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
建設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園的思考
李麗萍
(中共新疆區委黨校民族宗教理論教研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
摘要: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可以化解當下精神追求與物質追求發展的失衡;能夠為新疆各民族的整體性、全方位發展提供心理導航和價值支撐。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要路徑是實現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以理性精神培育共有信仰文化,用現代文化奠定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
關鍵詞:新疆 共有精神家園 思考
“精神家園”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概念,一般指人的精神的安頓之所、棲息之地。共有精神家園是指在各種社會共同體(國家、民族、政黨、集體、群體等)中為其成員所共同認可、持有并為之齊心奮斗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堅守共有精神家園,才會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才會不斷地產生和強化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以巨大合力創造時代的輝煌與人間的奇跡。”[1]基于此,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任務,黨的十八大及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都提出要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當代中國,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從人類學角度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家園的母體,精神生活與精神家園都各自屬于一種文化現象,他們與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一個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一般屬于廣義文化意義上的精神家園,它是在民族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共同文化,民族成員通過對這種共同文化的認同,形成對本民族共有文化的依戀和共鳴。這種共有精神家園現象的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承載、形式和側面的展示。比如表現在語言、文字上,表現在一定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上,表現在音樂、繪畫、建筑上,表現在共同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上,表現在共同的歷史命運和共同的外部環境等狀況上。不論某個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直接或間接、顯現或隱映為何種樣態,其本質性表現卻是共同價值觀——集中反映在對何為真假善惡美丑等一系列價值觀念與信仰追求之上。
由此,新疆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就是指新疆各民族成員通過對共同文化的認同,形成的對各民族共有文化的依戀和共鳴。這個共有精神家園的實質,應該是各民族在歷史上交往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文化和具有精神家園屬性的信仰文化。就是說,這個共同精神家園至少由三個要素構成:一是在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發展,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產生發展的社會條件。它構成了共有精神家園生成的背景和進一步因襲變化、融會貫通的可能性。二是各個民族在共同命運、共同奮斗過程之中促進文化相互交匯、形成內容交集。而文化的交集聚焦及其輻射擴大則是共有精神家園得以確立并被人們所認可的關鍵。三是各民族精神家園均以中華文化為歸屬、并以各自的方式為中華文化的豐富發展做出貢獻。共有精神家園的實質是各民族共持一些價值觀,體現為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以上三要素中,社會歷史條件是共有精神家園產生發展的外因,文化的內容交集及其認同是內因,而文化歸屬及理想追求一致則是內外因滋養共生的果實。
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豐富多彩,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情感的傳承,它既是民族精神家園的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國際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下,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新疆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民族的精神家園在日益直面世界科技革命、我國改革開放洗禮的同時,不斷地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意義上的共有精神家園在這種沖擊下難以保持完整,而現代意義上的共有精神家園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構筑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有機地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融入進現代文化中來。
當前,構筑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從整體上看,它既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身演進,也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和創新發展,也可稱之為是一種新的文化建構。要使其朝著符合社會主義主義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能夠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化、凝聚各民族精神力量,利于新疆繁榮富裕穩定和諧的發展目標。通過以現代愛國主義、科學民主和改革創新精神為酵母來建設適應現代化本質要求的文化,打造具有精神家園屬性的信仰文化,并進一步將這個信仰文化轉持為各民族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使其成為新疆發展穩定的精神之魂。換言之,營造新疆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須以創建現代文化為先導,而現代文化的引領實踐必將指向著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確立與鞏固。以現代文化引領共有精神家園的創建,實質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和實踐,同新疆的實際和需要緊密結合,富于創造性地把新疆精神凝結到體制機制之中、落實到工作生活之內、體現到社會風尚和人的精神風貌與行為方式之上。
1.構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動因分析。在新疆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上日程,主要基于兩個考慮:一是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目標,以推進新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引領,則必須由強韌的文化動力作牽引,創建現代文化并用以引領全局,勢在必然;二是保證現代文化的引領實效,不能離開各族干部群眾對其精神實質的篤實信服和自覺實踐,以現代文化引領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營造,則勢在必然。不論新建或改建共有精神家園,都必須從現有精神家園的基礎起步,這就需要立足于時代潮流、國家大局、新疆前景,對現有精神家園的狀態作出科學客觀地評判。就是說,正視現有精神家園不復完整、失落或落后的現實,果敢承擔起用現代文化引領共同精神家園營造的使命。在這個過程,同樣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現有精神家園失落的根源在于:一是社會生活的日益商品化、物質化,誘使許多人滋長物質至上觀念,造成部分人群精神迷茫、無處寄托安放,甚至形成精神信仰的危機。二是功利主義盛行和泛濫,強化了個人物質利益關切。在跨地區對比中因感受到收益差距過大而失落,這種心態在狹隘或錯誤觀念蠱惑之下轉而將“吃虧”對象化為某個地方或特定民族,則反向強化了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甚至使猜疑、疏離情緒在一定人群范圍中蔓延開來。這就使本已產生的人的情感疏離、信仰差異等變得更趨復雜、深刻,又進一步挑戰著應有的社會認同。三是新疆雖然總體處在工業化初中期階段,但因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不同民族整體參與現代經濟差異性很大,以至于某些民族的文化嚴格說仍然處于前現代的狀況。這就決定了新疆在發展相對滯后基礎上,實現向現代化社會跨越轉型,不可避免地面臨傳統、現代、后現代共存的落差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沖撞、價值分裂。此外,傳統文化本身缺乏開放、科學、創新等現代理性精神,其發展步伐還滯后于社會發展創新的需要,而符合時代發展的現代信仰文化又發展緩慢,加上由社會轉型造成精神空虛、信仰混亂的狀況又一定程度存在著,凡此等等的影響交織纏繞,制約著新疆各民族的現代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由此可見,以現代文化引領各民族構筑新疆現代共有精神家園,勢在必然。
2.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現實意義。首先,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當前在新疆發展之中還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主義的影響依然存在,從政治和文化角度考慮,都有必要構筑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其次,可以化解當下精神方面的追求與物質方面的追求發展的失衡。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受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當前社會中功利主義盛行,不少人甚至喪失了道德底線,精神空虛、萎靡不振。“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失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精神家園的建設可以說迫在眉睫”。[3](P6)在新疆構建各民族的現代共有精神家園,可以給人們提供從容面對市場經濟的心靈承載、精神動力,促進各民族成員以主動姿態參與現代化建設、積極實現個人價值追求。這個體現現代文化實質的共有精神家園,可以提升整體民族的精神力,能夠增強新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整體發展。
最后,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也是吸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將其與民主、科學、改革、創新等理性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當代氣息的現代文化和文化價值系統,形成對新疆精神認同的過程。現代共有精神家園將為新疆各民族的整體性、全方位發展提供心理支撐和方向指引。
3.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要路徑。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和新疆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之間,屬于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因而,在新疆創新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就必須在充分體現整個中華民族共有價值觀的前提下,充分體現新疆本地的特點和需要。一是實現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一方面,繼承傳統民族精神體系中的精華。譬如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仁義禮智”“謙和好禮”的道德觀等。另一方面,在時代力量的推動下實現傳統民族精神與現代精神相互融合。吸收、吸納一切體現人類文明成果的現代精神元素,如理性、科學、法治、民主、創新等精神,為實現新疆的現代化提供精神力量。二是以理性精神培育共有信仰文化。理性向來被認為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標志。學者們指出,理性通常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意義指人的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思維活動的能力;第二種意義指人類獨有的用以調節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柏拉圖看來,動物有欲望和情感的靈魂,只有人除了這兩種靈魂外,還獨具有理性的靈魂,所以人是萬物之靈。”[4]理性精神就其實質內容來說,不外乎是人的一般理性的具體表現。理性精神的核心價值觀主要有:“一是追求真理。這種價值觀堅信外部世界具有客觀規律性,堅信客觀規律具有可認知性。二是崇尚科學。認為理性精神與科學精神是同義詞;理性與科學相通,科學必須且一定能體現理性。三是提倡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現實主義態度。四是推崇自主、自覺、敬業、進取的價值觀。五是富有經濟理性,注重經濟核算,采用嚴格的簿記方式,追求實際的成效與利益。六是提倡法治。確認法律的權威性和至上性,確認社會運行應該主要靠法律制度來規范與調節的原則”。[5](PP1~6)
提倡以理性精神培養共有的信仰文化,是因為信仰“必須在理性指導下,才能避免偏執和迷信。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信仰的權利和自由,但并不是所有選擇的結果都符合人們的根本利益。這是因為,人們的信仰狀況,主要的還是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而且信仰有自覺與不自覺、合理與不合理、先進與落后的區分。而強化非理性的信仰或者理性化不足的信仰,會使人在所信仰的權威面前喪失人的尊嚴和人格的獨立性,培養出盲目崇拜的信仰主義心態,使自己變成了非理性的奴仆,將嚴重影響到人的創造精神和進取精神的發揮”。[6]沒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如果個人的訴求、群體的信念非理性化,必然影響對共有信仰文化的認同,必然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必須以理性精神培育共有的信仰文化,增強共有精神家園的凝聚作用。三是用現代文化奠定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中華文化富有生命力,就必須在完成或實現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的基礎上,培育共同信仰文化的同時著力建設現代文化。只有在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拓展和豐富自身內容,使之與現代精神相融合、發展培育具有理性精神實質的共同信仰文化和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文化,才能保證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始終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號召力和影響力。
建設現代文化,最重要的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由于歷史、經濟等原因,新疆各民族傳統文化中缺乏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平等、法治、理性、創新等主體性的新時代精神,因此,要重點培育各族人民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公民意識。同時,要將現代文化內涵的時代精神、理想信念、價值觀體系等精神文化要素,注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營造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提供引導并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志深,翟廣瀛.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夯實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根基[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03).
[2]張春賢.變化變革,敢于擔當,務求實效,為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而奮斗[N].新疆日報,2011-11-03.
[3]紀寶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教學與研究,2008(04).
[4]丁妙珍.從心理學的視角看理性與信仰[J].求索,2004(09).
[5]吳增基,張之滄,錢再見,高紅.理性精神的呼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丁妙珍.從心理學的視角看理性與信仰[J].求索,2004(09).
責任編輯:哈麗云
中圖分類號:G03.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