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尼瓦爾·亞森
摘 要: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學校適應問題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將以維吾爾族學生為例,分析影響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校適應的相關因素,以求更好地解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學習適應問題。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學習;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C-0024-01
少數(shù)民族學生因校園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會存在與漢族學生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將影響其在學習中的適應性。本文對影響少數(shù)民族學生適應性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旨在減少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的不利因素,促進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學習。
一、學習適應性
(一)學習適應
學習適應又被稱為學習適應性。對于這一概念,許多學者的解釋不盡相同。但目前來說較為公認的概念就是在學習適應性測驗手冊中關于學習適應性的表述:學習適應性是指個體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傾向,即學習適應能力。這一定義把學習適應看作是學生各種克服困難,來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果的能力,學習適應也就是學習適應能力,另有學者認為,學習適應是學習主體根據(jù)環(huán)境及學習的需要進行自我調整的過程。
(二)學習適應水平
在《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中,對適應水平有這樣的解釋:適應水平指的是機體在一系列同類刺激作用下而產(chǎn)生的心理效應,也就是個體通過集中或平均經(jīng)歷過的類似刺激而確立起來的作為判斷標準的主觀水平。所以,本文中所指的學習適應水平是學習主體在一系列有關學習的刺激作用下所產(chǎn)生的心理效應,是學生對自身學習適應狀況的一種主觀感受和體驗。
二、維吾爾族大學生的學習適應障礙
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到東部沿海地區(qū)學習,他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與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常情況下,他們需要首先在預科班進行學習,然后才能夠進入他們被錄取的大學進行專業(yè)學習,從高中到預科,再從預科到大學,不單單是層次上的改變,也是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變化,維吾爾族學生要攻克遇到的各種困難,下面本文將一一介紹維吾爾族大學生在適應學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一)課堂環(huán)境
因為維吾爾族同學從小就在民族學校中進行學習,在民族學校里,周圍的老師與同學講的都是母語,并且生活的環(huán)境中也都采用維吾爾族的生活習慣以及語言。而到了東部地區(qū),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了漢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首先,他們要適應這里的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慣。在預科班進行學習時,雖然大的社會環(huán)境是以漢文化為主,但是因為班級中的同學大部分是維吾爾族或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同學,所處的課堂環(huán)境與先前沒有太大差別,所以對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說基本還能夠適應預科班的學習生活。但進入大學,少數(shù)民族同學與漢族同學進行集中授課,并且漢族學生的比例要遠遠超過少數(shù)民族學生。所以剛進入到大學時,很多學生都無法適應這樣的學習與生活。
(二)語言習慣
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學習知識的工具,人們既可以通過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還能夠通過傾聽來獲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并對繁多的信息加工整理,最終形成自己的認知,因此,語言是知識傳遞的重要手段,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借助語言及文字獲取知識并形成自身認知的過程。因此,離開了語言,也就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習。維吾爾族學生從小上課所運用的語言就是自己的母語——維吾爾語,但當他們來到東部沿海地區(qū)學習時,在課堂上需要挑戰(zhàn)的第一關就是語言。在預科學習時,除計算機和英語兩門課程外,其他課程的內(nèi)容在高中都有所涉及,相對較為簡單,所以,即便通過漢語授課,對于少數(shù)民族學生也不太困難。但是,進入到大學之后,因為接觸到的都是專業(yè)性較強的知識,有很多內(nèi)容都是高中階段從未接觸過的,所以,全漢語的教學方式使他們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并且,由于認知結構與價值觀等因語言習慣而有所差異,在全漢語的授課方式下,他們還不能夠及時地轉變維吾爾語的思維模式,在學習上遇到了思維定式以及理解偏差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維吾爾族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盡快適應。
(三)學習方法
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不單單表示學習內(nèi)容發(fā)生變化,還意味著學習方法的改變。學習量增大,學習專業(yè)性更強,在這種情況下,原來高中的學習方法不能夠適應大學的學習。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維吾爾族學生需要盡快尋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這將決定大學生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學習問題。當然,這還需要老師予以正確的指導。
總之,維吾爾族大學生在進入到大學之后會面臨諸多的問題,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來適應各方面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以最佳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
[1]鄧艷葵,當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素質的現(xiàn)狀及原因探究 [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9,(9).
[2]戴蕓,夏擁軍,內(nèi)地高校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和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
[3]周鵬生.民族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相關心理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