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領導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肩負重要責任,為適應新形勢需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應具備戰略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人本思維。
關鍵詞:戰略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人本思維
我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一方面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領導干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骨干力量,是各項決策的重要制定者、執行者,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肩負著重要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防止出現“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情況。為此,新形勢下的領導干部應樹立以下四種思維。
1 樹立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思維方法。古人講:“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前各級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要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各級領導干部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善于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善于從全局角度、以長遠眼光觀察和處理問題,要努力增強總攬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謀一域,把握形勢謀大事,用戰略思維去觀察當今時代,洞悉當代中國。
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和運用戰略思維,要樹立大局意識。要從全局看問題,要以世界眼光放眼未來,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要善于看潮流觀大勢、謀大事,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樹立戰略思維還要視野開闊、胸襟博大,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研判形勢,見微知著,透過表面把握本質和內在規律,既抓住重點又統籌兼顧,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既熟悉國情又把握世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本世中期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央的大戰略,這對各級領導就是大局,是大勢,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戰略定力,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接力奮斗,攻艱克難,全力把中央關于深化改革的各項部署落到實處。
2 樹立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以一種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它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它往往表現為理論創新、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等形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過程需要改變傳統粗放的發展方式,提升社會治理水平需要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需要改革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創新發展作為一種重要理念貫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個過程,這一切都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作為一種獨特的思維活動,它要求領導干部在改革開放這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中,克服思維定勢,克服從眾心理,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打破迷信經驗、迷信本本、迷信權威的慣性思維,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工作的新局面。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樹立創新思維要堅持黨的思想路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為此,各級領導干部在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的過程中,要勇于探索,大膽試驗,知難而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
3 樹立法治思維
所謂法治思維,就是用法治的觀念和邏輯來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它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信仰法治、尊重法律,自覺按法律規矩辦事,善于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工作。領導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關鍵少數,是否具有法治思維,直接關系治國理政的成效。面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對領導干部來說,樹立法治思維要尊重法律權威。克服權大于法的人治思想,避免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支持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避免為了地區部門利益破壞法制的權威和統一,自覺按照法律規定行使權力。樹立法治思維必須克服特權思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按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最后,領導干部還要樹立程序意識。權力的取得和行使都要遵守正當程序,“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比如重大決策要遵循法定程序。克服金錢、權力、關系的干擾和個人的主觀隨意性,使權力運行更加公開透明、規范有序。
4 樹立人本思維
人本思維就是以人為本來觀察分析處理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來說,樹立人本思維就是要堅持以最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這也是我們黨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樹立人本思維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人本思維同“以物為本”、“以GDP為本”是鮮明對立的,后者是以眼前利益為本,主要表現為單純追求眼前的經濟指標,采取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不惜破壞生態環境和犧牲廣大人民群眾的長遠整體利益為代價,是一種不正確的政績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貫徹好“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領導干部樹立人本思維要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改進作風,深入調研,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等民生問題,讓人民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同時,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要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共同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4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作者簡介
聶德申,男,漢族,大學本科,工學學士,講師,山東省滕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