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云
【摘 要】眾所周知,幼兒園體育活動的更大價值在于通過體育鍛煉,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筆者認為,教師應根據體育活動的特點和幼兒的已有經驗、興趣和需要,將走、跑、跳、鉆、爬、投擲、平衡等基本動作融入到適宜的情境之中,從而調動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良好的體育活動效果。本文擬從生活情境、場地情境、情感調動等層面來闡述,讓幼兒在情境體育活動中快樂地“動”起來。
【關鍵詞】情境;興趣;體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環境適應能力。”興趣是激發和保持幼兒行為的內部動力,也是影響幼兒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教師應根據體育活動的特點和幼兒的已有經驗、興趣和需要,將走、跑、跳、鉆、爬、投擲、平衡等基本動作融入到適宜的情境之中,從而調動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良好的體育活動效果。那么,在體育活動中,教師如何創設情境讓幼兒快樂地“動”起來呢?
一、在生活情境中,激發活動興趣
生活情境來源于幼兒的真實生活,是幼兒親身經歷過、體驗過或感受過的情境。在體育活動中,教師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充滿親切感和自然感的生活情境,讓幼兒饒有興趣地投入到體育活動之中。比如,中班體育活動“跳圈圈”的熱身環節需要重點活動下肢,舒展整個身體。為此,我創設了起床的生活情境:讓幼兒模仿揉揉眼、打呵欠、伸懶腰、穿衣褲、系鞋帶等動作。幼兒暢快淋漓地活動著筋骨,為接下來的活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和運動基礎。而在該活動的放松環節,則需要重點放松腳。于是,我創設了兩個“娃娃”見面問好的生活情境:讓幼兒坐在地上,兩只小腳當娃娃,互相問好,打招呼,點點頭,彎彎腰,碰一碰,抱一抱,達到放松身體的目的。我還經常借助于生活中幼兒熟悉的小動物,讓他們模仿這些動物形象的典型動作,在游戲狀態下達到基本動作的練習。如模仿小兔子走路,練習雙腳連續向前跳;將拋接球的活動設置為小魚吐泡泡,讓幼兒想象每一次向高處拋球就像小魚吐出的一個小水泡等。這些生活化的情境使幼兒感到熟悉、自然、生動,充分喚起他們對體育活動的親切感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它能讓幼兒徜徉于生活真實與幻想之間。在體育活動中,教師將一些抽象的動作融入到想象情境之中,把關鍵動作嫁接在生活中的角色里,讓幼兒把自己想象成某一種角色,有助于幼兒體會其中的動作要領。比如,在體育活動放松環節中,我引導幼兒把自己想象成一顆種子,生根、發芽、長高,隨風搖動;想象成一個氣球,慢慢地由小變大,由大變小,直到爆炸,等等。幼兒以一種機靈的姿態徜徉在想象的世界里,追逐智慧的火花,享受著運動的愜意。
二、在場地情境中,感受活動樂趣
在體育活動中,單調重復的體育動作會讓幼兒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體育器械、圖片等創設場地情境,這能起到暗示和隱性支架作用,有效調動活動氣氛,激發活動熱情,體驗活動樂趣。如在小班體育游戲“小雞捉蟲”中,為了能讓幼兒練習聽信號快跑的能力,培養幼兒動作的靈活性,我設計了“雞媽媽帶小雞外出捉蟲,躲避大灰狼”這個情境來練習快跑。在游戲的過程中,利用椅子和KT板設計了雞的“家”,“家”和草地之間設置“小山洞”,草叢中放有彩紙剪的“毛毛蟲”,同時還根據情節的變化配上不同的音樂,幼兒在一系列的游戲情境變換和富有情趣的音樂變化中保持著極大的熱情,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快跑、鉆和躲閃的能力。再如,在體育活動《營救小動物》中,教師將教學任務貫穿于“動物大營救”的游戲場景之中,幼兒扮演小救護員,抬著擔架,走過獨木橋(積木)、跳過小河(繩子)、鉆過樹林(椅子),將受傷的小動物抬回救護所。在這樣的游戲場景中,幼兒根據游戲情節的變化、自我角色的參與,自然積極地進入活動狀態,走、跑、跳、鉆、平衡等動作得到練習,并能體驗到完成某一任務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功感。
在場地情境創設中,教師要尊重幼兒學習方式、學習特點以及已有經驗和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讓他們參與情境創設。比如,在大班體育活動“跳圈圈”中,教師給幼兒提供一些圈和輔助材料紙盒、繩子、椅子等,讓幼兒6人一組創設一個發展“走、跑、跳、平衡”等基本動作的場地情境,在自己創設的場地情境中,幼兒興趣盎然,運動激情高漲。
三、在情感情境中,體驗活動情趣
情感是人的思想意識、道德行為強有力的發動者和鼓舞者,作為幼兒發展的動因,是無可辯駁的,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應以積極的情緒情感感染幼兒。如果教師總是“不”字當頭,禁止幼兒做這做那,就容易產生消極的環境氣氛,久而久之,幼兒就會變得緊張不安,膽小謹慎,喪失積極動手動腦探索、嘗試的熱情,更體驗不到參與活動的情趣。反之,如果教師對幼兒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肯定、多一些欣賞,幼兒就會消除心理緊張感和焦慮感,也非常樂意探索、嘗試和創造。如區域性體育活動時,本來作為“揪尾巴”玩的繩子,卻被幼兒連起來當成了“龍”玩起了“舞龍”游戲;拼成“房子”玩起了“跳房子”;還有的則展示了草原木馬的場景……教師發現幼兒改變了玩法,不是厲聲制止,而是豎起大拇指,讓幼兒在注意安全的同時再想想還可以怎么玩。于是,小小的繩子在幼兒的手中卻變得更加神奇而有趣……幼兒在充滿接納、肯定的寬松氛圍中,情緒達到沸騰的狀態,迸發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欣喜的智慧火花,體驗著活動帶來的愉快情趣,促進了身心的發展。
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通過創設豐富的情境,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活動氣氛,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激活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幼兒在愉悅寬松、充滿情趣的情境中快樂地動起來,讓體育活動煥發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李吉林文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2]劉春霞.戶外體育區域活動指導案例分析[J].學前教育,2014.12
[3]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