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玲仙
摘要: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七次會議的召開,重點提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及要求,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一樣,對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轉型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是財稅政策,而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財稅政策的支持,正因如此,本文就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財稅支持政策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討論,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與措施。
關鍵詞:生態文明 財稅政策 支持 完善
一、生態環境財稅制度建設現狀分析
(一)財稅制度體制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完善
當前我國的經濟環境下,財稅制度還得依靠政府的行政權力和經濟管理手段,對于資源保護的方式方法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例如,政府大力推行的節能減排要求,目前我國主要的手段還處在政府形式主義上,多半根據行政指令行事,上級主管單位對下級部門或企業下達減排任務和目標,以行政的命令來約束管理。但是由此帶來的突出問題在于行政命令會隨著領導人的升遷變動而影響產生變化。在我國目前社會中污染行業就是一大毒瘤,懲罰方式單一,往往罰款進行處理,所以屢禁不止。究其原因,是財稅政策的不完善和保護生態文明法律化,使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成本低下,罰款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加之我國污染企業大多采取隱蔽的手段和形式可以輕松避開行政執法隊伍的監察,導致我國的生態環境愈加惡劣。
(二)資源環境成本低下,執行力不高
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我國對于資源環境的基礎一直處于一個低價值、不重視的狀態,沒有能反映出市場環境資源稀缺、生態環境的價值和市場環境供求的關系與價值制度。目前我國現行的污染處理費用標注還是按照國務院所發《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作為計費標準,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此法案在實際執行當中,還存在著一些比較嚴重的漏洞。比如在一些地方環保單位以征收代管、以罰代管、人情關系等手段來解決污染問題,長此以來,導致監管力度和效率低下,使很多企業在受到行政處罰過后依然我行我素,亂排亂放,使企業在環境資源成本上遠遠低于利益成本,沒有對企業形成有效的制約力,使得該制度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自身財力不足影響生態文明建設
政府生態環保專項資金的投入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唯一途徑,但在整個投入機制內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加上國家財政稅收財力受市場環境因素影響,對于生態環境的建設投入沒有設定一個標準且某些時候還會減少,如此,政府生態環境建設部門應該積極大力的推動各種與生態環境相關聯的活動和項目,比如,保護生態環境的公益活動、宣傳、教育等,同時加強企業的環境整治工作等等;雖然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環境建設上有很大的成果與改進,但是其最終結果與我國最初制定的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在短期內,我國為了取得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效,國內已對污染較大的企業進行了嚴格的整改,對污染特別嚴重的器械予以關停銷毀,如此一來,也就使得財稅的財政收入銳減,從一個角度來講也就加大了政府財政的投入。
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發展循環經濟
政府首當其沖應該對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的稅收制度進行優化,積極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帶動循環經濟發展。在此過程當中,應該以新《企業所得稅法》為基本要求,結合國家《資源綜合利用優惠目錄》、《節能節水專用設備和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地方稅務局關于貫徹省委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決定的實施意見》中的指導政策來加以融合衍生出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同時對企業做出制約政策,利用行政權力引導企業在生態環境資源上面進行合理利用。
(二)建立穩定的生態環保資金投入機制
當前世界各國在環境治理問題上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GDP總量的投入比例,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與數據可以分析出來,一個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財政投入在GDP總量的1%~2%左右時,那就足以對逐漸惡化的生態環境進行遏制,而一旦該投入比例上升到3%~5%時,生態環境質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在我國,可以在財政支出力度上對生態環保建設加強、 奠定生態環境文明建設在財政結構中的基礎地位、加強環境保護監督的力度、提高上下級的生態環保轉移支付資金比率、力推建設自然生態保護區域、完善環保集資渠道、學習他國成熟良好的經驗、減小環境保護資金供求缺口等等措施,這樣就能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的投入體制,由此來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
(三)努力完善市場價格體制、內化環境資源成本
在經濟為背景的政策當中,企業可以為國家財政收入,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是同時也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上留下難題。這是一種比較矛盾的現象,但是必須快速、妥善的解決。如何解開這一矛盾問題,首先,財稅政策必須改革,可利用優良資源性產品的價值和稅率來決定環境稅收,以此環境稅收來代替傳統的得到收費機制,從而降低環境資源費用在實際征收當中可能出現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再者,積極推行落實資源環境稅的收入和支出公開化、透明化來保證資源環境稅真正用到實處,保證生態環境真正得到治理和改善。另外,稀缺資源的供求、資源的收費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體制也應逐一完善,當資源類產品價值體制得到完善、有效阻止污染成本轉移到社會才能真正實現環境資源成本的內化,才能使得國內經濟由粗放型走上可持續、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道路。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人類的發展過程當中,人類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是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生態文明而言,其不僅在保護和改善環境當中充當重要要素,并且還能充分表現出人類與自然的和睦。從我黨第十七次會議的指示精神中,人們對建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逐漸重視。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支持,而財政政策作為我國唯一的經濟宏觀調控手段,不僅對建設生態文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上也是不可忽視的。總之,雖然目前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隨著國家財政政策制度的完善,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相信在未來這一問題勢必會得到良好的解決辦法,并作用于生態環境資源的建設,帶動中國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振華.“營改增”后現代服務業收益還是受損[J].稅務規劃,2012(8)
[2]張曉麗.淺談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必要性[J].時代金融.2012(5)
[3]段美玉.促進我國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政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