優化土地資源的配置,將更多的地理空間用來為今后的發展做儲備。這樣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首先能夠良好地保護當地區域的自然環境,其次,企業能夠合理地使用勞動力資源,提升勞動力素質,再次,能夠加強各產業之間的聯系,使區域內各項經濟都得到良好的發展。當企業集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各項基礎設施趨于完備,市場主體都參與到市場活動中來,市場機制形成完整的體系,區域內生產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實現了自由流通時,該區域就向城鎮化的道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反過來,隨著區域經濟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隨之參與到當地的經濟建設中來,推動企業進一步集聚和發展。[3]由此二者在良性的互動機制中實現共同的發展。
二、我國當前企業集群和城鎮化二者發展的現狀
1.現狀分析
我國的企業集群始于改革開放。經濟制度改革和社會政策的變化為企業集群提供了發展的契機。其中集群最優秀的代表一是長三角的企業和城市群,二是珠三角的企業和城市群。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資源豐富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動,這兩個區域的企業集群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促進了該區域城鎮化的極大發展,從而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在這兩個區域內部,各個城市之間都存在緊密的經濟聯系,企業無論是在生產還是在資源上都能夠實現有效的互補。當地的產品形成了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城市之間運輸成本小,而且區域特色明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很強。例如溫州及其周邊的城市都以皮革制品為特色,具有完善的生產加工體系,產品遠銷海外,品牌知名度非常高。有些城鎮專門生產皮革制品,形成了專業化的生產點,市場影響力強,生產效率高,經濟發展非常迅速。[4]當前除了上述的兩大區域經濟體之外,我國的環渤海地區也發展迅速,企業集群推動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隨著改革的深化和政策的利好,該區域內部行政限制得到削弱,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企業的結構也更加完善,各種類型的企業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區域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力不斷加大。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企業集群的現象只在我國東部和南部地區比較常見,在我國西部是非常少見的,這和當地的地理自然環境條件有關,也和我國經濟結構以及政策有關。由于缺乏企業集群的推動力,西部地區實現城鎮化主要是依靠政府建設,是政策推動的結果,而不是區域經濟發展而自然形成的結果。因此,這種類型的城鎮化缺乏經濟原生動力,城鎮化的發展和企業的集聚沒有明顯的關系。西部地區往往企業數量少,沒有專門化的生產體系,市場體制不發達,資源和勞動力要素流動緩慢,從而導致企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低,城鎮化的發展速度緩慢。
2.原因分析
企業集群的現象具有其深刻的原因。集群區域內部的各個企業通過生產聯系形成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我國的企業集群具有比較明顯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出現與我國農村勞動力有關。在我國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有許多形式的家庭企業,這些企業在城市內形成企業集群,勞動力主要來自于我國廣大的農村。這些企業對勞動力的約束力不高,勞動力流動性強,勞動成本較低,家族化的企業具有良好的生產分工協作能力,因此這些企業能夠有效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吸收先進的生產工藝。簡而言之,這些企業都是因為某一類生產而集聚起來的,在生產實踐中儲備了大量的經驗,無需較高的勞動力成本,因此容易形成規模生產,產品的專業化層次較高。而且企業數量眾多,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力巨大。比如我國廣東佛山地區的陶瓷業非常發達,就是因為當地陶瓷企業眾多,生產規模龐大,市場競爭力非常強。因此,通過分析我國企業集群形成的原因和各個區域企業集群的現狀,可以看出我國企業集群化和城鎮化二者之間有明顯的特點。第一,我國各個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區域都是以企業集群化推動的,其中勞動密集型企業數量龐大,對于促進我國就業具有重大的貢獻,縮小了城鄉的差距。第二,城鎮化發展的源頭都是農村以及小規模的城鎮,企業集群的發展推動了這些地區城市化的發展,這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方便了企業結構的升級。第三,我國各個區域的企業團體都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的生產體系,分工明確,從而大大減少了生產的成本,提升了生產的效率。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企業的產品因為價格較低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第四,我國區域經濟體內部的發展必然帶動有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以某一生產為核心,其他企業服務于這一生產的模式,從而給服務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第五,企業集群形成了影響力強大的區域經濟體,吸引了眾多人口,推動了各個行業尤其是服務行業的發展,整體經濟效益不斷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很多區域的企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些區域經濟體受到地理環境和資源要素的限制等難以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最為關鍵的是企業要以市場為生產的導向,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社會文化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向。另外,要鼓勵自由化的競爭,淘汰落后的產能,創新企業結構,吸收新鮮的市場主體。政府要減少對經濟活動的行政干預,制定合理的政策來推動企業發展,推動區域城鎮化進程。
三、實現二者共同發展的途徑
1.加強企業集群內部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在發展當中推動城鎮化的進程
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是企業的命脈所在,先進的技術能夠極大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另外,企業的管理制度也非常重要,企業的管理質量是企業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因此,要通過技術的創新和管理的創新來促進企業發展。具體來說,一是要引進和消化先進的生產技術來推動產品的改造升級,進一步構建完善的創新機制。企業要通過集體合力來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和產出,充分開發新型節約型技術,提高生產的效益。二是要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投資,提高企業的信用度,促進企業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融資,提升區域市場主體的投資力度,吸收更多的資金用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三是要加強企業結構的改革,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生產的方向,創造有利于市場創新的企業環境。四是要加強企業組織的建設和管理。一般區域內的企業存在多種類型,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分工,要加強企業間的合作,集中管理同類企業,凝聚企業的發展潛力和創造力,促進企業結構改造升級。要制定完善的企業管理方案,將同類型的企業納入到相應的管理體系當中,細化企業的分工,加強企業間合作,促進企業通過技術和產品的聯合來實現企業群體整體的發展。
2.政府要推出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政策,提高行政效率,方便企業管理
雖然當前我國對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重新進行了定義,但是政府對市場的調節引導作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任由市場自由發展必然會出現市場主體不正當競爭或者壟斷,發生類似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影響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因此政府在引導企業集群發展和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需要發揮必要的引導作用,同時減少對企業發展的行政干預,增加利好政策。在某些企業集群的區域內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可能會造成企業發展較為困難,比如資金短缺,基礎設施不完善等,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政府來解決。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就是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城鎮化發展的方向。因此,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發展政策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加強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企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改善企業的投資環境。其次要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稅收方面的優惠,對某些出口產品進行政府補貼,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再次要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打擊不正當競爭的行為,維護區域市場的穩定與公平。最后政府要健全服務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為企業發展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條件,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
3.完善區域經濟體服務體系,促進區域資源流通
第一,要建立區域內統一的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企業集群的過程中產品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要完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除了產品之外,各項資本要素對于各個企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破除區域內以及區域間的市場要素的流動,實現資本和勞動力的優化配置。要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提高各方市場主體的準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寬松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第二,要改善企業生產環境,加強各項生產設施的配套建設。良好的生產環境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保障。除了企業主要的產品之外,還要加強各方面的建設,比如交通設施的建設,通信設施的建設以及教育設施的建設等。當這些基礎設施完善之后,不僅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還為城鎮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三,要健全區域服務體系,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后勁。服務行業對于任何生產企業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企業員工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服務行業,企業的生產設施也離不開服務行業,因此在企業集群的過程中加強服務體系的建設,這對于企業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進步是有重要作用的。
四、總結
本文首先說明了企業集群對城鎮化發展具有的促進作用,然后分析了我國當前企業集群和城鎮化二者發展的現狀,最后提出了實現二者共同發展的途徑。企業集群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準備,有效地改善區域的經濟結構,提高了城鎮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城鎮化的發展又能夠有效地推動企業的集群發展。我國很多區域的企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有些區域經濟體受到地理環境和資源要素的限制等難以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的是企業要以市場為生產的導向,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社會文化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向。另外,要鼓勵自由化的競爭,淘汰落后的產能,創新企業結構,吸收新鮮的市場主體。政府要減少對經濟活動的行政干預,制定合理的政策來推動企業發展,推動區域城鎮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王亞鋒,錢敏.以產業集群促進農村城鎮化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2(03):312-315.
[2]鄭小晴,徐微,李雅彬.產業集群視角下重慶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城市住宅,2014(12):98-99.
[3]王穎.黑龍江省產業集群與城鎮化建設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當代青年月刊, 2015(02):332.
[4]張嬌.企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機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