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天府路小學 劉 素
?
淺談 “微課”在小學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天府路小學 劉 素
【摘 要】
當前,微課是一種新興的學習資源,指的是按照新課程標準以及教學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已經開始廣泛運用,取得初步成效。
【關鍵詞】
教學目標 微信公眾號
微課的興起究其根源有兩方面。一方面,班級授課制走過百年風雨仍巋然不動,課堂實錄式的視頻資源,因帶寬和網速的原因,造成了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過程中的浪費。另一方面,現代通訊業的發展,校校通、微信公眾號等使得教育公平成為可能。微課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有其優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目前微課主要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錯誤認為“課例片段”是微課。如果教師們從網上百度搜索小學教學課堂微課視頻,結果大部分呈現的是“濃縮課”,即從傳統一整節課例中截取一段,去掉思考、自學和互動時間把一節傳統課壓縮 10 分鐘內的“課例片段”微課,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
2.微課缺乏應用交往互動性。教學中,教師經常將課本中的知識點采用傳統課堂多媒體形式在呈現,簡單地通過屏幕播放,缺乏應用交往互動,教師評價內容過于片面、淺層化,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標。
3.形式表現比較單調。目前人們所看到的微課形式還比較單一,特別是在一些微課比賽網站上的參賽作品,更多的是以課堂教學片段為主,微課作品形式上不夠鮮活,樣式還不夠多樣。
4.弱應用,缺創新。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使用網絡資源時,常常照搬照抄,遵循別人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忽視學情分析;在使用網絡資源時忽視學科特點,簡單地“拷貝”直接使用,在教學中連續呈現給學生大量信息,忽視課堂活動的動態生成,弱化了學生的探究思考感悟能力。
5.炫技術,忽視設計。當前,微課存在“炫技術,忽視設計”的現象。許多中小學教師僅關注技術和比賽,只追求微課視頻和課件的美輪美奐,希望實現很“炫”的技術效果,而忽略好的微課核心本質是教學設計,但缺乏系統思維,未考慮微課應用的適切性。
微課既是繼承了“微”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更精、傳播方式更廣等特點,又與“課”的教育教學過程相結合。國內著名的微課實踐研究者胡鐵生先生認為,“微課”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他把這個定義為“微課”,并用“非常5+1”來形容微課框架。“1”是5-8分鐘的微視頻,以視頻為核心,微設計、微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5”個配套資源,共同組成微課。“5”部分既可以根據實際應用,任意組合成完整的課堂,也可以單個分拆出來使用,滿足師生的個性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需求。下面以廣州天河區華景小學馬偉豪老師執教的《百分數的認識》為例加以闡述。
學生利用平板電腦觀看《百分數的認識》微課,并完成自學報告單。
1.學習指南
①在觀看視頻的時候你可以隨時暫停或者后退重新觀看視頻。
②觀看完視頻需要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完成學習單上的小測試。
③如果對本節課你有什么困惑或者收獲給大家分享,請記錄下來。
2.學習分享
①小組內每人提出一個問題,輪流提問,其他同學解答,如果遇到小組不能解答的問題,記錄下來。
②教師針對本節課的難點加以強調,并校對學生的學習小測。
③針對本節微課,學生小組提出困惑,由老師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也可以更好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和知識盲點。
④課堂練習與小結。
題目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基礎題和提高題。學生做題過程中利用pad的及時反饋功能,監控每個學生的做題情況,監控到做的比較差的同學,及時和他溝通交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學生做完之后把批改結果和試題解析發給學生,學生先自己思考為什么出錯,然后再對錯的比較多的題目進行重點講解。通過這個案例,發現微課在教學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1)教學時間短。(2)教學內容重點突出。(3)資源容量小。(4)資源類型多。(5)資源使用方便,使用效率高。微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單個優秀的微課無法聯系對比相關的知識,造成理解困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余永真老師提出的“系列微課”,就是胡鐵生教授一直倡導的“專題式微課”或“專題微課程”。目前的微課不成體系,過于分散,難以讓學生針對某個專題或單元的系列化完整化學習,形成不體系的知識技能,這是當前微課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專題式微課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第二屆全國微課大賽即將在專題式微課方式有所體現:鼓勵老師選取某個較小的專題內容(10節以內的微課),各微課之間圍繞某個特定的主題或專題,形成連續性、層次性、專題性的相對完整體系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自主性、個性化與協助探究學習,從而形成完整意義上的知識建構和技能的形成 。因此,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建議做成微課專題系列,形成連續性、層次性、專題性的相對完整體系的教學內容,利用家長手機微信公眾號的應用,通過微信公眾號,把制作好的系列微課程發到小學生家長手機上,針對性給小學生推送為了學習資源,從而形成完整意義上的知識建構和技能的形成。
由于小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逐步過度的階段,思維能力水平的提高是逐步過渡的過程,微課雖然可以帶給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但無法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各學科教學規律不同,其微課與課程整合的模式也不同。教師應積極研究微課與研究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生活實踐型課程的整合,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微課不能以數量取勝,不以單個完美而取勝。要讓微課構建一個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充分發揮其所長,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師生。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追夢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 cn/u/194132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