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川+梁良+季斌
[摘 要]新時期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緩解本專科就業壓力的同時給研究生的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研究生的群體構成復雜化,信仰多元化而內心脆弱,社會閱歷豐富,基礎知識薄弱。研究生認知引導教育要指導學生調整學習方法,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學術之間應以誠相待,樹立正確學術觀,以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研究生;認知引導;培養;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009-03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增大,極大緩解了本專科生的就業壓力,欣喜的同時,研究生的培養也給教師同行們帶來了新的挑戰。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的教育,在全面實施的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作為科技創新的潛在力量和踐行者,其培養質量的高低對國家發展興衰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積極推進研究生培養教育改革一直都是高校教師的重要科研任務。[1]
細心研讀整理同行們的探索成果并結合自己所在研究團隊的研究生培養經驗[2] [3] [4] [5] [6],筆者發現專業導師在教改實踐中多數集中在對教學方法的探討,而忽視了對學生心理訴求及學生心理成長的關心,導致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認可度不高。在跟不同專業研究生交流時,筆者注意到眾多研究生入學大半年甚至一年,在學習上還是迷迷糊糊的,更有甚者都快畢業了,依然搞不清楚研究生學習的核心內容,有不少學生甚至回答不上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學習的區別,錯誤的認為讀研究生只是在本科基礎上多讀兩年書,以便增加自己在社會競爭中的籌碼。雖然大部分學生在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也領悟到研究生培養的真正內涵,但筆者覺得這種培養內涵可以更早一點讓他們明確,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統籌自己的學習計劃,更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使學生更高效的投入科研工作當中。因此在研究生培養之前進行必要的深入交流和學前認知引導非常重要。這里所謂的學前認知是指讓學生充分了解與明確研究生培養模式及自己將要面臨的科研及要求。雖然在開學伊始許多高校都會組織系里資深教授給新生做專業特征及培養方案介紹,但因為是集體大課,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內容交流上也比較寬泛,很難做到深入人心,因而仍然需專業導師跟學生單獨進行更深入交流和學前認知引導,但這項工作由于教學分工上的不同而往往被導師忽視。
二、新形勢下研究生培養現狀分析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教育本身有著很強的時代特征,當然研究生群體也會隨社會的變遷有自己不同的時代特點,這就需要導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新形勢下的研究生培養,對現階段研究生主體特征有充分的認識,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一)研究生的群體構成復雜化
隨著高校研究生的不斷擴招,研究生人數日益增長,由于其特殊的錄取機制使得研究生這一群體的組成結構日趨復雜。第一,從生源看,研究生來源更為分散,有本地區的,本學校的,也有外地的,外校的。第二,從培養方向看,有學術型,有應用型;同一時期入學的有碩士,有博士;另外,有脫產的,還有在職的。第三,從個人閱歷看,有由學校直接考入研究生的,也有已經參加工作的在職人員。第四,從婚育狀況看,既有已婚者也有未婚者,個別還有已婚已育者。[7]這就決定了研究生教育應注意個體差異,必須因材施教。
(二)信仰多元化而內心脆弱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其內在心理的全面健康的發展,促進其思想道德認知、情感、信念和行為的協調成長。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對其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選擇什么樣的信仰,就決定了人生之路如何發展,如何在社會中體現個人的價值和作用。改革開放及科技創新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網絡的高速發展拉近了世界人民的距離,人們的視野更為寬闊,思想及社會價值觀也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洗禮,這使得當代大學生在新思想大潮的推動下,其信仰趨于多元化。新時代的研究生內心極具大展宏圖的雄心及自我提升的激情,然而他們也有時代的烙印。這一批大學生大部分從小生活在父母的保溫箱里,相比他們的父輩而言,在同年齡段經歷的挫折較少,雖然對生活充滿了激情,但由于缺少逆境的磨煉,使得他們的內心相對比較脆弱,缺少應有的剛毅與堅強,故每年在高校爆出學生因思想壓力過大而自殘已不是什么新聞。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應格外重視。
(三)社會閱歷豐富,基礎知識薄弱
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及高科技手段應用的深入,學生參與各種社會生活的機會增多,獲得知識的途徑也更為廣泛,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欣喜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如在對比過去與現階段研究生知識貯備特點的過程中注意到:現在的學生知識結構面確實是寬泛了很多,學習的效率也逐步提高,使得學生在交叉學科的創新上明顯優于過去,但同時也有不少欠缺的地方,如學生在學習期間盲目追求知識量的同時,忽略了對質的提升,導致許多學生知識儲備雖然廣泛,但對知識理解的深度不夠,不能學以致用,造成許多學生眼高手低,基礎知識薄弱,做事不踏實,不能完全做到實事求是。同時受不良社會價值思想的影響,有些學生對待學術的態度缺少應有的嚴謹。多數學生存對專業認知不足,不能夠對自己的學習及人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這無疑在提醒我們應注重學生專業學前認知教育的引導。
三、研究生認知引導教育方法探討
眾所周知,研究生階段培養跟本科生培養有了很大的差別。在本科教育中許多問題是面對集體的,任課教師重點在于抓主體,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做到全面的因材施教是幾乎不可能的。溝通交流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環節,當然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主體,對研究生的作用不僅僅是知識經驗的傳授、科研方向的引導、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科研成果和論文的審核,更重要的是導師自身的價值觀、學術素養、人格特性等在研究生的具體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古語云,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導師對學生加強學前引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研究生培養采用導師負責制,由于在培養過程中導師和學生長時間在一起生活學習,教師與學生在空間和時間上接觸的機會遠高于本科生,這為導師和學生全面溝通創造了極大的便利,也有利于導師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導師可以采用全方位、多樣式的模式對研究生進行言傳身教,這使對學生加強學前認知引導也變得十分容易。因此在具體的認知引導實施方面,只要導師盡心付出,相信效果會是事半功倍的。
(一)指導學生調整學習方法
長期以來老師與學生之間總是以上下級的方式相處,學生長期仰望老師,對老師的話可以說是言聽計從,習慣性的認為老師的話均是權威,很少思考老師交代的事情是否存在不確定性。然而到了研究生階段,科研的邊際更加寬泛,沒有了絕對的對與錯,所有的理論都是有條件成立的,學生最需要養成的一個習慣是對各種問題的一種質疑,思考它的成立條件,學會自己探索未知,即便是跟一些學術權威討論問題也應當有自己的立場。當然這種質疑并不是盲目的,一定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的。只有質疑才會有創新,只有質疑才會有新的收獲,這對于剛畢業的本科生來講是一個習慣性的顛覆,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疑慮需要導師解答,所以此時導師跟學生進行一次深入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學生曉以利弊,讓學生更快的進入角色。
(二)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
在研究生生活中,導師與學生長時間在一起,授課已不是傳統的課堂講課,而是多種形式的,導師與學生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從屬關系,大家會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與目標一起奮斗,在這一過程中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導師與學生亦師亦友,這會影響學生一生。既然是朋友大家就需要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彼此了解,以誠相待,但是想讓學生跟老師做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這個勇氣,至少他們需要克服一個心理上的障礙。從小到大學生早已習慣了給養式教育,早已經習慣了老師高高在上的高大形象,馬上讓學生與老師像朋友一樣的相處,相信很多學生會無所適從,所以導師和學生需要多次溝通。談心聊天最容易拉近交流者的距離,也是讓學生敞開心扉的最好手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放松,才敢向你抖摟真情,說真話,這不僅有利于學術探討,更能加深師生之間的情誼。但交流的時候建議一對一,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針對性強,在涉及一些比較隱私的話題時學生不至于避諱,不至于挫傷,給出的建議很容易被學生接受。眾所周知,在研究生這個群體中,學生已經開始有了獨立人格,自尊心很強,同時人與人間的比較隱私的談話不喜歡讓第三個人知曉,只有主動和學生聊起比較私密的話題,學生抵觸的心底界限才逐漸打開,老師與學生的朋友之門才會真正開啟。
(三)學術之間應以誠相待
所謂師生如父子,關系如朋友,在任何時候師生都要以誠相待。在培養學生的時候一定讓學生體會到導師是授之以漁,而不僅僅是授之與魚。所謂術業有專攻,授業有先后,學生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會有很多機會超越導師的研究水平,這種情況也會變成一種新常態,導師一定要有寬大的胸懷去鼓勵學生,承認學生的先進性,而不是以居高臨下的語氣對學生指手畫腳貶低學生,要適時鼓勵學生放寬眼光,不局限于課題組狹小的研究領域。導師切記不要以維護自己的學術權威為借口不懂裝懂,信口雌黃,忽悠學生,因為一旦真相被學生發現,不但自損形象,而且以后會讓學生反感。相反,認可學生的能力,不僅能鼓勵學生,同時也能贏得學生的尊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術觀念。
(四)培養學生德才兼備
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養中具有很重的分量。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其內在心理的全面建設發展,促進其思想道德認識、情感、信念和行為習慣的協調成長。隨著高校學生多元化思想的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不斷弱化,導致了研究生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加之現行的德育模式不注重學生的心理培養,當所學理論與現實之間產生激烈矛盾時,學生由于缺乏自主判斷能力而產生迷茫,對學術活動中的“善與惡”、“美與丑”難以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高校的重理論輕實踐和重技術輕德行造成教育的失衡,使得學生很難在實踐中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思想和行為。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不僅要負責指導研究生的業務學習,同時也要關心研究生思想的成長,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人們常說:“有德有才大膽用,有德無才學后用,無德有才不敢用,無德無才不能用。”研究生作為社會個高級知識分子,大部分承擔著科技文化傳承的重任,其德行的修養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水平。自古以來但凡大智者,其德必為人所推崇。教育大家在收弟子時都很重視對學生的德行考察,因為只有德行高尚的弟子才會凝聚人心,把術業傳播久遠。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也就是這個原因。隨著時間的流逝,為師者的德行會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熏染,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感悟其深刻內涵,對一些資質較弱的學生有些時候還需導師多費心教導,做到不拋棄,不放棄,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所成,讓學生成為一名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 注 釋 ]
[1] 朱崇實.研究型大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9):85-89.
[2] 王貴成,崔迪.培養學生工程意識的制約因素與解決對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2(6):88-93.
[3] 楊南,辛勇.卓越工程師培養引領工程教育的教學改革[J].繼續教育研究,2014(9):113-115.
[4] 谷建國,莫憂.加強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3(7):56-59.
[5] 黃孫慶.論學科專業質量管理模式[J].大學教育,2012(7):123.
[6] 李博涵,柏宏媛.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代價值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政府法制與行政管理”理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與法)[C].2012.
[7] 高春燕.研究生思想道德現狀分析及優化對策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5.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