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臣
摘要: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因此在課標指導下編寫的多版本教材特別注重教材探究活動的設計。通過比較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蘇教版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探究活動,理解教材編寫者的編寫思路,比較兩版本教材探究活動設計的特色之處,為高中生物教師使用兩版本教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活動;比較
一、引言
生物科學是由眾多的生物科學事實和理論組成的知識體系,是人們在不斷地探索過程逐步發展起來的[1]。探究也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課標》指導下編寫的多版本中尤其注重探究活動的設計,一線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經常對幾種版本教材中的探究活動進行篩選、優化、重組,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但是缺少對不同版本教材探究活動系統研究。目前,使用范圍較廣的是人教版和蘇教版,本文通過系統的研究兩版本教材的必修部分的探究活動,為一線教師使用教材提供參考。
二、蘇教版探究活動的設計
針對高中教學內容和高中學生思維水平發展的特點,蘇教版探究活動設計體現學生“思維探究和問題探究”,因此正文的探究活動是以“積極思維”為主,并輔以“邊做邊學”“課題研究”等實驗或實踐活動欄目,除此以外正文中還有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放眼社會”以及注重科學發展史的“回眸歷史”等。
(一)積極思維: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應用概念、理解圖表、分析歸納、預測判斷、建立模型、信息處理等思維過程,自主學習新知識。這一欄目中有大量的科學發展史中經典的科學實驗,通過學生的積極思維,還原科學家的實驗探究過程。體現“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課程理念。
(二)邊做邊學:主要涉及傳統實驗、制作、調查、觀察等操作活動,體現“做中學”。集中體現體現“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課程理念。
(三)課題研究:這是課文中的讓學生親生經歷科學探究的欄目。特別是科學探究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與假設、設計與實驗、交流與合作、結論與反思等。集中體現“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
(四)放眼社會:這是課文中讓學生回顧所聞所見或了解身邊實際的。體現生物科學—技術—社會的密切聯系,學生思考和聯系生物學知識是如何運用到實際的,增強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集中體現了“注重于現實生活的聯系”。
(五)回眸歷史:這是課文中讓學生回顧科學發展歷程的欄目。旨在落實《標準》提出的“知道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課程目標。
三、人教版探究活動的設計
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習,引導自主、探究和合作是人教版探究活動的基本理念。其中探究活動可以分為發展學生思維的“問題探究活動”和發展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實踐探究活動”。
(一)實驗:課文中的傳統的基本實驗,體現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原理、實驗的方法和步驟,一般是課本中的驗證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和觀察能力。
(二)探究:課文中的重點或難點內容,提供相應的背景資料和提示,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思路,制定探究方案,并通過討論進行總結和反思。在探究中達成能力目標的同時,完成知識目標,全面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三)模型構建:課文中可以通過形象的模型來體現事物的結構,從而加深理解的內容,如DNA的結構模型、建立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
(四)資料分析:課文中提供與正文知識相關的材料信息,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分析材料并討論提出的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資料搜集和分析:課文中生物科技發展的新進展內容或者是與生物學倫理相關問題,學生通過書籍、網絡搜集相關的信息,并針對問題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六)思考與討論:探究活動中的主體部分,針對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設計若干針對性、梯次性的問題,通過問題驅動式的學習方式,在思考和討論中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七)技能訓練:課文就科學探究的某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體現科學研究中的科學方法體系如:類比推理、假說演繹。或者目的在于訓練過程技能如:識圖、分析圖解、運用生物學術語準確表達能力等。
(八)調查:課文中提出要求和提示,讓學生到社會或自然界進行調查,主要在于培養學生調查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觀。
四、結語
探究活動旨在引導學生以自主、能動的學習方式,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習得科學方法,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通過對比,發現,蘇教版探究活動的設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人教版探究活動的設計豐富多樣,并且貫穿科學方法的訓練,設計較完整的的科學方法體系。對于不同地區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學校以及班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兩版本教材的探究活動進行合理的整合使用,結合學生的學情和學校的資源條件,選擇不同的探究活動,從而達到探究學習的目的,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