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和推進,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進程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更是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伴隨著國內情況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形勢的不斷沖擊,如何克服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這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問題。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仍然出現了一些有關土地、人口、環境方面的問題,阻礙了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更成為了制約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本篇文章從當前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入手,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和對策。希望可以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珠三角;城鎮化;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130-03
一、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之一,城鎮化發展水平排在我國前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區域面積以及綜合實力雖然比不上長江三角洲地區,但仍然是我國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城市群之一。有關調查研究顯示,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超越歐美國家,成為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輕工業生產基地。輕工業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了我國區域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發達的經濟實力加快了該地區城鎮化的發展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密集程度也排在我國區域排名的前列,大約一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就存在106個城鎮。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中的廣東省,該省城鎮人口數量占據全省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著眾多外來打工者,城鎮化水平可以達到72%,達到這種盛況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點:天時、地利、人和。[1]
逢天時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關鍵有利因素。我國最早建立的一個經濟特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中的深圳特區。在1979年,我國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以市場為主要導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80年珠海躋身經濟特區的行列,1983年廣州又發展為對外開放城市。198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沿海經濟開放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所設置的各項優惠政策對于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優越的地理位置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一大先天有利優勢。珠江三角洲地區與香港、澳門地區相鄰,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改革開放的前期是港澳地區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期,內陸地區吸引到大量的勞動力密集加工產業,因此,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南海相鄰,跟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這一系列的聯系使得世界成為了一個統一的整體。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群屬于同一個省份的管轄范圍之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系統性和協調性要強于其他兩個城市群,這就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2]
人和更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一股強大的力量。珠江三角洲地區居住著眾多的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的同胞。這一人緣優勢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海外人文聯系更加便捷密切,同時更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吸引力大量的資金,對發展外向型經濟有著重要的助力作用。[2]
二、 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問題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人口數量雖然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比較大,但是衡量一個地區城鎮化水平高低的標準不僅要有數量上的優勢還要提高質量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質量”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與不足:
(一)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存在諸多問題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基礎相對較差,私營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國有企業發展緩慢且處于劣勢。早在1978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企業有20000多家,規模較大的企業占有38家,規模中等的企業有150家左右,也就是說大型企業跟中型企業相加也不足200家,小型企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仍然沒有屬于本土的實力雄厚而且素質較高的企業或者產業集團,這對于城市群來說,不管是規模的擴大,還是實力的增強,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和阻礙。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分布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主要位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是投入相對較小,短時間內可以獲得收益,存在較小的風險等。珠江三角洲地區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在這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勞動力產業不僅在國內市場中占據優勢,在國際市場上也存有一席之地。[3]勞動力大都來源于外來的打工者,這就意味著城鎮化的過程中急需解決這些外來人員大量涌入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資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且占有一定的比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出臺各種政策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政府鼓勵走外資企業道路,外資經濟的發展壯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本地區內企業的發展速度。很多本地企業不再通過走企業內部發展的道理,而是通過出租出讓土地的方式來獲得更大的收益。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開始向外向型經濟發展,這樣就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較強的依賴性,對于產業鏈條和優化都有一定的阻礙。假如外資撤離,那么就會給該地區的產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4]
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布局不合理也是一個明顯的缺陷。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布局不夠集中,企業的規模比較小,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和資金支持。并且大部分的企業都需要面對簡陋的生產條件導致的水電熱等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資的成本,對經濟利益的最終獲取是一種威脅和減弱。同時,企業的信息的滯后也會導致投資的重復性,投資缺失,導致產業結構類似,不僅不能夠有效地利用資源,還容易造成惡性競爭,導致地區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的雙重損壞。[5]
(二) 珠江三角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配比不均衡
珠江三角洲地區缺乏有效系統的區域統籌規劃,地區內基礎設施中的污水處理以及垃圾回收利用等設施的問題尤為嚴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交通網布局不合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連通性能水平相對較低,缺乏橋梁等基礎性設施建設,與國內的山東等地區比較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機場基礎建設過于發達,致使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情況嚴重,地區面積并不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卻有多個機場,利用率比較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對參與國際競爭更是一個阻礙。
(三) 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分布不夠集中
珠江三角洲崎嶇的城鎮建筑相對落后,由于沒有有效的布局與規劃,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群面貌比較滯后,缺乏活力和特色,而且不成規模,比較散亂。村落中存有工業區等類型,分散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對城鎮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說都是一種減弱,更制約了人口結構的調整,對于城鎮化過程中的空間聚集是一種制約。
(四) 珠江三角洲地區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環境污染問題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個阻礙制約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密度比較大,而且工業生產密集,聚集著大量的城鎮,生產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大量排放,污水廢棄物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致使該地區的環境日益惡化。[6]同時,很多村落中的傳統工業形勢致使廢水、廢氣排放更加普遍,對于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的治理更是增加了難度,對生態效益的投入是一種沖擊,環境污染所帶來的代價遠遠高于經濟收益。
(五) 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地劃分不夠合理
珠江三角區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主要矛盾就是對耕地的過度開采占用。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一個高產農田區,土壤質量較好,水源充足,氣候適宜,對于農業種植與生產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條件。[7]但是整個地區的區域規劃與土地利用都有著一定的缺陷。由于對土地缺乏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加上工業用地所獲取的經濟效益要遠遠高于農業用地,因此,工業化的推進不斷占用更多的耕地。我國規模較大或處于中等水平的城市的人均用地一般都在80到100平方米之間,規模小的城市大約高于100平方米每人。但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小,而且城鎮化建筑用地達到了每人200平方米。甚至村落建筑以及其他建設都過度對耕地進行開采,作為不可再生的耕地資源,耕地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濫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很多農村地區都已經不存在農業用地。除了這一因素,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就業制度與人口戶籍制度也制約著城鎮化的發展質量的有效提升。
三、 針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對策
發達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城鎮化的發展必須經過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城鎮化率可以接近30%,此時的城鎮化水平比較低;第二個時期,城鎮化率在30%到70%之間,這個階段是城市化發展的加速期,大量的農村人口開始向城鎮轉移;經過了第二個時期的過渡階段,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高速發展階段,此時的中國鎮化率可以高達70%。這一階段的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速度開始逐漸減速,甚至開始停止增長。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率可以達到72%。從城鎮化的數量上來看,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進入了一個較為發達的水平。但是從質量的角度進行評判,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還比較落后。因此,只有找到問題所在,不斷進行改進,把重點放在提高城鎮化發展的質量上,這樣才可以真正進入城鎮化發展的高水平隊伍。
(一) 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進程列入一個系統、開放的思想計劃中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對待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問題,要用一個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第一要明確劃分好城市群當中特大城市之間的關系,加強特大城市的城市職能,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城市。深圳是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城市,廣州卻依舊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要加強廣州與深圳之間的聯系,搭建起一個密切的聯系發展體系城市帶,廣州更是這個城市帶上的重點。當下,廣州的產業帶動能力還比較存在很大的不足,城市的規模也需要不斷擴大,綜合實力有待提高。第二要根據城市與城鎮的不同規模大小,妥善處理好不同城市與城鎮之間的關系,讓具有規模的城市與建制鎮之間走上一條協調發展的道路,旨在形成一個等級層次分明的城鎮體系。第三,要處理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系統跟外部環境之間的聯系,不僅要合理安排好跟臨邊省市區之間的聯系,還要妥善處理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8]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合作組織,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用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待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發展不僅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國際形象的提升也有著關鍵的影響作用。
(二) 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增強綜合實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整體實力提升需要借助高新技術產業來增強競爭力。珠江三角洲地區需要利用科學技術來加快現代化的步伐,降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尤其要注重將布局分散的鄉鎮企業進行有效系統的集中,落腳到中小城市和城鎮上,這樣不僅可以提升經濟效益,還能夠增強綜合實力。加大對金融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去開發第三產業,拓展與香港地區的經濟合作,努力提升廣州以及深圳等地區的金融業輻射帶動作用。這樣做的目在于可以進一步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增強招商引資的力度。同時,不斷構建一個公正有序、結構完整、產業優化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群。
(三) 加強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交通設施建設,完善城市間的交通網絡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間交通網絡的建設也是交通基礎建設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更是連接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便捷通道。[9]珠江三角洲地區應該打破城市之間的界限,不斷加強交通聯系,重視拓展不同交通方式的開通,不僅可以鼓勵區域內企業投資,還可以努力吸引外資投入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去。
(四) 加強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合理規劃土地,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合理處理好三者之間的聯系,不僅要注重環境的保護,還要注重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口的素質。土地是城市的根本,因為不可再生性因此更加珍貴,科學地進行土地規劃,合理使用,不僅可以提高生態效益,還能提高經濟利益。人是城市的中心,人口素質的增強是城鎮化發展的助推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來人口數量比較多,但是存在普遍綜合素質比較低,以工廠密集勞動力為主要領軍群體。因此,提高人口素質對于城鎮化的發展有著關鍵的轉折作用。[10]同時,應該通過戶籍制度以及就業政策等改革完善,來保障外來務工群體的合法權益。
四、 結語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不斷上升的階段,雖然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諸多不足,但是相信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一定可以日趨完善,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敬東.“城市里的鄉村”研究報告——經濟發達地區城市中心區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對策[J].城市規劃.1999(09):8-14.
[2]杜杰.都市里村莊的世紀抉擇——關于深圳市羅湖區原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調查報告[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1999(09):15-17.
[3]孫明杰,林炳耀.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及對策——以深圳市龍崗區平湖鎮為例[J].經濟地理, 2000 (04):46-49.
[4]劉曉威.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廣東珠三角地區城市化的理論與實證分析[D].華南農業大學,2009.
[5]姜洪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的城鎮體系規劃——對廣東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的思考[J].城市規劃, 2001 (07):33-36.
[6]陳明華. 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及一般對策——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2(10):88.
[7]田阡,孫簫韻.城市化進程中的宗族變遷——以深圳龍西客家社區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 2007(02):61-67.
[8]陳建新,姚任,張嶺南.深圳農村城市化進程中鎮級政府的改革與創新[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4):58-63.
[9]鄒曉平.城市化進程中的地方院校發展——以珠江三角洲為例[J].高校探索, 2005(04):10-13.
[10]陳建新,黃立穩.珠江三角洲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精神文明建設的調查報告[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2):157-16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