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錦虹

【摘 要】對中職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師、語文課開設和授課進行調查,提出提升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提升 語文素養 中職學生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119-02
中職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主要包括閱讀理解能力、組織語言與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基礎知識運用能力、寫作能力等。語文教學能使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能為學生專業課的學習、今后的職業能力的發展、終身學習提供知識和能力基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更能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職業品質和職業興趣的養成。因此,語文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較高職業素質的勞動者。本文通過對中職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師、語文課開設和授課進行調查,提出提升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
一、中職學校語文教育教學現狀
(一)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現狀調查。筆者對靈川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隨機抽樣的1849位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語文素養基本情況調查。調查發現,學生聆聽他人說話的判斷與領悟能力很弱,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認讀、鑒賞和理解能力差,基本不練習書法,布局謀篇的能力弱。
表1 中職學生語文素養能力調查表
(二)中職語文教師、語文課的開設和教師的授課現狀。國家在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要求中職學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課程標準規定,開齊、開足、開好語文。筆者對桂林市的幾所農村職校的語文老師和開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由于各地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困難,語文老師人數占教師總人數的7.62%,近五年來的培訓次數較少,師資力量薄弱。由于上述原因,語文課只能先保證對口直升大專、本科班的開設,其余班級在專業課發展的情況下視情況而開設語文課,語文老師的周課時基本在15-18節,語文課程開設時間集中在3-4天。
二、提升中職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
(一)變更教學模式,提升課堂吸引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分層教學、行動導向教學、情境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或者由老師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分小組、男女生、全班等來討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愉悅地融入課堂,主動求知。例如,馬野的《錯號》主要講李平安打錯電話給陌生大娘后發生的事。老師直接講解,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就在班內開展分層劇情表演活動,課前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知識結構分好角色,布置學生準備道具和練習臺詞。學生開動腦筋去自制道具。同一角色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熟悉課文內容和互相探討,有人為李平安的善良點贊,有人對大娘表示理解、同情和關愛。課堂中,學生激情洋溢的表演,讓筆者看到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一角色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課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語文。開展分層課堂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讓學生在“活”的氣氛中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方法,在“動”的環境中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采用信息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語文內涵深遠,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使學生感覺枯燥無味,難以理解重點和突破難點。采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可以發揮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果,而且還能豐富語文課的教學資源,能高密度、大容量地向學生傳輸信息,有效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拓展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和職業興趣的養成,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是他們精神活動的樂土,是他們靈魂的家園。
例如,“國際民歌節展示南寧巨變”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以民歌節為契機發展城建、經濟,群眾精神振奮;教學難點是民歌節活動如何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素質的提高。這些遠離我們實際生活的社會事件抽象,采用傳統講授法簡單枯燥,學生難以理解,采用信息化教學就生動、具體了。筆者首先播放民歌《大地飛歌》南寧城市變化的視頻,學生都為變化的市容動情地說:“要是我也是南寧市民就好了。”筆者問:“在城市生活最不能缺什么呀?”學生說:“錢。”筆者出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吉祥物“歌娃娃”,請學生講解“歌娃娃”的設計理念和價錢,講解如何通過“歌娃娃”傳播中國文化帶動南寧經濟發展。播放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來南寧的選手和游客的衣食住行的影像視頻,講解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如何推動經濟的發展,促使城市的基礎與精神文明建設。學生通過影像視頻間接參與到民歌藝術節中,觸動他們好學的心弦,促使他們努力學好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為家鄉的富強繁榮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加強學生口語訓練,提高口頭表達與語言運用能力。語文是培養人聽說讀寫能力的學科。加強學生口語訓練,能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1.課前五分鐘加強說話訓練,提升語言運用能力。老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一學期的說話題目放在語文教學平臺上,每節課課堂前五分鐘讓學生選說話題進行說話訓練。在說話的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力爭做到內容切合題意,語言連貫,準確運用語音、詞匯、句法、修辭。對于學習基礎欠佳的學生可以稍微降低標準,目的是使每位學生能大膽在課堂上把他想講的內容思路清晰,有條理地表述出來。例如,《我選擇XX專業》這一題目如果是課余時間學生談論,一般是你一言我一語,語言邏輯不清楚、不連貫,過后毫無效果。但如果是課前五分鐘說這一題目,老師先提出語脈清晰、條理分明地表達思想、講究表達的質量與效果等要求,學生課前定會想盡辦法收集材料,組織好語言,把它說好,真正達到說話訓練的效果。
2.組織演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首先,每次語文課的總結部分由老師指導學生完成,老師根據總結情況引導學生即興演講,話題內容和體裁不限,學生可按組或學號順序輪流進行,講完后由同學們互相點評,教師進行補充。其次,根據每個模塊的實用語文操練內容選擇演講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要求每學期分兩組、按內容、按組、互做評委進行,使每位學生、每學期都有按要求和自選內容進行演講。演講結束后,請學生把即興演講的內容寫成一篇小作文,演講的內容寫成一篇大作文交給老師批改,最后選出優秀的作品粘貼到教室的《學習天地》中給大家欣賞。
(四)加強閱讀訓練,提高寫作能力。閱讀能積累知識、豐富語匯,能糾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世界和社會,更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閱讀的方法和能力。
1.加強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知識與提高鑒賞。加強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有效培養語感;能掌握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和語法,把握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從而提高寫作能力;更能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審美觀。筆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經典文學作品,采用老師指導方法與技巧的“扶助”方式進行閱讀訓練,學生在老師的“扶助”下豐富知識,增強學習效果,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例如,筆者指導閱讀《聲聲慢》前,布置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李清照,知道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尤精詩詞。她青少年過著幸福、自由的生活,中青年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境況極其悲慘。《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抓關鍵字、詞、句。文章開篇用“尋、覓、冷、清、凄、慘、戚”七個疊詞,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作者經受國破、喪夫、金石丟失等的打擊劇痛后的愁苦之情,為全詞定下凄慘愁苦的感情基調。“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作者表面寫氣溫驟變的感受,其實寫她生活從幸福的峰巔跌入痛苦的深淵。“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她想借酒驅寒和澆愁但無法改變她晚年的凄涼、心境的凄苦……通過這次的閱讀指導,學生的思想豁然開朗,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技巧,增強了閱讀效果,學生獲得豐富的精神食糧。
2.善抓課堂的朗讀,培養語言運用能力。朗讀是眼、腦、口、耳的綜合活動,能把書面無聲語言轉變為口頭有聲語言,把無形變有形,把抽象變具體,把平面變立體,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感情。朗讀形式靈活多樣,有齊讀、對讀、輪讀、分組讀、吟誦讀等。在朗讀《赤壁懷古》時,筆者把握本詞豪邁奔放、昂揚奮發的特點,將課文內容根據男女學生的聲音、性格特點劃分好。“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全班誦讀高峰突起,語音雄渾,情感激昂,把奔騰浩蕩的長江與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千百年來的英雄豪杰融為一幅漫長、巨大的畫卷展現在聽者的眼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利用男生音質深沉、渾厚的特點,感情激越、雄渾、氣勢宏大的讀出赤壁古戰場雄奇與險惡。“江山如畫”是記敘,由老師朗讀。“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由女生輕松、愉快朗讀出仰慕德才兼備的周瑜……學生通過激情洋溢的朗讀,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
(五)組織課外活動,加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與有益補充。筆者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校內采訪老師和學生、主題會、茶話會、應聘活動等語文實踐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辨音、理解、判斷、說話能力,提高寫作能力。
(六)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增強教學魅力。教師要以身立教,為人師表。首先要勤學,努力學習教師道德理論,樹立教師道德的人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學習專業工作所需的相互聯系的各類別、各層次的知識,加深專業理論知識;參加職業崗位培訓,提升職業能力。其次要善行,參加語文綜合實踐訓練,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推動知識的認知,提高綜合實踐能力。教師具備職業素養、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系統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學生一定會成為忠實的聽眾。
總之,中職學生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用自己的語文素養去創造就業機會,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推動專業技術的發展,用良好的個性品格、語言溝通能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參考文獻】
[1]孟慶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吳榮,葉圣陶說話訓練思想對當前口語交際教學的啟示[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8)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