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蕾
摘要:歌唱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是語言與音樂的結合。在聲樂學習中,老師經常要求學生在歌唱之前先有感情地朗誦歌詞,為的是能夠更好地熟悉歌詞和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朗誦能夠幫助學生練習歌唱基本功,吐字清晰,提高發聲訓練的效果,增強藝術處理的能力。
關鍵詞:朗誦;歌唱;關系;作用
朗誦與歌唱都是表現聲音的藝術。歌唱是通過美好的聲音、清晰的語言來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朗誦亦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表達作品思想的語言藝術。二者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卻有密切的內在關系。歌唱與朗誦都是口語的加工和提高,都是人類通過發聲器官發出的聲音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如今的歌唱與朗誦也都是在舞臺上與觀眾較遠距離地交流,需要擴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才能準確、清晰地表情達意,以此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一、朗誦與歌唱的概述
(一)朗誦
1.什么是朗誦
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顧名思義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表達作品思想情感的語言藝術。使得有聲語言更為準確、生動,使聽者愿意接受且從中得到感悟。
2.朗誦的特點
(1)變化與對比。當我們面對著凝聚作者全部心血的作品時,朗誦者應該做的就是盡所能的去感受,用生動的語言去真實的表達。因此我們需要在語勢上把握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的情感表述,即語言表達過程中聲調的高低,音色的虛實,節奏的快慢,語氣的強弱。只有我們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前提下,恰當地運用這種文字間的變化與對比,才能準確地表達作品。
(2)尺度與分寸。這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剛開始需要基本功與技巧,在對作品進行整體藝術把握的前提下刻意修飾,當技巧運用達到一定水平時,便超越了“刻意”,進入“無意”,不去考慮技巧,卻又使技巧無處不在。把握尺度與分寸于無形之中。
(3)想象與創造。朗誦藝術也是想象的藝術,在其表達過程中需要運用大量的形象思維。朗誦者在作品表達的過程中,要把作品的內容和信息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努力將畫面轉化為具體的感受,作用于語言,使語言更加生動傳神,富有色彩。
3.朗誦的意義
朗誦是人們喜文樂見的語言表達形式,它通過有聲藝術語言的手段來反映現實、傳情達意,它直接表現朗誦者內心體驗通過發聲器官借助語言表達出來。朗誦的意義就是讓眾人感受到振奮的力量,從而減少消極。同時朗誦還可以美化語言、更好地理解文學。
(二)歌唱
1.什么是歌唱
歌唱是語言和發聲相結合的一門藝術,它同時又是音響學和生理學交融的一門學科。在良好的生理狀態下,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發出令人陶醉的動人音響,這就可以理解為歌唱的范疇了,當然要求喉嚨打開,呼吸的支持,良好的共鳴使得聲音統一。
通過演唱者對歌曲的理解,把優美的歌聲和生動的形象表達給聽眾,從而引起聽眾的共鳴,激發聽眾的心弦。當然,完美的歌唱,應善于塑造典型的人物性格,挖掘作品情感內涵,使人們從歌唱的音樂形象中產生共鳴、引起聯想,并獲得教益。
2.歌唱的基本要素
“人聲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發聲、共鳴和語言四個部分。呼吸是原動力。氣息沖擊聲帶發出聲音,經過共鳴腔體把它加以擴大和美化從而形成動聽的歌聲。在歌唱活動中,呼吸、發聲、共鳴這三者是同時出現的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如果沒有呼吸,沒有共鳴,嗓子的運用也不存在。只有用上歌唱所需的呼吸和共鳴,嗓子才能唱出歌唱所需要的聲音。歌唱者在考慮問題時不要只考慮一個問題,如只想練呼吸,其他問題不想,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輔助,你很難斷定你唱得是對還是不對,對到什么程度,為什么是對的,或者錯是錯到什么程度,為什么是錯的,怎么才是最合適的,要從最后的音響來判斷。簡單地說,絕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你用的共鳴是好的,嗓子也對,就是呼吸不好。這是不可能的。要是對就全對,有一個部分不對,其他兩個也好不了,這三個是統一體。”
語言是人類歌唱所獨有的特點,它使歌唱藝術在傳情達意上獨具特色。歌唱的四個基本要素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系,在歌唱時四者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3.歌唱的意義
世界上所有的音樂都是為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而歌唱必然是最能直接表達人們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從歌唱起源的“勞動節奏說”和“感情抒發說”來看對我們的祖先可謂是意義非凡,通過勞動時的吆喝聲等,出現了有規律的反復的與勞動節奏相伴的聲音,使人們更為有力量,勞動的勁頭也更足。還有當我們的祖先感情激動時表現出的快樂、悲傷或者怒吼也逐漸發展成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借歌聲以抒發。
當然歌唱還對我們的健康有益,它可以促進深呼吸;歌唱還促成了良好的體態;歌唱有助于個性的形成;歌唱也很好的發展了我們對聲樂藝術的欣賞能力,同時改善我們的生活狀態和排憂解愁。
二、朗誦與歌唱的異同
(一)二者的相似點
1.基本功訓練方法的相似點
歌唱藝術與朗誦藝術的基本功都要求在聲音上達到松弛、清晰,不給人以緊張、吃力、聲嘶力竭的感覺。
首先是呼吸的訓練。“當自然深入地吸進一口氣后,應盡量把氣儲存在腹部丹田為中心的腰圍一帶。這時,胸腔兩肋向外擴張,橫膈膜下沉幅度加大,產生一種自然膨脹感。”歌唱與朗誦中的發聲都需要這種正確的呼吸。姿態、吸氣、呼氣應統一成一體來進行練習。這種訓練無論是歌唱還是朗誦,都是最基礎的基本功。
其次是發聲的訓練。“身體站直,胸部放松,不能駝背,兩肩和手自然下垂,雙腳自然分開,眼睛平視,頭部盡可能不向上抬起。”這些都是發聲訓練的要求。聲音的好壞直接影響歌唱和朗誦的效果。聲音集中才能洪亮、結實,聲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聲音圓潤,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2.藝術處理的相似點
歌唱藝術與朗誦藝術的處理手段、形式非常相似,都可以用舞臺布景、色彩燈光來加以烘托:可以有伴舞的形式,歌唱有獨唱、二重唱、小組唱和合唱等;朗誦則有個人、兩人對誦、集體朗誦和輪誦等。
3.藝術處理的過程
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朗誦時應從作品的立意、作品的結構、作品的詞句、作品的風格來對作品進行分析、理解。歌唱中也同樣要做這些案頭工作,分析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結構、樂句的長短、歌曲作品的風格等。”
此外,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在朗誦中創造出鮮明的形象,必須在創作過程中通過豐富的想象才能獲得。歌唱也如此,歌唱者根據歌曲的內容和音樂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展開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想象自己便是作品中的主人公。
再者進入狀態、真情流露。朗誦者或歌唱者除了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豐富想象以外,還需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做到忘我、排除雜念,集中精力去體現作品的內容。
(二)二者的區別
1.發聲技巧上的不同
(1)氣息。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是歌唱的支持。歌唱中需要的氣息是有一定技巧的,它要求歌者在呼吸時要吸的“深”,且氣息能夠保持,能夠靈活而不僵硬。朗誦中需要的氣息除了歌唱中強調的這些之外,還有它所特有的一些特殊的技巧,這些特殊技巧包括氣音(指渲染作品中有關“嘆”的色彩的一種用氣技巧)、抽氣(指渲染作品中氣氛突然緊張的一種用氣技巧)、噴口(渲染無法自己的激動心情,突然爆發的一種技巧)、笑語(表現快樂、譏諷、嘲笑、鄙視等情緒的技巧)、顫音和模仿等。
(2)發聲。歌唱的發聲要求真假聲相結合。從低音到高音,假聲的成分原來越多。我國著名旅美男低音歌唱家王景彬曾說:“強調聲音的歌唱性即強調假聲”。①這說明假聲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恰當地把握真假聲在各個聲區的比例,是一個歌唱者必須掌握的重要技巧。朗誦時除了有時候在特定情境、語境中需要一些假聲外,大多數都用真聲。
(3)共鳴。歌唱共鳴有三種方法或形式,口腔共鳴、胸腔共鳴、頭腔共鳴。三種共鳴形式,以口腔共鳴為最重要。歌唱者通過以上各共鳴腔體的共振,使歌聲豐滿、洪亮、圓潤。朗誦的共鳴腔體則是喉腔、口腔和鼻腔。胸腔頭腔都通暢,發出聲音才洪亮。
2.藝術表現方面的不同
歌唱與朗誦都是通過人聲借助語言來表現文學作品,表達思想感情的,它們的首要目的都是讓聽眾感覺到人聲的美。從藝術表現力來看,二者都有各自的特點:歌唱具有歌唱性和旋律性。朗誦具有訴說性,幾乎完全是依賴語言手段展示其藝術功能,它同相聲、講故事相似,被稱為語言藝術。歌唱是朗誦語言與音樂語言的結合體,相同的文學作品歌唱的表現力要比朗誦強一些。各種音樂語言是歌唱表現作品的主要手段,但朗誦的主要手段是語氣和節奏。
三、朗誦與歌唱的相互關系
歌唱和朗誦作為聲音的藝術,都是人們用語言交流的一種形式,在發音狀態、語言運用和情感表達上都有緊密聯系著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借鑒。歌唱離不開語言,離不開朗誦。朗誦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美好的聲音,需要用歌唱的方法美化其音色,由此才能使歌唱與朗誦共同提高。
(一)朗誦是歌唱的語言基礎
1.唱歌的第一步是朗誦
在平時的聲樂訓練中,老師總會在唱歌之前要求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正確地咬字、體會歌曲的意境、把握情感等。其次,在聲樂訓練中適當地結合朗誦,可以幫助學生很快地找到正確的發音位置。只有先大聲、清晰的朗讀歌詞,了解詞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找到打開喉嚨的感覺,才能更好地詮釋歌曲,更為有利地表現歌曲。
朗誦第一步,普通話很重要。除了普通話中的韻母練習,還應當適當的了解一下“十三轍”②。倘若一個連普通話也講不標準的人,即使聲音再美還是會美中不足,從而影響整個歌曲的效果。我們歌唱的意義就在于用美好的聲音傳達詞義給聽者,用我們的情感與聽者交流。讓聽者知道我們唱的是什么使其進一步地理解含義,從而流露感情。所以,朗誦對于歌唱來說,意義重大。
不僅如此,朗誦對歌唱的共鳴腔體也有一定的幫助。人們通常認為正確的歌唱發聲是需要打開喉嚨的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狀態。此時身體內各發聲、共鳴器官處于積極、開放的狀態。因為朗誦時的發音狀態比日常的說話狀態夸張、有延伸感,且運用一些朗誦的技巧,尤其當放聲朗誦時,它的發聲狀態是與歌唱狀態完全一致的,在朗誦時學生很少會感覺聲音緊、不圓潤或不舒服等現象。朗誦是在一種較為自然的狀態下發聲,使發聲器官與共鳴器官在自然狀態下協調運動。所以,用朗誦的狀態歌唱,可以使聲音更為自然、通暢,感覺整個歌唱狀態是松弛的。
朗誦對歌唱的促進作用之大,除了以上所述,還能很好地處理歌曲中的各種“氣口”、更好地把握節奏感等。作為一名歌唱學習者,好好朗誦很有必要。
2.朗誦是歌唱訓練的有效方法
當你在歌唱之前,按照歌詞的意思和意境大聲地朗誦,你會發現朗誦完以后再歌唱時,聲音變得自然了、通暢了,不再需要過多的模仿或是刻意去想方法。如此一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與積累,朗誦將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時你便可以擺脫聲音技法的束縛,更多的投入到音樂本身,傾注所有感情,更為完整的表達作品,練習時,首先字要念的準確,掃除語言上的障礙,聲音才會通暢自然松弛,少去想方法,怎么朗誦怎么歌唱。朗誦時我們可以將精力放在平穩氣息和調整氣息上,體會朗誦過程中自然的呼吸狀態,之后再歌唱才會自然。無形中聲音也變得更好了。
總之,朗誦作為歌唱教學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是學生打開歌唱藝術殿堂之門的鑰匙。只要堅持朗誦,養成好的歌唱習慣,相信定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歌唱對朗誦的作用
1.歌唱對朗誦的啟發與幫助
我們都知道學播音主持的,日常除了基本功之外還會練習聲樂。現如今各大高校播音主持專業也都專門開設了聲樂課程。因為歌唱對其朗誦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發和輔助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用聲基本功。
首先,音樂始于人的歌唱,聲樂是音樂藝術中最早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人類用來表達情感最可行的方式。通過歌唱一些較為經典的曲目,讓音樂情感體驗喚起學生內在的深切感受,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美、表現美,進而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朗誦時的聲音不同于生活中說話的聲音。它需要一些技巧,對聲音有著較高的要求,講究發音用聲的藝術性。“無論是音量的大小,音調的高低,聲音的色彩都要求變化多、幅度大、適應能力強。”所以,要想獲得這般清晰圓潤、剛柔并濟、虛實結合的聲音質量,必須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堅持練習才行。
歌唱將是朗誦的有效延續和鞏固,歌唱對聲音的訓練要求比朗誦要高,主要鍛煉聲音的駕馭和掌握能力。歌唱可以拓展聲音的表現力,并且獲得扎實的基本功。如果你對聲音的控制游刃有余,自身的調節能力和熟練程度越來越好,把聲音運用得如魚得水,那么你的聲音必將隨著自身的情感也越來越自然并且準確。通過歌唱練習,學生不僅對聲音的整體把握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對聲音的感知和表達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歌唱除了需要富有感染力的音色、和一些發聲技巧,當然更要求演唱者用心傳達作品的情感,使聽者動容。因此在聲音的變化起伏、節奏快慢等方面都會有更深入的體會,而這些對朗誦來說也都是觸類旁通的。
2.歌唱對朗誦的美化作用
由于在朗誦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音色。而好的音色取決于先天條件和后天訓練,所以我們是可以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加以訓練來得到提高。那么用歌唱的方法去朗誦便會起到美化聲音的作用。
用歌唱的呼吸狀態朗誦,容易找到支點。很多人朗誦會出現沒有底氣,聲音飄忽不定缺乏表現力,主要是因為氣沒有沉下來。所以,像歌唱的氣息一樣沉下來,聲音就會實一點,有力量。其次,用歌唱的發聲狀態朗誦。要求聲音集中、圓潤。好的聲音會在朗誦和歌唱中添彩。一些人朗誦時會擠壓聲音,使人聽起來很吃力,這就需要練習打開喉嚨,讓聲音的通道順暢,使聲音渾厚圓潤。這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有效掌握,用“打哈欠”,“倒吸氣”的方法練習,慢慢穩住喉頭。把這種狀態運用到朗誦中去,會使朗誦的音色有很大變化。再者,用歌唱的共鳴狀態朗誦,可增強共鳴效果。沈湘教授說:”歌唱是一種運動”。同樣,朗誦與歌唱一樣,也是一種運動,要充分的打開各個腔體,積極調動各共鳴器官.增強共鳴。用歌唱的共鳴狀態朗誦,能很大限度地放大音量,抒發情感。與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朗誦是通向歌唱的橋梁,歌唱是朗誦的進一步升華。它們作為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存在,既有各自的特點,又相互聯系與影響。朗誦與歌唱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學習歌唱的同時,就應當重視朗誦的培養,注重朗誦的練習,如果聲樂學習者能夠運用“重視朗誦,以念促唱”指導歌唱,并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在聲樂表演中就能運轉自如、游刃有余,歌唱的生命力才會更強。總而言之,朗讀作為歌唱教學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成為我們打開歌唱藝術殿堂之門的鑰匙。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我們持之以恒,注重朗誦,它日定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釋】
①這是筆者于2010年6月8日在王景彬赴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座時聽課所做的筆記。
②“十三轍”:是一部民間劇韻,是適應當時民間戲曲用韻的需要產生的。包含名目有發花、梭坡、乜邪(miéxié)、一七、姑蘇、懷來、灰堆、遙條、由求、言前、人辰、江陽、中東。
【參考文獻】
[1]沈湘,李晉緯,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2]韓勛國.歌唱教程[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
[3]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張曉紅.歌唱藝術與朗誦藝術的相似點[J].藝術教育,2008,(1):69-69.
[5]吳潔茹,王璐.播音員主持人語音發聲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社,20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