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云月
摘 要:從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可直述課本知識,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為主、教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其在課堂上多進行集體討論和思考問題、教師注重學生的學思結合,以“練”為主并進行方法的總結和改進這幾個方面對小學數學導學式教學法的深度探究進行闡述和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導學式教學法;集體討論
我國的教育至今為止,仍然受到傳統教育模式及其理念的影響,不比國外的開放式教學,我國的教育理念更顯保守,甚至守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創新速度和高科技發展速度。雖然這些年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走在國際的前端,但這都是“中國制造”所帶來的結果,相信如果是“中國創造”,那么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將遠遠大于現在所看到的。想必國人很多時候都想過,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數更是不可小覷,難道創造些東西出來當真就那么難嗎?實則不然,真正能夠制約一個國家創新的,絕不是這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而是這個國家中人民的文化素養高低。人才的培養來自于教育,我國傳統教育的教育模式有礙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所以教師急需以新式教學方法改變現狀,而導學式教學法就是一個不二的選擇。
一、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直述課本知識,以引導學生學習為主
教育的本質不是直接把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在于通過課本基本知識來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從而產生新的知識或理論,如果只是簡單地知識傳輸,人類根本無法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了。學生的學習也不能只是死記硬背,要善于理解知識的本質,只有從知識的本源出發,才能有新的認知,這也是“溫故而知新”這個道理存在的原因。
既然導學式教學法的教育不以“傳”為主,學習不以“記”為主,那么就有新的教育理念產生,即教育以“導”為主,學習以思考和理解為上。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上不可死板,教學過程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在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中會涉及對小數的加減運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整數加減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從而得知小數的運算同樣是在相同位數對齊的情況下進行數的加減。相信,小學生在對于這種聯想思維的認知將更加深刻,這對其以后的發展將大有裨益。
二、教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其在課堂上多進行集體討論和思考問題
僅僅只有教師的引導還遠遠不夠,我們還應該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也可以就一個問題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在課堂上,學生進行思考的時間并不多,教師通常會把課堂的時間劃分為講課和自習,因而這并不利于學生問題的及時解決以及對學生進行自我思考能力的培養。而導學式教學法極其強調這一點,即要求教育者在課堂中增加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和思考問題的環節。
以小學數學四年級為例,其中的數學知識涉及對各種數的運算方法的介紹,比如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換律以及乘法結合律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使用這些運算方法的時機進行討論,讓他們通過運算得知運用時機。其中,乘法結合律的運用自然以相乘為整十、百、千等值得兩個數運算為先,而交換律的運用更為靈活。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指導,以此來規范其思考方向。
三、教師注重學生的學思結合,以“練”為主并進行方法的總結和改進
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在于運用知識進行實際問題的解決,而學習知識以理解知識為主,思考知識為重,而且不能缺少對知識的練習,以免忘記知識。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思的結合,以練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為主,這樣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對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形成長期記憶。
教師在使用導學式教學法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受制于環境和教學氛圍,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課堂反響不積極等。教師要善于對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并對現在所使用的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改進,以此來完善導學式教學法。
綜上所述,教師不可把小學數學的課本知識通過直述的方式傳輸給學生,而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然后教師對課堂時間進行分配,增加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和思考問題的環節;最后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學思結合,以練習為主對教學方法進行總結和改進。
參考文獻:
[1]何麗.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探索[D].重慶師范大學,2015.
[2]龔夏峰.小學教學“綜合與實踐”有效教學案例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3]李計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學周刊,2012(32).
[4]劉學浩,胥長辰,金家瑯.一種新的教學法:學導式教學法[J].高等教育研究,1986(01).
編輯 薄躍華