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邑縣鄭城鎮中心校 (273300)
張 恒● 李秀霞●
?
多播一份關愛,多灑一縷陽光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分析
山東省平邑縣鄭城鎮中心校 (273300)
張 恒● 李秀霞●
數學作為學生認為比較難的一門學科,在學生時代的學習比較枯燥,特別是數學學困生,在某種程度上,數學學困生是需要特殊關愛的一種群體,但是大多數的數學學困生是可以被轉化的,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還有學生自己一起努力,本文結合當前小學學困生的問題闡述相關轉化策略.
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學困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先天的一些缺陷和后天的教育環境以及成長環境影響所造成的,再加上小學生處于一個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的時期,所以學習成績就變得越來越低,導致數學學困生的數量越來越多,數學教師要對學困生多一點關心和關注,幫助學困生走出學習的困境,幫助他們得到健康的發展.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小學生自身的內在因素占據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重一些,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動學習,包括學習的目的都不是很清楚,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逐漸形成一種“應付心理”,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成為數學學困生.另外一個造成學困生的內在原因就是學生自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學困生的普遍表現就是學習方法不夠理想,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在課堂上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沒有完全的理解,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這些都是學困生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主要影響因素.一部分的小學數學學困生在心理上也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不愛動腦筋去思考問題,而是等著教師或者是同學們給予答案,這些數學學困生從心理害怕出錯,害怕出錯過后會被同學們嘲笑,不僅在精神上給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困擾,而且對數學學習也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導致這些學生逐漸成為數學學困生.
外在因素也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因素能夠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家庭是影響學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很多家庭對學生過分的溺愛導致學生嬌生慣養,對教師的指導不在乎,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跟不上;在學校,一些教師的過激教育方式讓學生不能夠接受,學生得不到有效的培養;一些學生受社會上不良行為的影響,迷戀網絡游戲,最終導致對學業失去興趣.
二、針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針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才有可能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轉化數學學困生的狀態.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學困生對數學的學習一般都是秉持著抵觸、厭倦這種很消極的心理,不僅影響學生學習,而且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要先從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入手,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讓學生逐漸的投入到數學的學習當中.學困生的轉化本身就是一個漫長、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所以作為教師來說,要對學生有充分的耐心,對學困生的要求要放低,讓學困生沒有心理負擔或者是心理壓力,從根本上轉化自己學困生的這種“身份”和狀態.
針對學困生的數學教學,要讓學困生完成一些比較容易的知識點,根據學困生自身的情況制定符合學困生解答的問題和知識,這樣不僅能夠讓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找回自信心,而且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度也會越來越高.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尖子生;第二類就是中間生;而第三類就是學困生,針對這三類學生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也不同,對他們的課后作業也是有針對性而且分為層次的,尖子生就做比較難的習題;中間生就做一般的習題;而學困生就做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習題,這樣學生能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問題解答清楚,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能夠幫助學困生逐漸找回自身的興趣和信心.
另外,在批改數學作業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批改方式,比如在對錯題進行批改的時候,不要用傳統的“X”的方式,而是將錯誤部分標注出來,對學生耐心的講解,讓學困生根據教師的講解一點一點的改正錯誤,最終在完全對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打上一個大大的“V”,這樣學困生的自信心就不會因此而受到打擊,反而會更加的感激和依賴教師,這樣對幫助學困生轉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數學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可以在生活當中很容易的就見到跟數學息息相關的事物,教學在針對學困生講解知識的時候,也可以有效的跟生活相結合,這樣學困生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對學困生的數學學習也會起到一定的幫助.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特別是針對學困生展開的一系列轉化策略,要幫助學困生從根本上“解脫”出來,才能使得學困生逐漸走出學習陰影,重新拾起信心,投入到數學的學習當中.教師要與家長統一戰線,對學困生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學困生建立對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學困生學習能力有效發展的同時,能夠徹底的實施學困生的轉化.
[1]王梓坤.今日數學及其應用.選自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數學教育[J].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05)
[2]張志光.小學教育心理學[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01)
G622
B
1008-0333(2016)23-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