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100042)
?
中國茶葉出口貿易壁壘及其應對措施研究
李靜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100042)
摘要:由于國際茶業貿易競爭激烈程度的提高,我國茶葉出口受到國際貿易壁壘的影響,茶葉出口量出現了明顯下降。本文以我國茶葉出口的現狀及貿易壁壘為切入點,分析了貿易壁壘出現的成因,提出了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發展的宏觀及微觀策略,以期為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茶葉出口;貿易壁壘;成因;發展策略
隨著我國茶葉種植及品質的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茶葉生產國及第二大茶葉出口國,至今與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了相關貿易往來。但根據我國海關及茶葉協會2014年數據統計,雖然我國2014年茶葉總出口量為30萬噸,出口總金額超12.7億美元,增長了約2.1%,但出口總量下降了約7.5%,其中起支撐產品的綠茶總計出口25萬噸,下降約6%,紅茶約出口3萬噸萬噸下降了16%,同時烏龍茶、花茶、普洱茶也分別下降9.7%、15.7%和25%。雖然我國仍能保持較穩定的茶葉供給量,但并沒有形成國際市場的壟斷局面和優勢,究其原因這與國際市場為我國設置的重重貿易壁壘有著直接的關系。
根據我國海關于2013年數據統計,我國茶葉出口貿易過程中,貿易技術壁壘及綠色壁壘是阻礙我國茶葉出口最大的障礙,導致我國茶葉價格下降近20%,出口總量減少近8%,國際市場競爭力逐漸下降。
1.1 貿易技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的影響
所謂茶葉的貿易技術壁壘,就是某些政府機構、非政府機構以維護健康安全為由,實施的針對我國茶葉出口的強制性及非強制性的苛刻規定及措施,主要有茶葉技術性法規、茶葉技術標準、檢驗標準、包裝與環境標準等要求,這些針對我國茶葉出口的技術性規定直接影響了我國茶葉的輸出。如1999年歐盟新藥物殘留規定的實施,就讓我國茶葉在歐盟輸出量顯著減少,而2000年歐盟茶葉農藥殘留新標準,將其禁止和限制的農藥范圍由29種增為62種,農藥的殘留標準及檢驗內容、種類較1999年提高了約100倍,直接導致我國茶葉歐盟的輸出量大幅度減少,尤其在德國從2000年至今,我國茶葉出口額及出口量分別減少了約30%和39%。日本2003年的《食品衛生法》、2005年的食品《農業化學品列表》的頒布導致我國從2006年起至今,對日茶葉出口年平均下降約20%,約8000噸,而出口額年平均下降約18%約1000萬美元,可見發達國家新實施的貿易性技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1.2 茶葉綠色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影響
所謂茶葉綠色壁壘(GBS),主要指茶葉進口國家以環境保護為由,限制我國茶葉進口以保護本國或地區茶葉,通過制定針對中國的苛刻環境保護標準、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保檢驗、審批、認證等非關稅性壁壘對我國茶葉貿易蓄意設置的壁壘。隨著國際發達國家如日本、英國等以綠色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的限制速度也不斷地加快,影響了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如1999年之前我國紅茶在歐盟是第二大茶葉輸出國,但由于歐盟2005對茶葉中硫丹殘留由每千克30mg改為0.01mg/,將環境監測標準提高了近三千倍,讓我國紅茶歐盟出口一落千丈,在2012年我國沖茶全球出口量中,歐盟僅占份額的10%,尤其在英國銷售額年平均下降20%。同樣2006日本的《食品殘留化學品列表制度》,也針對我國茶葉,將原83種農藥殘留增為144余種,而農藥的殘留限量一律為統一的0.01pm,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茶葉出口農藥檢出機率,嚴重得影響了茶葉的影響力及接受度。
2.1 國際茶業市場的原因
首先,由于國際發達國家的茶葉貿易保護意識,導致壁壘的產生。我國茶葉出口的發展,對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茶業貿易形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保護本國茶葉貿易的發展,阻止我國茶葉進入本國市場,發達國家經常采用其資金、技術、法律優勢,在茶葉進口方面制定苛刻的茶葉準入法規、標準、技術認證機制等措施,提高茶葉技術含量及農藥殘留標準的檢測力度。發達國家這種高標準的法律法規,其實是一種針對我國茶葉輸出能力的禁止性壁壘,讓我國部分茶葉未達其制定的標準而失去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其次,貿易壁壘也是國際茶業科技水平發展、環保意識的必然趨勢。無論是技術壁壘還是綠色壁壘都源于茶葉科技的發展,隨著如茶檢測、茶包裝等科技的發展,必然會對我國茶葉出口質量提高要求。同時國際茶業市場對我國茶葉這一特殊農產品的生產、價格、包裝、運儲、檢疫檢驗的標準仍然會繼續的深化和改革,我國茶葉輸出的挑戰也會愈加嚴峻。
2.2 我國茶葉生產自身原因
首先,由于我國茶葉生產的技術含量較低,茶葉出口質量難以保證,導致發達國家有機會設置壁壘。我國出口茶葉總體上以初級的低品質茶葉為主,茶葉自身的附加值也較低,這主要由于我國國內茶葉的生產的技術工藝仍以傳統工藝為主,沒有結合國際市場需求對茶葉種植、生產、包裝等方面進行改善,與茶葉國際市場基本脫軌。其次,我國茶葉的行業標準較低,茶葉標準體系不完善,與國際茶葉標準差距較大。我國茶葉執行的行業標準目前僅有茶葉的《衛生標準》及《無公害食品茶葉》兩部質量檢測標準,與日本、歐美國家在細化程度上相差甚遠,并且也一直沒有根據國際標準進行修改。
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我國茶葉出口的貿易壁壘嚴重的影響了我國茶葉的出口,而我國政府、茶葉企業都必須客觀地、積極地看待當前的國際市場形勢,以宏觀和微觀的形式對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產品的質量進行合理規范,才能提高我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政府牽頭,宏觀上保證茶葉質量
首先,我國政府必須建立起合理、健全的出口茶葉的生產標準及質量體系。我國出口茶葉的科技含量及質量都必須立足于嚴格的質量體系,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必須在國際標準的基礎上,以法律法規形成全面完整的茶葉行業及國家標準。在政策的鼓勵下,加大對現有出口茶葉的檢測力度,并逐步地建立起我國對出口茶葉的質量問責制度,以增加其出口的競爭力。
其次,我國政府必須對農藥殘留的限量予以明確,與國際接軌。無論是歐盟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還是日本的列表檢測制度都將農藥殘留作為限制我國茶葉出口的技術壁壘,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加大對茶葉農藥的使用限定及法律規定,以打破國際貿易壁壘為目標建立起統一的農藥檢出標準,對違規用藥予以嚴厲處罰。
最后,我國政府必須利用其WTO公平貿易原則保護我國正常的茶葉出口,為我國茶葉出口爭取更多、更大的合法權益,解決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茶葉競爭的爭端。同時我國政府應該以更大的力度干預國際市場的不公正競爭行為,敢于以談判、訴訟等手段對違反茶葉國際自由貿易的國家說“不”。
3.2 企業以質量品牌,樹立中國茶葉新形象
首先,我國茶葉企業必須保證茶產地的茶葉安全與質量。作為生產的主體,茶葉企業必須在茶葉生產中發揮其主動性,將質量和安全做為茶葉生產最重要基礎。茶葉企業可模仿日本茶葉發展模式,建立無公害、有機的茶園,在種植中采用有機肥,避免超規定的農藥使用。同時在茶園中推廣生物技術、物理殺蟲技術,來減少農藥使用頻率及使用量。
其次,企業必須向發達國際的茶葉標準進行靠攏,對本企業茶葉出口產品進行國際認證。在我國的茶葉企業中,如ISO環境認證、質量管理認證、HAC-CP認證等國際常用認證體系必須走進茶葉生產的各個流程,讓認證觀念和標準走向種植、采收、生產、儲存等各個環節,從而形成國際認可的茶產品。以質量認證及標準,開發我國的茶葉出口名牌,以名牌茶葉發展為整個茶葉市場擊碎壁壘障礙。為此茶葉企業要在質量標準基礎上,篩選適合國際標準,甚至超越國際標準的茶葉名牌,以如“中國綠茶”等名牌產品提高我國優質茶的知名度,拓寬國際市場。
最后,我國茶葉企業必須創新茶產品、茶銷售渠道來規避貿易壁壘,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我國以往出口茶也以原料茶、散裝茶為主,如我國出口日本、韓國的烏龍茶大都以低價低質的原料茶為主,缺乏新型的茶品構成。因此我國茶葉企業必須在加強茶葉科研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環境情況大膽對茶葉品類進行豐富、創新,生產能滿足不同國家需要的新茶品,同時在包裝上也要更加的衛生、現代、方便、多變,同時要努力研制茶功能飲料、藥品等茶葉拓展商品。研制和創新產品形式,滿足發達國家的產品認知和消費理念,以精品茶、禮品茶、功能茶等形式打破貿易壁壘的阻礙。除此之外,我國茶葉企業必須創新多元化的營銷模式。當前,我國茶葉企業大都缺乏國際化的營銷眼光和意識。難以形成茶業大型經營模式,仍以小型的茶館、茶模式應對國外市場,難以獲得國際認同及影響力,所以我國茶葉企業應該加強和國際大型茶葉企業、超市、餐館的合作,在實體經營的基礎上,盡力創建茶葉的國際電子商務經營模式,多渠道對茶葉及茶文化進行宣傳。培養國外茶文化及茶市場,讓我國茶葉真正被國外接受和喜愛。
我國茶葉出口面臨著國際市場的重重阻礙,必須客觀地看待貿易壁壘為我國茶葉帶來的挑戰,不能回避國際茶業市場的競爭,這就要求我國政府、我國茶葉企業首先樹立了國際競爭的發展理念,在茶葉質量、茶葉檢疫檢測、茶葉認證標志、茶葉品類等方面與國際接軌,與國際茶業市場發展的形式保持同步,從政府的宏觀層面及茶葉企業自身的微觀層面上采取積極的措施,推進我國茶葉的綠色進程,才能打破貿易技術壁壘及綠色壁壘的阻礙,沖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周路.茶葉出口中的綠色壁壘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5 (12):4-5.
[2]謝芬.中國茶葉貿易面對的技術壁壘與綠色壁壘[J].茶葉科學技術,2005(04):6-8.
作者簡介:李靜(1982-),女,河北正定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