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海穎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新媒介在改變信息傳播形式、對社會和人的自身素質產生了廣泛影響,同時也較好地滿足了中職生求樂、求友、求知、求奇的情感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德育權威性喪失的負面影響,而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在于能夠讓中職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代中對媒介內容進行理性辨別和正確選擇,能夠利用媒介信息增強自身閱歷并尋求自我提升和發展。本文通過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進行解讀,結合中職生自身特點和職業素養教育的要求,對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進行路徑策略的研究。
關鍵詞:中職生;新媒體;媒介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3-0030-03
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促成了新媒體的出現和繁榮,以微博、微信為主要代表的“微時代”新型媒介,深刻影響著中職生的生活與情感,他們正處在身心發育和成長時期,作為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求新求變的群體,是微時代的資深粉絲,但辨別和抵抗負面信息的能力相對較弱,如何把握微時代潮流,以高度參與和積極應對的立場去滲透中職學校媒介素養教育,是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一、媒介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媒介素養與媒介素養教育密切相關,前者是后者的目標和方向。媒介素養教育是以青少年為對象,以培養和提高認識媒介、參與媒介、使用媒介能力為目的的素質教育。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在信息化時代,對眾多媒介信息的分析、解讀、獲取、鑒別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促進自我和社會發展的能力的過程。
媒介素養教育最早由美國學者詹姆斯·波特的《媒介素養(第四版)》,英國學者David Buckinghan的《媒介教育:素養、學習與當代文化》等書中提出,自此,媒介素養教育在英國學校教育中引起了巨大變革。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媒介素養研究和教育起步較晚,只有二十幾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卜衛先生發表了《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這是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表的第一篇系統的論述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的論文,標志著媒介素養教育正式進入中國,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
二、中職生媒介素養現狀
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不同于普通中學的學生,大部分的中職生在初中階段時學習成績并不理想,有些甚至是班級里和同學中的“問題學生”,盡管中職生成績不如普高生,但智力素質并無區別,對新事物和新觀念的接受也更加開放,時尚、前衛的事物容易對他們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他們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傳遞著自己創造的文化,在信息傳播、交友、玩耍和自我表達的世界中追求自治與認同。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更多的中職生傾向利用網絡的虛擬世界消遣時間、排解現實壓力,而很多學生通過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并不高,在接觸使用媒介時常常是漫無目的,并不能產生對媒介有價值的利用。另外,中職生在接觸媒體時被動消極接受的情況遠多于主動篩選信息學習,他們并不能辨別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媒介接受的主動權被削弱,社會閱歷少,意志力薄弱,情緒浮躁,將影響其分辨能力,容易被虛假、消極的信息誤導,甚至步入歧途。
三、目前我國媒介素養教育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現狀,雖然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獲得一定的重視,在理論研究和時間推廣上獲得了進一步提升,但由于起步較晚、基礎較弱,發展狀態與國外相比還是相對落后,特別是在實踐探索方面,現階段我國新媒體素養教育仍比較零星和分散,符合自身國情的新媒體素養教育理論體系和實施方案仍未構建起來。
四、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路徑思考
對中職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對負面信息的抵抗力和自控力是存在個體差異的,而中職生思維發展快但不成熟、情緒易沖動、自控力相對薄弱,因此,培養中職生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就成為了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鑒于針對中職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要遵循中職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筆者根據中職生特點,結合當前中職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對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路徑提出以下建議:
(一)培養中職生正確的媒介傳播觀念
基于現今中職生易受鼓動、辨識能力差、趨于被動接受的媒介素養特點,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引導中職生認清媒介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利用好媒介為自己的求知和成長服務。為了使中職生樹立正確的媒介觀念,應做好媒介基礎知識的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什么是媒介”。例如,引導中職生認清新聞、綜藝、科教、動漫等影視節目類型的特點,有助于他們對節目內容作出客觀、公正的判斷;在辨別媒介信息的教育中,可通過認識理解廣告,讓學生明白所有形式的廣告都是在推銷商品或觀念,都是在引導受眾接受一個服務、商品、觀念或生活方式,作為受眾群體需明白廣告的營銷手段和終極意圖,理性分辨和評價廣告所傳遞的信息的準確性,培養學生做一個主動、理性的受眾。
(二)樹立傳播行為的責任意識
在信息時代,個體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方,也是傳播者,而一個合格的傳播者,必須具備社會責任感,能夠有效地、負責任地傳播自己的觀點。因此,對中職生而言,比起媒介信息的接收者,更重要的是培養其正確、完整、恰當傳達自己信息的能力和負責任的傳播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合格的媒介主人。
(三)學習相關的媒介法律、道德知識
為了規范受眾的媒介傳播行為,指導受眾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法律和道德知識,對中職生進行相關的法律和道德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他們的媒介傳播行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形式,將道德、法律教學融于課堂教學中,讓中職生養成道德自律的習慣,自覺遵守網絡法規與有關規定,做一個合格的媒介使用與傳播者。
(四)利用媒介工具實踐學習
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利用媒介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并使用媒介工具進行學習。如制定一個學生感興趣的目標課題,以小組為單位運用信息工具進行搜索、加工并匯總,從中指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正確篩選處理,最后通過集體討論、教師點撥以發現事物本質,這樣的實踐過程既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又提高了他們對媒介信息的辨識能力,同時還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五、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方法
在任何一種教育中,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和養成都是第一位的,職業教育也不例外。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最佳形式和主要渠道,仍是學校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但媒介素養教育不可能只依靠單純的課堂教學或主題講座達到目的,而必須根據中職生的特點,通過大量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企業實踐活動,以及家庭的良好互動合力才能實現。因此,筆者認為,中職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宜采取“學?!彝ァ髽I”相結合的方式。
(一)學?!新毭浇樗仞B教育的主渠道
1.學科滲透
學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強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續性,使得學校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一課堂,媒介素養教育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陣地,對中職生進行系統地講解和專門討論媒介的知識,培養學生現代媒體信息的接受、鑒別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批判能力,遠離不良信息。例如,在語文課中增加新聞采訪和寫作、德育課法律基礎中引入媒介法律、道德倫理教育,數學課中利用統計知識對媒介問題進行調查,信息技術課中學習電視新聞拍攝和網絡互動功能等,藝術課上通過流行音樂分析媒介對大眾文化的影響等。
2.學校資源多位整合
在立足于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之外,學校也應該充分利用???、廣播站、電視臺、網站、微信微博等媒介平臺,開展體驗式實踐教育活動,通過宣傳板報、知識競賽、社團活動、專題講座等校園文化營造出重視媒介素養教育的氛圍,激發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因此獲得傳播等相關知識,培養自主能力。
(二)家庭——中職媒介素養教育的輔渠道
家庭是中職生受媒介影響的主要場所,也是中職生媒介行為養成和出現的主要地點。因此,要使其成為獨立的媒介使用者,切實提高中職生的媒介素養,離不開家庭媒介素養教育,家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擔當者。所謂家庭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兩代人共同學會選擇媒介、篩選信息,建立應對信息流的批判反應模式,提高對負面信息的抵御能力”。可見,媒介素養教育要充分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家庭寬松和諧的氛圍,對中職生進行親切而貼近的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學校,可通過印發宣傳手冊、家長沙龍、搭建家庭媒介素養教育信息交流平臺,如成立中職家委會、在網站建立媒介素養教育專區及開設教育論壇等方式,為家長提供科學的建議和啟迪,讓家長從中得到理論和行動指導,使他們懂得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對中職生的媒介接觸行為進行合理的督導和管理,讓家長認識到家庭媒介素養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三)企業——中職媒介素養教育的特有渠道
中職學校并不只是給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能,同時也盡力讓學生適應一定的文化習慣使之最終成為比較好的公民。中職學校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或公民素養,這正是職業教育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邏輯基礎,因此,企業在中職生職業素養或公民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作為中職學校,要把握校企育人目標的結合點,引入企業文化資源,與企業共同開展有效的媒介素養教育。如中職生在企業實習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中職生充分感受企業的行業氛圍和職業素養,讓中職生把學校所學的媒介知識在實踐過程中、親身參與活動和工作中、在與企業與社會的互動中進行檢驗,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實現學校與行業文化的有機融合,縮短學生從“學校人”向“社會人”角色轉變的距離。
微時代新媒介傳播技術給受眾帶來了傳播渠道,形成了新的媒介現狀與格局,催生了中職生媒介素養的“新常態”,所以,在快速發展媒介技術的同時,受眾尤其是中職生受眾媒介素養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否則新媒體便會成為異化的媒介。因此,中職生媒介素養的教育與培養,應該具有終身教育的性質,有了學校、家庭、企業、社會多方力量的相互聯結,方可共同實現一個多元、立體且可持續的媒介素養教育網絡體系,為中職生媒介素養的提高創造環境,營造氛圍。
參考文獻:
[1]沈奕圻.淺析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J].文化傳播與教育,2015(7).
[2]劉輝,王越.我國青少年新媒體素養教育模式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院報,2014(1).
[3]李雅琴.數字時代中職生媒介素養培養的路徑與策略[J].啟迪與智慧,2015(6).
[4]張波.微時代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路徑[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5).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