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苾蓮
摘 要:微課教學隨著廣大教師們的努力挖掘和開拓,為中學歷史教學帶來新的變化和發展。
關鍵詞:微課;高中歷史;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346-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的“微時代”。微博、微信、微電影、……可以說,“微”已經成為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微時代”的來臨,微教育正不知不覺但來勢迅猛地席卷教育領域。“翻轉課堂”“微課”“微設計”正成為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改革時髦的關鍵詞。如何科學地界定這些“舶來品”的內涵,正確應用其價值,已成為我們教學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我們的歷史教育,承載著人類文明延續、民族思想覺醒、個人自我認知等使命。如何將如此重大的時代和歷史使命與微時代的輕便高效相結合,體現時代成果和進步,是擺在歷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將“微課”引入中學歷史學科,有利于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但其在實際的應用和推廣中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很多主客觀的問題。筆者就微課在實踐中的探索和應用談一些看法。
一、微課在歷史教學中的優勢
1、趣味性加強: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科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主要是基于大量史實的識記和甄別,產生了心理和記憶負擔,慢慢的疏遠了這門本來很有趣味的學科。在微課制作中,可以利用動畫、視頻和圖片等教學資源,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可視性,教師可以配音講解,甚至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和配音,效果更好。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多媒體制作技術的前提下,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制作富有個性和特色的“微作業”。
2、富有針對性:微課的特點是要體現一個“微”字,只講授一個或兩個知識點,所以課程體系比較簡單,教學目標明確、簡潔。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和思考。比如:筆者就《羅斯福新政》一課中,就“新政”如何穩定金融秩序,制作了一段微課。節選了紀錄片《大國崛起》里面的一段視頻,加之教師的講解,讓學生理解為了恢復銀行的信用的措施和必要性,理解美元貶值為何可以刺激出口等等,學生對此問題迎刃而解。另一方面的針對性,是指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方面,起到對癥下藥的作用,打破了整體課堂上有人“吃得太飽”而有人“吃不飽”的兩難。
3、知識被細化:微課不貪多求全,只要求某一微知識內容合理呈現即可。這樣有利于對相同知識點的不同挖掘,也可以促使教師集中精力對微課內容濃縮精煉,優化資源。
4、反復利用性:微課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反復地使用,這樣可以加強學生自學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加之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大多是5~10分鐘,最少的1~2分鐘,最長的也不超過15分鐘。所以,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反芻、思考直至理解掌握,且可以進行資源的再利用及共享,大大節約了教學的有效時間。
5、資料的再生性:每一段微課其實可以作為學生小組討論的資源和資料。教師可以在微課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或圍繞某一教學目標的探究問題,通過小組互動,進行生生討論,師生交流。形成在微課方面的生動案例、鮮活經驗和系統的微課校本教材,實現微課實踐在網絡中的分享與交流,推動微課教學的推廣和應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新課程改革的結合,微課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實踐中卻也存在不可忽視的不足。
二、存在的問題
1、斷章取義,不利于歷史學科思維的培養。
微課的“微”是它的最大優點,但不利于學生歷史學科思維的培養。歷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發生有著特定的背景和條件,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互為因果的關系。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題之一,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和理解歷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而微課的“斷章取義”,可能不利于學生把握歷史事件的整體性和因果性。
2、受教學場地、時間等的限制:
微課教學必須在多媒體教室進行,但是中學的多媒體教室主要負責信息技術課的授課。教師們制作微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明顯不足,加上學生們也不具備隨時拷貝和收集微課的條件,從而造成實用性較低的局面。
但愿,微課教學隨著廣大教師們的努力挖掘和開拓,為中學歷史教學帶來新的變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