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人們掌握的技術也大幅度提高,思辨能力在人類文明推進中顯示著無法估量的巨大能量。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重要,然而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卻相當薄弱。本文分析了學生思辨能力薄弱的原因,并嘗試提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英語專業;思辨能力;教學對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57
一、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這個加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人們掌握的技術也大幅度提高,這一切變化對人類的思辨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思辨能力在人類文明推進中顯示著無法估量的巨大能量。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非常重要,并要求外語教學要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教學實踐中必須處理好語言技能訓練和思辨能力培養的關系。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就是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以培養思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專業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在提高英語專業人才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現狀及成因
在“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有中教授指出,英語專業教學往往專注于語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視學科訓練和人文教育,因此大量的教學活動都是在機械模仿和思維層面展開。英語專業的教學往往注重加強語言功底的訓練,而忽略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和其他文科專業學生相比,英語專業的學生比較容易患上“思辨缺席癥”。英語學習方法單純強調記憶,而不是有意識地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寫作中,即使語言通順,語法錯誤較少,但文章內容普遍較為空洞,沒有思想深度,缺乏邏輯推理。思辨能力薄弱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教師教學過程中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忽略思維功能
在近幾年的專業英語教學中,教師們思想上已經明確教學應突出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不斷做出許多教學改革與嘗試,但由于教學時間不足,學生的水平不高,教材內容難度偏高等種種因素,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仍只能停留在表面。教師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只是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大多采用模仿、記憶、背誦、復述等機械訓練,教師很少采用思辨式提問、啟發,因此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反而受到抑制。
2.學生知識面不寬廣,缺乏質疑精神
近年來許多外語專家紛紛指出外語專業學生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能力能力薄弱,顯現出令人擔憂的“思辨缺席癥”,這與學生自身的認識水平有一定的關系。究其原因是因為英語專業學生所涉獵的知識領域太狹窄,缺乏一定量的知識儲備,學生缺乏勤于思考的意識,被動學習,并一味接受教師的傳授,對所學的知識不會反思、不會交流。學生缺乏質疑精神,在學習中不能做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等級考試導向性的反撥作用
英語專業四級、八級考試開考至今已經二十多年,英語專業四級、八級考試在學生、教師、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權威性。它們是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中的重要指標。等級考試導向性使學生更加注重分數,教師、學校都過分強調了四八級考試通過率,教學內容往往受到評價反撥作用的影響。
三、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的教學對策
思辨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必須經過系統訓練學習的。鑒于目前的現狀,把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融入學科教學或專業課程教學是理想的方法。
1.聽說中培養思辨能力
聽說是英語專業學習的基礎,“聽”是輸入,“說”是輸出。針對聽到的內容,教師可以設置科學的問題理解聽力材料,引導學生獲取信息,并針對聽力材料提出一些可供探討的話題,通過演講、辯論等方式幫助學生反思。從表達的內容深度、例證材料組織,語言的邏輯性、思維的連貫性進行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2.閱讀中培養思辨能力
思辨性閱讀是指“對文本的高層次理解,它包括釋義和評價的技能,把事實與觀點區分開,通過推理推導出言外之意,填補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 【1】把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貫穿于精讀和泛讀中。目前高校的精讀教材都采用了非常優秀的文學原著,精彩的作品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更是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載體。依托“翻轉課堂”,注意力從詞匯、語法講解轉移到語篇思辨理解上。或者在泛讀教學中,啟發學生讀懂材料的弦外之音,多角度的思考相關問題,鼓勵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辨綜合能力。另外還應該利用網絡資源,擴充閱讀材料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思辨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日常的閱讀學習中。
3.寫作中培養思辨能力
首先,對于寫作技巧的傳授可以通過制作微課的方式,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教師準備的寫作話題一定要有科學性、開放性、爭議性。設計的話題有科學性,學生才能有話可說,開放性話題才能讓學生有足夠的自由發揮空間,爭議性話題才能讓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展開討論。另外,對于學生寫好了的成品,評價者不應單單是教師,也應該是學生自己和同伴。評價的方式可以是自評、互評、小組評價等等。從審題、布局、選材到措辭都融入思辨能力培養過程中。
4.翻譯中培養思辨能力
提升思辨能力能夠改善學生因機械性學習而形成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學會學習,真正擁有終身學習能力。不僅要懂得翻譯技巧,而且有深入性的思考,這樣依賴一定量的知識底蘊,在翻譯中才會有批判性思維意識,不會單純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意思上,而會真正做到 “信、達、雅”。比如對一句話或一小段材料用不同風格進行翻譯,讓學生體會不同的翻譯意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審視問題。
總之,在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思辨能力是一項重要的素質,這種能力可以在各種環境下解決實際問題,達到自我創新。思辨能力或者批判性思維能力由兩個維度組成,在情感態度層面包括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與探究、持之以恒地準求真理等一系列思維品質或心理傾向;在認知層面包括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因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的一系列技能。【2】即無論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課程結構經歷怎樣的改革,目標都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然而重中之重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思辨綜合能力,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田保.從閱讀角度談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J].外語翻譯,2013(11)
[2]保羅,埃爾德.如何進行思辨性閱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4
作者簡介:
石穎(1979-)女,陜西西安人,漢族,西安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