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地追求。有效教學是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以有效教學作為切入點展開的教學研究,沖破了孤立地研究教學方法的陋習,拓展了教學研究的視野,為教學的改革和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保障。開展有效教學研究有助于實現教師文化的創造,開拓了教師研究共同體的實踐空間;有助于聚焦學生成長的評價,使學生成長成為公認的衡量教學成效的標準。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252-01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多邊活動。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因此我的體會是:
一、教師有效地教
1、提高備課的有效性。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在課前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才能確保課堂的有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教學目標明確。教師在制定目標時一定要明確一節課上什么內容,學生重點應掌握哪些知識點,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學到什么程度等這些問題都要在課前考慮到。
(2)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是認真鉆研教材,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設計學習活動;其次是生活資源.緊扣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把學生帶進生活,第三是網絡資源.搜集可以搜集的資料,把學生帶人情景中。
(3)注重教學問題的生成。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把提問的權利交給每個學生。
(4)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選擇。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方法,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作業練習,在“新、趣、實”上下工夫,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
2、教師教學素養是使課堂教學充滿智慧的根本前提。充滿教學智慧的教師必然達成教學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達到教學效果,即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的追求。具體而言,教師“有效教學”能力包括有效提問能力、清晰授課能力、課堂監控能力等。其中清晰授課能力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能力。有效教學以教師角色的轉變為前提,因此,教師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在有效教學中,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和絕對權力的姿態走進教室“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充當課程實施的積極推進者、平等對話者、行動研究者的多種角色。教師的能力正在發生著從傳遞力向創造力的轉變,教師的視野正在發生著從學科視向課程視野的轉變,教師的作用正在發生著從控制者向引領者的轉變。
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一個標準去加以衡量。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間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充分發揮課堂效率。效率的含義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節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小學生每堂課僅40分鐘,而教師傳授知識需要時間,師生雙向交流需要時間,學生實踐需要時間,因此40分鐘對教師對學生都是極其寶貴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這40分鐘的利用率。怎樣才能科學地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認真備課,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巧問、精講、壓縮問與講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聽說讀寫。也就是要將教師傳授知識的時間,師生雙向交流的時間(提問、討論、聽寫)以及學生實踐(作題、操作等)的時間三者恰當地分配好,并讓它們相對獨立又互相滲透。這樣有利于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
5、講究教學方法。選擇和運用正確、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因此,對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課文應該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閱讀課文就應該以自學為主.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所以,教師應采用模仿類比,組織討論,練習測評等方法,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實踐證明:教給學生正確的自學方法,是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一但掌握了它,就能受益無窮。因此,在教學中要時時提醒學生把讀和說結合起來,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即在閱讀時口、手、眼、腦并用,這樣有助于提高閱讀效率,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再如看圖學文,可以采用以圖導讀,圖文對照等方法,讓學生口述圖中內容。然后,熟讀課文相對應的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這幅圖的,久而久之,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圖畫的能力,閱讀課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作文能力。同樣,講讀一篇課文,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但無論采取哪種方法,都應該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主,讓學生學會自己開啟知識的大門。
二、學生有效地學
1、要讀出情感來。在指導學生讀時,該讀出畫面時讀出畫面,該讀出情感時讀出請感,該讀出見解時讀出見解……邊讀邊想、邊畫、批、注是閱讀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讀要從整體人手,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悟要悟得出實效,即體會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
3、思要活、散、實。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培養想象力,又要發展新思維,培養創造力。
4、寫要得法有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構段方式以及表達情感的方法。
總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學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