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寧(云南大學滇池學院,云南昆明650228)
?
加強食品安全治理,完善茶葉生產銷售管理的研究
吳玉寧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云南昆明650228)
摘要:食品安全治理的本質是指食品產業鏈上市場的各個主體如何履行產品質量合約的過程。將食品安全治理引入茶葉的生產及銷售管理,可以提高茶葉的質量安全水平、推進茶葉生產、銷售的可持續發展。基于食品安全治理背景,本文探討茶葉生產、茶葉銷售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茶葉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茶葉生產;茶葉銷售;管理體系;食品安全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企業社會責任視域下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2YJCZH108
隨著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食品安全治理迫在眉睫。茶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茶葉的加工銷售是茶葉產業增值的重要途徑,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過程。近年來,盡管我國己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茶葉質量管理體系,但由于我國茶業的經營方式多以小規模生產與銷售為主,使茶葉質量安全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例如,茶農對化學農藥的不當應用、茶葉生產加工的環境污染嚴重,茶葉銷售缺乏嚴格的質量安全管理措施等。據統計,當前符合國家現行GB96790質量標準的茶葉合格率僅在90%左右。在食品安全治理的大背景下,本文對完善茶葉生產、銷售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對策措施,以促進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茶葉的生產與銷售均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食品安全問題:
1.1 茶葉生產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
在茶葉的生產過程中,從茶葉的采摘到茶葉的萎凋、攤放、揉捻、殺青、發酵、做形、烘干、渥堆至貯運環節中,茶葉均有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病蟲害防治、茶園灌溉、茶葉修剪、茶葉采摘、茶園培肥等環節中,各環節的不科學操作均有可能導致茶葉污染的產生。其中,不合理的茶葉采摘、茶葉攤放及茶葉加工環節很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茶園培肥、茶園病蟲害防治環節很容易導致農藥的殘留,不符合規范的揉捻機械設備很容易帶來Cu、Pb、Hg及Cd等重金屬污染。茶葉的生產加工過程也極易受到生產設備、生產用具和生產場所環境的限制和污染,從而影響茶葉的衛生狀況和品質要求。
1.2 茶葉銷售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
由于我國茶葉市場的競爭比較激烈,在茶葉銷售過程中,部分企業不是以提高茶葉質量、完善茶葉銷售后期服務、優化茶葉銷售運營機制等舉措來立足于競爭激烈的茶葉市場,而是妄想通過偷工減料、簡化銷售程序等減少成本等低劣手段來謀求利益的最大化。理論上,茶葉既屬于初級農產品,同時也屬于農產品的加工品,屬于廣義上的食品類范疇。因此,對于茶葉銷售過程的管理形成了工商部門、質檢部門和農業部門的多頭管理。多頭管理往往會導致管理的錯位,有的甚至引起管理的缺失。在茶葉銷售標準體系制訂的過程中,一些相關的質量安全檢測指標參數也常常存在分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葉銷售的發展。在茶產業銷售過程中,“管”而不“理”、“理”而不“順”是存在于茶業銷售過程中的不良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提高安全生產加工水平、加強銷售安全體系建設以及完善茶葉質量安全標準三項措施以期推動茶葉的質量安全管理,保障茶葉的食品安全。
2.1 提高安全生產加工水平
2005年初,茶葉產業制定了食品質量安全準入制度,但當前還有很多茶葉企業尚未按照準入制度要求進行認證。部分茶葉的生產工廠廠房簡陋、設備陳舊,生產區域與生活區域沒有明顯的界限,很難保障茶葉生產的衛生水平,因此有必要對茶葉的生產加工環境進行優化改造,升級原有的生產條件。在設計布局茶葉生產的廠房倉庫時應嚴格按照食品加工的要求進行設計,存放在專用的成品庫內,并注意掌握庫房的干濕度和溫度,做到專庫專用,同時應配套符合衛生標準的設備、器械,茶葉貯存及攤放過程所需的設備工具,應積極引進連續化的加工設備。運輸用的車輛,工具必須保持清潔衛生,不得將成品與污染物同車運輸。在選擇茶葉原料時應注意新鮮茶葉的質量控制,對新鮮茶葉的數量及來源等級作詳細的記錄。在茶葉的生產過程中,盡量避免作業人員、包裝材料、生產設備等對茶葉造成的微生物或物理性污染。定期舉辦茶葉生產人員培訓會,主要培訓作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操作,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此外,工廠制定茶葉安全生產的管理制度,要求作業人員嚴格按照管理制度進行操作,從而有效提高茶葉的衛生質量。除此之外,還應加強茶葉包裝材料的管理,茶葉的包裝材料級別應使用食品級別,粘結劑及油墨均使用綠色環保型,以有效保證茶葉生產的安全。茶葉的病蟲害防治、茶園培肥是出現茶葉安全問題的關鍵環節,因此應在茶區推廣科學的、新型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尤其要提高茶園的病蟲害防治、施肥技術水平,嚴禁使用茶園禁用的相關植保用品。在茶葉的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應逐漸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同時結合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盡量減少茶葉生產中的不良危害。在茶葉的室內生產環節中,應加快推進茶葉生產企業的智能化、自動化、機械化作業進程,及時規范生產工藝,進一步推動和引導ISO1400、HACCP生產管理模式,努力推進茶葉生產的清潔化、安全化進程。
2.2 加強銷售安全體系建設
茶葉的質量安全貫穿于加工、生產、儲運、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因此應完善茶葉銷售安全體系建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建立茶葉質量的檢測平臺,在茶葉的銷售環節實施檢查。二是建立茶葉的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追溯制度中涉及茶園生產管理、茶葉的加工貯藏、茶葉的銷售等追溯制度,若在追溯過程中發現不合格的茶葉產品,應予以退市,同時在茶葉質量檢測平臺進行公布。此外,可以將茶葉的生產、銷售及流通質量檢查環節交給政府的某一個職能部門進行管理,同時政府的其他相關部門進行協調、配合工作。三是要全面推進綠色茶葉、有機茶葉的產品認證;同時制定一些配套的銷售優惠政策,鼓勵茶葉企業開展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ISO9000)等認證,確保茶葉銷售的質量安全。
2.3 完善茶葉質量安全標準
我國茶葉產品檢驗標準主要有:《食品標簽通用標準》、《茶葉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茶葉感官審評術語》、《茶葉感官審評方法》、《茶取樣》等。針對當前茶葉生產及銷售產生的質量問題,對國外相關的茶葉質量安全指標及分析方法及時進行實驗驗證,若驗證確實有效可將指標引入并應用于當前我國茶葉產業質量安全評價。與國外發達國家比較,我國茶葉殘留的農藥種類與標準比較少,對茶葉使用的農藥檢測的項目沒有明確的規定。除此之外,當前我國茶葉標準與茶葉法規之間尚缺乏協調及統一,茶葉的監管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應及時對現有的茶葉質量標準進行更新,積極組織開展茶葉質量的安全性研究,根據風險評估制度,增加茶葉質量的檢測指標及限量項目。對于需要出口的茶葉,應結合國外的相關標準,及時修訂茶葉的相關質量標準,及時跟蹤國際茶葉質量標準的制定,切實維護我國產茶大國的權益。
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加劇,食品安全治理顯得尤為必要。茶葉的病蟲害防治、茶園灌溉、茶葉修剪、茶葉采摘、茶園培肥等環節中均有可能導致茶葉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將食品安全治理引入茶葉的生產及銷售管理,不僅可以提高茶葉的質量安全水平,還能推進茶葉的可持續發展。在茶產業銷售過程中,“管”而不“理”、“理”而不“順”是存在于茶業銷售過程中的不良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問題。在食品安全治理背景下,要提高茶葉的食品安全問題,首先要提高茶葉的安全生產加工水平,其次要完善茶葉銷售安全體系建設,最后要完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從茶葉的生產至銷售環節層層控制,切實提高茶葉的質量安全,從而促進茶葉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易開剛,范琳琳.食品安全治理的理念變革與機制創新[J].學術月刊,2014(12):41-48
[2]楊嶸均.論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及其治理體系的再建構[J].政治學研究,2012(5):44-57
[3]袁自春,楊普,彭邦發等.中國茶葉品質危害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13(5):297-302
[4]陳煦江,蔣夏霞,高露.食品安全治理的國外研究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食品工業科技,2013.14
[5]吳迪,魯成銀,成浩.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研究進展及在茶葉行業應用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09(1):251-255
[6]劉新,張穎彬,潘蓉,等我國茶葉加工過程的質量安全問題及對策[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4(2):16-19
作者簡介:吳玉寧(1972-),女,江蘇揚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