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焰波
摘 要:應用題在小學數學考試中占有重要比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學好應用題意義非凡。因此,教師需要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多下功夫和心血,為學生學好數學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247-01
學生在小學階段可以形成與發展許多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能力品質。在小學階段,加強學生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與內容。
一、讓應用題聯系現實生活
傳統的應用題教學往往將學生的學習和現實生活隔離,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能只圖表面熱鬧,更不能讓過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比例應用題”時,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端著兩杯冒著熱氣的牛奶去上課,這兩杯牛奶是用奶粉沏的,并把這兩杯牛奶分給兩名學生喝,兩名學生直搖頭,一個說太濃,一個說太淡。老師問:“哪里出了問題?”有的學生回答:“沒有按比例泡。”老師又問:“按怎樣的比例泡好呢?”學生們紛紛發言,有的說按1∶2,有的說按1∶4,有的說按1∶10,這時老師拿出一桶奶粉,立刻就有學生提出:“看說明書,按1∶8的比例配制。”很多學生都想上來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有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基本上被調動起來。這時老師適時地提出問題:“有一杯200克的白開水,應該加多少奶粉才合適?”課堂的主題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強,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啦。在課堂上這樣創設生活情境也恰恰和對生活情境的論述相一致。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一節好的數學課
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有利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在學習應用題時,往往需要借助直觀和操作活動來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理解數量關系,找出算法。在應用題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找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可讓學生通過動手剪一剪操作,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再求其面積。通過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激發求知欲,增強自信心的重要途徑。例如,學習了“步測”一課后,我把學生分成幾組,分別要求去測量跑道的周長、小操場的長和寬以及籃球場的長和寬,然后把測到的長度和調查到的實際長度作一比較,看誰測得最精確。
三、促進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
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逐步多樣化,學生在學習中能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整天處于被動地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學習內容比以前寬泛多了,經常能夠聯系實際,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來學習、思考。例如,高年級實踐活動課“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師可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白色污染的危害,然后組織讓學生小組合作調查自己家和鄰居家每月產生白色污染塑料袋的數量,再推算學校里所有學生家里一年丟掉的塑料袋的個數,并動手測量塑料袋的面積,推算一千戶人家每年丟掉的塑料袋的面積,接下來學生可通過看書、上網查資料做成幻燈片相互交流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方法。這是一例綜合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案例。
四、分析特點,注重技巧掌握應用題
雖然具有多種類型,但是,對于小學數學應用題來說,還是可以找到出題與解決的規律與特點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對小學數學應用題進行分析與鉆研,為學生呈現出應用題的特征,將應用題進行歸類。每一類型的應用題題目都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法與方案,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應用題解決能力。下面,我們就來對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
1、分析法與綜合法。分析法與綜合法是兩個相對的數學方法,分析法是從應用題的問題出發,分析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然后在題目中找到所有需要的條件。而綜合法是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進行分析,確定條件間的聯系,直到將問題解決。比如在進行路程與速度的應用題講解時,有這樣的題目:甲以每小時30千米的速度,用時3小時到達目的地。返回時比原來每小時快了10千米,請問幾小時可以回到出發地。利用分析法就是要先確定問題,要求時間,需要知道路程與速度,路程為去時的時間與速度的積,速度為去時的速度加10,這樣,根據問題將條件找到就可以解決題目。利用綜合法就是收集所有的條件,逐步推出問題。
2、畫圖法。前文中說到應用題的表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學生對于直觀的事物比較感興趣,也易于理解。因此,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簡易的線段圖或者簡筆畫來為學生呈現題目。比如一年級的加法應用題當中,有這樣的題目:A停車場有15輛車,B停車場有7輛車,兩個停車場共有多少輛車?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用圓圈代替車輛畫簡易圖,幫助學生理解。
五、小結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對于學生思考能力與思維邏輯的培養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加強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是順應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實踐,也是加強當代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筆者從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角度出發,對加強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幾種方法進行分析與闡述。希望以此來與各位小學數學教學同仁共同提高教學能力與業務水平,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與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幼真.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7(Z1).
[2] 胡 艷.淺談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J].數學教學,2009(04).
[3] 甘小英.低年級應用題教學點滴[J].教育科學論壇,1999(02).
[4] 沈小燕.11類基本應用題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