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思玲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總結了傳統田園題材的共同點,然后從《四時田園雜興》的表現內容、藝術形式、藝術手法,還有詩人的創作意趣及創作立場來分析組詩的獨特性,力圖全面地體現《四時田園雜興》對傳統田園題材的突破。
關鍵詞:四時田園雜興 傳統田園題材 突破
一.傳統田園題材的共同點
中國田園詩的開創者要追溯到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其后又出現了王維、孟浩然等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們為田園詩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本文以陶淵明、王維、孟浩然、柳宗元、杜甫、白居易、黃庭堅、陸游、楊萬里的田園詩為出發點,總結出傳統田園題材的共同之處,即:描繪恬淡自然的田園之景;表現棄官躬耕的隱逸之志;采用隔河觀望式的創作視角;運用簡筆勾勒的描寫手法。
二.《四時田園雜興》實現對傳統田園題材突破的體現
1.組詩的表現內容覆蓋廣泛
《四時田園雜興》不僅描述了王孟式的美麗田園風光,而且全面、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農忙時節的各項活動,有辛酸,有歡樂,有同情,有贊美;此外,詩中還涉及到了勞動者的生活習俗,勞動者的思想感情。簡言之,麥黍桑麻之景、雞犬蜓蛛之物、山童老翁之人、耕作紡織之事、壓迫剝削之苦、勞作豐收之樂,一覽無余,無所不包,盡收范成大的組詩之中。
2.組詩首創四季體大型組詩的藝術形式
縱觀文學史上作家的創作情況,僅有魏晉時期的阮籍曾作過一組大型的政治抒情組詩,共82首,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也只有20首。而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就有60首,分五部,每首都運用七言絕句的形式,表現各具特色的四時之景,又不乏優美明麗的藝術畫面,其體例和題材的有機結合是很多詩人無法企及的。
3.組詩的藝術手法豐富多樣
組詩中多次用到了側面烘托、暗示、對比的手法。這樣的藝術手法在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的田園詩中并不多見,他們大多運用白描的手法,比如王維的“斜
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范成大的組詩中沒有佶屈聱牙的字句,沒有稀奇罕見的意象,沒有諱莫如深的旨意,有的只是如陶淵明、王孟、儲光緒他們那樣淡而有味的田園韻味,還在此基礎上增添了熱鬧而不嘈雜、濃艷而不露骨的農村氛圍。
4.從詩人的創作意趣上看,是很明顯的寫實傾向
范成大的田園詩充分體現了其寫實的傾向,與陶淵明注重整體風貌、總體畫面的描寫方式大不相同。組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即“我”基本不在作品中直接出現且作品的抒情方式顯得從容不迫、舒緩自然,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作者客觀公正的態度,“雨后山家起較遲,天窗曉色半熹微。老翁欹枕聽鶯囀,童子開門放燕飛 (《晚春田園雜興十二首》(其十一))”。詩人從容不迫地娓娓道出自己在田園生活中恬淡自足的心緒,讓人不禁沉浸在純凈、安寧、和諧的田園氛圍中。相比之下,“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淵明之田園詩在抒情節奏上就顯得較為緊湊一些,如在“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情況下,他盡道“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向往自由之情,在《讀山海經》極寫“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的優哉游哉的閑情,又在《歸園田居》(其三)里突然以第一人稱的身份站出來,表現“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的激切之情。此外,詩人對事物或現象漸變的過程描述得非常深婉細膩。例如:“橘蠹如蠶入化機,枝間垂繭似蓑衣;忽然蛻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學飛”非常細膩而生動地展現了蠹蟲破繭成蝶的漸變過程,給人一種強烈的生命震撼感。
5.從詩人的創作立場上看,范成大置身農民其中,為農民說話
傳統的田園詩側重描寫充滿牧歌情調的恬靜安寧的農村氛圍,這顯然是美化了隱士眼中的農村。組詩抨擊了農村中的苛政弊端,體現了農民艱難的生計,表現了他們的心理活動,還寫了他們受到的種種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些在傳統的田園詩中很難找到。
總的來說,范成大的這組詩在很多方面彌補了傳統田園題材的不足,突破了歷來田園詩注重于山野風景寄寓隱逸思想的樊籬,重在從生活中汲取素材,全方位地描寫農村生活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受到了歷代評論家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范成大著、周汝昌選注:《范成大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2] 錢鐘書:《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 張愛東 郭淑云:《中國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結》,京華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