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霞
摘 要:在當今課改大潮的影響下, 課堂教學改革已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語文課堂教學“費時,費力,收效低”的尷尬現象已是眾所周知。為此,在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構建中,教師要有改革創新意識,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努力營造形式多樣的課堂氛圍,積極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
關鍵詞:有效課堂;激發興趣;形式多樣;聯系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322-01
語文借助細膩而生動的語言,豐富而真摯的情感,深厚而獨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浸透著學生的心田。那一幅幅如美的畫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要求教師以一個優秀的導游員,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引領著學生去欣賞、去解讀、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利用好課堂這一主陣地,營造出和諧的氛圍、高效的課堂呢?
一、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中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往往是憑直覺上的好惡,而不是經過理性的分析。這種認知傾向,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對感興趣的內容聽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對那些自認為興趣索然的東西,則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是對老師講的東西,先覺得新奇有趣,而隨著課堂課間的推移,這種獵奇式的興趣便逐漸淡化,最后歸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氣喘吁吁,學生卻收效甚微。很多學生反映語文課沒意思,老師教得不好,課堂上枯燥乏味,這種沉悶,呆滯的課堂如何能夠高效得起來。
因此,教師要有改革創新的意識,樹立體現課改精神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要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要有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專業知識,要有較高水平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技能;要有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熱愛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要有一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要有博采眾長、虛懷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奮發進取的創新意識,要有善于總結經驗、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的進取精神。總之,要構建一個“好課堂”,首先就要鍛造錘煉出一個“好老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為本,教師尤先。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鉆研大綱、教材,摸清學情,提高教學藝術水平,真正把大綱吃透,做到心中有數,高屋建瓴,同時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同時多備方法指導,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才能保持師生感情的溝通,雙向交流才能順利完成 。課堂的效率才能夠得到提高。
自從新課程培訓之后,我就不斷嘗試著自己角色的轉變,在學生面前漸漸放下師道尊嚴的師者風范,而是在課堂上真正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在課下做學生真正的朋友、知心人,和學生親切地談思想,真誠地說生活,效果明顯。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使學生愿學、樂學、勤學語文,改變他們被動學習的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說:“成功的教學, 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這給我們語文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啟示。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如《尋覓春天的蹤跡》這堂作文課,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網絡展示與春天有關的圖片,文字,通過創設視聽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在講授《桃花源記》一課時,教師根據文章內容把相應圖片與朗讀展示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使師生仿佛身臨其境。這種以聲音、圖形創設課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營造形式多樣的課堂氛圍
語文課堂上,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十分賣力地講,講解句子的含義、分析文章的結構、總結中心思想……講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樂乎,而學生卻聽得索然無味,無動于衷。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本身并沒有進入角色,把一些本來文質兼美的優秀文章肢解了,講得毫無美感,學生又怎能有興趣呢?19世紀杰出的啟蒙主義者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說:“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聽你所教的東西。”我信服這句話,學生喜歡聽你教的東西,久而久之必然會對語文產生興趣,“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有點激活學生的絕招,你要有東西吸引學生。如在講議論文時,我讓學生舉辦辯論會。結合辯論讓學生領悟關于議論文的一些知識,體會如何證明自己的論點,如何反駁對方論點。學生熱情很高,輕松地學到了知識。初一時,學生們剛接觸文言文,感覺有一定的難度。我就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排課本劇,表演課文中的故事,學生們很感興趣,對文言文的畏懼感消失了,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了要點,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四、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羅徹斯特大學的教授愛德華·德賽發現:“只有當人們認為某一任務本身是值得去從事的,他們才能真正把它視為己任。”我們語文教師要從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受用的角度,從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實現自己理想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的角度傳授知識和技能,學生就會認為這些知識技能是值得學習的,學生有了這種動機,學習興趣就會大增,變被動為主動。舉個例子。文言文不少學生不愛學習,認為很難且比較枯燥。我們可以把它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強調文章給我們的現實指導意義,學生興趣就會增加。如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說:“在生活中,你們發現沒有,同樣一個道理,有的人說了對方會欣然接受,有的人說了會大動肝火,這是為什么呢?”學生說:“有的人會說話,有的人不會說話。”教師乘勢利導:“會說對每個人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說法。如今市場競爭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具備會推銷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會說。同學們,你想讓別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議和請求嗎?那么請認真研讀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樣一講學生對課文就比較重視了。
總之,我認為:以人為本,關注生命;開放課堂,群體參與;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氣氛和諧,環境寬松;自主參與,個性發展;合作探究,聯系實際;才能把課上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學生,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才能真正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把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到一個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