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波 黃阿崗
【摘 要】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內在要求和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的需要。高職院校應通過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開發課程、教材體系,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以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校企合作為載體,把課堂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最本質的特征。在國外,以工學結合為主要模式的職業教育己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而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延續和發展早期工學結合傳統,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和運行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1 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1.1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要實現職業教育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必須強化實習實訓環節,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必須與行業企業的生產實際相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行業、企業可以提前參與到職業教育辦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及時了解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了解就業崗位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了解勞動力市場崗位供求狀況,做到人才培養有的放矢,提高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提高教育質量。
1.2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需要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我國工人人均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和口本的1/23、德國的1/18,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81種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但品種不多、附加值不高。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我國企業除了需要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也需要成千上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僅能夠整合共享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兩者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共同發展,促進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而且還有利于企業獲得高職院校提供的培訓服務和咨詢服務、獲得人力資源儲備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2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形式
2.1 集團化辦學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數量多、學校規模相對較小、辦學經費投入不足、產學結合水平低,再加上各地區、各學校專業重復設置、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人才培養規模與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存在較大差距。職業教育集團是由行業組織牽頭,以人才培養為紐帶,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組織,可以實現集團內部各辦學主體和合作單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是當前職業教育實現集約化發展的理想模式和有效載體。
2.2 “訂單式”培養
高職院校根據企業的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專業和培訓項目,選擇課程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也可以請企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參與教學日常管理過程,在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可以直接到定向培養單位進行實習實訓。企業通過向高職院校提供一定的辦學經費、改善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可以選派部分管理和技術人員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去,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企業享有優先錄用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權利。這種方式有效解決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2.3 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高職院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共同執導和培養,以學生(學徒)為核心,對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和技術技能培養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是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又一種重要形式。作為一種產教融合的有效形式,現代學徒制己經成為很多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英國己經制定了復興學徒制計劃,澳大利亞2011年啟動了學徒制激勵計劃,德國90%以上的大企業參與了學徒制制度,意大利通過法案形式規定學徒制同樣適用于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3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3.1 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要組織成立由職業教育專家和企業家共同組成的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學術組織,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梳理行業或企業的典型工作崗位,明確各工作崗位的要求,提出各工作崗位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要求,研究制定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高職院校要主動面向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區域特色產業,緊密結合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依據職業崗位要求、職業能力目標,組織開發體現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融合現代技術應用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技能體系。
3.2 共同開發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教材體系
高職院校要和企業一起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建設符合世界主流技術發展和高水平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行工學結合的學習方式,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建設教學環境,構建以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為核心的課程和教材體系。開發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系統化、項目化、數字化的特色教材。
3.3 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
針對職業教育特點和企業生產需要,高職院校要加強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高職院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交流,形成企業與學校之間的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制定兼職教師聘任辦法,建立兼職教師經費保障制度,選拔聘任企業能工巧匠和技術能手到學校從教。建立以提高技術技能為重點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選派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參加培訓,使教師更多地了解企業技術發展情況和企業生產實際。高職院校要為企業提供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企業作為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活動的技能培訓基地,要積極為高職院校師生提供在生產一線實踐的機會。
3.4 共建實習實訓基地
校內、外實訓基地是在校學生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重要保障。政府要通過職業教育基礎辦學能力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項目支持高職院校提高辦學能力和水平,不斷完善技能訓練和實訓場地,強化高職院校學生實驗、實習、實訓環節的訓練。高職院校要依托企業建設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實踐環境,形成工學結合、以工促學、工學相長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使學生掌握較強的工作技能。
總之,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主體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的必由之路,以就業為導向,是實現高職院校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依托企業辦學,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完善和發展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唐建云,宋紅霞,等.搭建“工學結合”新平臺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J].中國地質教育,2015(4):95-96.
[2]南旭光,張培.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六度空間”拓展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28):12-13.
[3]梅強,王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5):151-152.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